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散

注音

Pánsǎn

解釋

1.亦作“盤珊”。
1.猶蹣跚。跛行貌;不正貌。漢王延壽《夢賦》:“鬼驚魅怖,或盤跚而欲走,或拘攣而不能步。”晉潘尼《鱉賦》:“既顛墜於巖岸,方盤跚而雅步。”宋范成大《致一齋述事》詩:“文書煙海困浮沉,不覺盤跚百病侵。”明徐渭《讀龍惕書》:“渭小子感先生之憂道,識先生之苦心,雖志氣不前,而盤珊思振。”
2.婆娑貌。
李賀《瑤華樂》詩:“舞霞垂尾長盤跚,江澄海浄神母顏。”唐皮日休《夏景無事因懷章來二上人》詩之二:“佳樹盤珊枕草堂,此中隨分亦閒忙。”前蜀牛嶠《菩薩蠻》詞:“釵重髻盤珊,一枝紅牡丹。”
3.盤跚:亦作“盤散”。亦作“盤珊”。猶蹣跚。行走搖晃不穩貌。
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民家有躄者,盤散行汲。平原君美人居樓上,臨見,大笑之。”司馬貞索隱:“散音先寒反,亦作‘跚’,同音。”宋無名氏《道山清話》:“﹝老僕﹞管押行李在後,泥濘不能進,少游留道旁人家以俟,久之,方盤珊策杖而至。”明王錂《春蕪記·巧詆》:“盤跚難挨,羞殺我職居槐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