作品全文
群峰盡處是盤陀,小徑紆迴亂石多。風約閒雲難作雨,渠分流水不成河。
門開野店群雞唱,花發春山百鳥歌。一段好懷無著處,令人對景費吟喔。
注釋
盤陀
(1).石不平貌。 唐 寒山 《詩》之二六六:“盤陀石上坐,溪澗冷淒淒。” 宋 蘇軾 《游金山寺》詩:“ 中泠 南畔石盤陁,古來出沒隨濤波。” 清 湯右曾 《放舟至下鐘山》詩:“前臨巨石紛盤陀,仰看絕壁青嵯峨。”
(2).指不平的石塊。 宋 陸游 《小園》詩:“倦就盤陀坐,閒拈楖栗行。” 清 曹寅 《題姚後陶比丘小像》詩之一:“香海橫流事特奇,盤陀安穩勝 須彌。”
(3).曲折迴旋貌。《水滸傳》第四七回:“好個 祝家莊 ,儘是盤陀路。容易入得來,只是出不去。” 明 皇甫涍 《雪山歌奉寄彭太保》:“愁雲百里填城河,帳中銀燭然盤陀。”
(4).鞍墊。 唐 杜甫 《魏將軍歌》:“星纏寶校金盤陀,夜騎天駟超天河。” 元 楊允孚 《濼京雜詠》:“翎赤王侯部落多,香風簇簇錦盤陀。”
(5).謂冶煉破銅。《新唐書·食貨志四》:“先是諸爐鑄錢窳薄,鎔破錢及佛像,謂之盤陀。”
驛道
我國古代為傳車、驛馬通行的大道,沿途設定驛站。《後漢書·劉昆傳》:“先是 崤 黽 驛道多虎災,行旅不通, 昆 為政三年,仁化大行,虎皆負子度 河。”《宋書·柳元景傳》:“會蠻垂至,乃使驛道為備,潛出其後。” 唐 杜甫 《秦州雜詩》之三:“州圖領 同谷 ,驛道出流沙。” 范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三編第五章第一節:“ 唐太宗 接受諸部酋長所上‘天可汗’的尊號,並允許在 回紇 以南, 突厥 以北開一條大驛道,分設六十八驛,各驛有馬及酒肉供往來貢使,稱為‘參天可汗道’。”
紆迴
同“ 紆迴 ”。 曲折;迴環。 漢 班彪《北征賦》:“涉長路之綿綿兮,遠紆迴以樛流。” 南朝 梁何遜《登石頭城詩》:“ 馬嶺 逐紆迴,犬牙傍隆窣。” 清周亮工《儀封曹白公進士冠日夢予過訪》詩:“殊慚急遽求吾友,近喜紆迴過敝廬。”
(1).曲折;迴環。 北魏 酈道元《水經注·江水二》:“此岩既高,加以 江 湍紆迴,雖途經信宿,猶望見此物。” 清曹寅《雨霽過滄浪亭遲悔庵先生不至和壁間漫堂中丞韻》:“領略南禪茗一杯, 滄浪亭 上步紆迴。” 郭沫若《洪波曲》第十六章四:“ 灕水 很清潔,水流很緩,平穩地在兩岸的山峰中紆迴。” 柯靈《香雪海·三十八年前的一張舊報》:“ 上海 人民還可能以租界為掩護掙扎著生存,紆迴地戰鬥。”(2).遲緩。《明史·朱謙傳》:“是役也,大帥無制勝才,師行紆迴,無紀律,邊民死者遍野。”《明史·孫承宗傳》:“倘臣言不當,立斥臣以定大計,無紆迴不決。” 清戴名世《丙戌南還日記》:“余佯為不聞,至是益信其為老爪之黨,而此日之小逕行,實欲速,反得紆迴,非有他也。”
流水
(1).流動的水;活水。《詩·小雅·沔水》:“ 沔 彼流水,朝宗于海。” 宋沈括《夢溪補筆談·藥議》:“ 孫思邈《千金方》人參湯,言須用流水煮,用止水則不驗。” 碧野《富春江畔》:“這流水是半山‘冰壺洞’的飛瀑滲入山腳的‘雙龍洞’,匯成深潭,然後由‘雙龍洞’石潭中流出來,形成了這一條長流不涸的山澗。”
(2).謂水向低處流逝。《東觀漢記·明帝紀》:“十四年,帝作 壽陵。制:‘令流水而已。’”
(3).形容流逝的歲月。 唐韋應物《淮上喜會梁川故人》詩:“浮雲一別後,流水十年間。”
(4).像流水一樣接連不斷。《史記·貨殖列傳》:“財幣欲其行如流水。” 子虛子《湘事記》:“人眾如蟻附膻,日給飯至四百餘席,無晝夜,流水浮埃,殆同一大劇場。”
(5).即高山流水,古琴曲名。亦泛指琴曲。 唐李賀《河南府試十二月樂詞·二月》:“津頭送別唱《流水》,酒客背寒 南山 死。” 宋范仲淹《明月》詩:“明月照前墀,朱弦奏《流水》。”《甌北詩話》卷十引 清 查慎行《送陳澤州相國予告歸》詩:“《流水》一彈真絕調,朱弦三嘆有餘音。”
(6).京劇的一種板式。節奏緊促,每個分句之間停頓不明顯,是一種敘述性較強的曲調,用於表現輕鬆愉快或慷慨激昂的情緒。
不成
(1).未成年。《左傳·哀公五年》:“ 齊 燕姬 生子,不成而死。” 杜預 註:“不成,未冠也。”
(2).無所成就;不成功。《史記·項羽本紀》:“ 項籍 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 清 嚴有禧《漱華隨筆·沉文昭》:“讀書要有福,無福者讀書不成。” 劉大白《紅色的新年》詩:“快三更啦,他們想睡,也睡不成。”
(3).不象。《南史·徐摛傳》:“後主為文示 陵 ,雲他人所作。 陵 嗤之曰:‘都不成辭句。’”亦指不象樣。《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九:“﹝ 沙三 ﹞雖有幾個不成的字兒,意會得去,也便是了。”
(4).不行,不可以。《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二:“今日寧可置我死地,要我誣人,斷然不成的!” 曹禺《北京人》第三幕第二景:“不成,那不成!不是這樣抬法!”
(5).助詞。用於句首,表示反詰。 宋陳允平《清平樂》詞:“誤了海棠時候,不成直待花殘?”《水滸傳》第四二回:“不成我和你受用快樂,倒教家中老父吃苦?” 清納蘭性德《蝶戀花》詞:“若得尋春終遂約,不成長負東君諾!”
(6).助詞。用於句末,表示加強反詰語氣。《儒林外史》第一回:“你又不曾犯罪,難道官府來拿你的母親去不成?”京劇《獵虎記》第五場:“猛虎已被射死,只要落在老夫後園,還怕它飛去不成?”
野店
(1).指鄉村旅舍。 唐牟融《送羅約》詩:“月明野店聞雞早,花暗關城匹馬遲。” 元薩都剌《宿大橫驛》詩:“村舂千澗落,野店四山齊。” 清魏源《三龍洞》詩之一:“野店不成眠,中宵夢神 禹。”
(2).指鄉村飯店、茶館。 清濮淙《聞梁蘧玉已寓京口》詩:“已辭野店中山酒,望斷煙江 北固峰。” 許地山《危巢墜簡·東野先生》:“星期日,他每同孩子們出城去,在野店裡吃。”
雞唱
亦作“雞唱”。 猶言雞鳴、雞啼。 唐劉禹錫《酬樂天初冬早寒見寄》:“霜凝南屋瓦,雞唱後園枝。” 宋文天祥《聞雞》詩序:“自入北營,未嘗有雞唱;因泊 謝村 ,始有聞。”《兒女英雄傳》第十七回:“ 安老爺 心中有事,天還沒亮,一覺醒在枕上,聽得遠寺鐘敲,沿村雞唱。”
春山
(1).春日的山。亦指春日山中。 唐王維《鳥鳴澗》詩:“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金元好問《游黃華山》詩:“歸來心魄為動盪,曉夢月落春山空。” 清陸以湉《冷廬雜識·潘太守詩》:“莫待 瀟湘 芳草綠,春山處處子規聲。”
(2).春日山色黛青,因喻指婦人姣好的眉毛。 唐李商隱《代董秀才卻扇》詩:“莫將畫扇出帷來,遮掩春山滯上才。” 元 吳昌齡《端正好·美妓》套曲:“秋波兩點真,春山八字分。” 清 洪楝園《後南柯·釋酗》:“問何時消除芥蒂,終不免愁鎖春山未展開。”
(3).指春神。 清 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打春》:“立春日, 大興 、 宛平 縣令設案於午門外正中,奉恭進皇帝、皇太后、皇后芒神土牛,配以春山。”
百鳥
各種禽鳥。《吳越春秋·越王無餘外傳》:“天美 禹 德而勞其功,使百鳥還為民田。” 北周庾信《至老子廟應詔》詩:“野戍孤煙起,春山百鳥啼。” 唐韓愈《感春》詩之一:“春風吹園雜花開,朝日照屋百鳥語。”
好懷
好興致。 晉陶潛《飲酒》詩之十:“清晨聞叩門,倒裳往自開。問子為誰歟,田父有好懷。” 宋陳師道《絕句》之四:“書當快意讀易盡,客有可人期不來。世事相違每如此,好懷百歲幾回開!” 明高攀龍《夏日閒居》詩:“顧此有
令人
(1).品德美好的人。《詩·邶風·凱風》:“凱風自南,吹彼棘薪,母氏聖善,我無令人。” 鄭玄 箋:“令,善也。”《舊唐書·韋挺楊纂等傳論》:“ 周 、 隋 以來, 韋 氏世有令人,郁為冠族,而 安石 嗣立,竟大其門。” 宋曾鞏《祖母丘氏追封魏國太夫人制》:“具官某祖母某氏,身蹈純行,嬪於令人,教行閨門,自隱而顯。”
(2).古代命婦的封號。(1) 宋徽宗 政和 二年,定外命婦封號為九等,即國夫人、郡夫人、淑人、碩人、令人、恭人、宜人、安人、孺人。太中大夫以上官員之妻封令人。見《宋會要輯稿·儀制十》。(2) 金宣宗 貞祐 後,內命婦封號有奉恩令人、奉光令人、奉徽令人、奉美令人等,為正六品。見《續通典·職官十六》。
(3).祗候;衙役。 元無名氏《陳州糶米》楔子:“令人,你在門外覷者,看有那一位老爺下馬,便來報咱知道。” 元 秦簡夫《趙禮讓肥》第四折:“已曾吩咐功臣 馬武 等,但有所知,即便舉薦入朝,聽某擇用。怎么這幾時還不見有甚賢士到來?令人,你與某請將 馬武 來者。”
對景
(1).對著眼前景物。 南唐李煜《浪淘沙》詞:“往事只堪哀,對景難排。” 元耶律楚材《河中游西園》詩:“對景怕看紅日暮,臨池羞照白頭新。”
(2).比喻兩相符合;對路。《紅樓夢》第三三回:“ 襲人 聽了這兩件事都對景,心中也就信了八九分。”《兒女英雄傳》第十五回:“大家說這戲唱得對景。”好懷,酌酒遂陶然。”
吟喔 拼音:yín é
(1).寫作詩詞;推敲詩句。 唐李郢《偶作》詩:“一杯正發吟喔興,兩盞還生去住愁。” 宋張綱《傷春》詩:“苦索吟喔成底急,且休拘束任吾真。” 元張可久《喜春來·永康驛中》曲:“荷盤敲雨珠千顆,山背披雲玉一蓑,半篇詩景費吟喔。” 魯迅《華蓋集·“碰壁”之後》:“我們從來沒有見過候補的餓殍在溝壑邊吟喔。”
(2).有節奏地誦讀。《宋史·儒林傳八·何基》:“讀詩之法,須掃蕩胸次淨盡,然後吟喔上下,諷詠從容,使人感發,方為有功。”《古今小說·鬧陰司司馬貌斷獄》:“ 重湘 於燈下,將前詩吟喔了數遍。” 冰心《斯人獨憔悴》:“﹝ 穎銘 ﹞手裡拿著一本唐詩,‘心不在焉’的只管往下吟喔。”
作者簡介
【生卒】:1398—1457
【介紹】: 明浙江錢塘人,字廷益,號節庵。永樂十九年進士。宣德初授御史,出按江西,雪冤囚數百。遷兵部右侍郎,巡撫河南、山西,前後在任十九年。正統末年召為兵部左侍郎。十四年,尚書鄺野從英宗北征,留謙理部事。土木之變,英宗被俘,郕王監國,謙力排南遷之議,決策守京師,遷尚書,為中外倚任。與諸大臣請郕王即位為帝。瓦剌兵逼京師,身自督戰,擊退之。論功加少保。終迫也先遣使議和,使上皇(英宗)得歸。英宗復辟,石亨等誣謙議改立太子,又謀迎立襄王子,被殺害。弘治謚肅憫,萬曆改謚忠肅。有《于忠肅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