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古山[陝西省宜川縣盤古山]

盤古山[陝西省宜川縣盤古山]

宜川縣盤古山位於宜川縣東南部,集義鎮境內,是集義鎮和壽峰鄉之 間分界。據《宜川縣誌余志》記載:“自神道嶺(大梁)東北迤於如意川 與河清川之間,有盤古山。”《宜川縣誌吳志》載:“在縣東南一百 四十里,孤峰突起,俯視萬山,中有井,盛夏猶多積雪,石竭剝落難 曉,傳為盤古氏卜婚處”。還記載:“盤古廟,原在縣東南盤古山上, 後徙河清鄉郭家莊(今集義鎮東)”。 民國二十二年《重修盤古廟碑序》:“粵若稽古洪荒之世,於混 沌欲開,陰陽將判時,首出御世,肇造華夏者,實自盤古氏始。其鴻 功偉烈,史冊無傳;非帷文獻征,縉紳先生難言之,抑亦巍巍蕩蕩, 盛德無能名耳。宜川東南之盤古山,載於邑乘,相傳為盤古氏卜婚之 處。峻竦起,雙峰插天,遙與八郎蟒頭二山爭奇競秀,而雄卓,回非 二山所能及。實我國古蹟之最古,亦吾宜勝境之極盛者也。”

盤古山座落在宜川縣壽峰鄉和集義鎮之間,東臨黃河,巍巍雄立。上臨壺口,下靠龍門,上古時龍門未鑿,山前一片汪洋,好似大海,山下溝壑都是水,山後崇山峻岭,莽莽森林,野獸眾多,這裡捕魚狩獵都方便,是古人類生存的好地方。

盤古開天闢地的故事最早見於三國時徐整著的《三五曆紀》御覽 卷二。梁任撰的《述異記》上卷,故事大同小異,天地渾沌如雞子。 盤古生在其中。萬八千歲。天地開闢。陽清為天。陰濁為地。盤古在 其中。一日九變。神於天。聖於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 日長一丈。如此萬八千歲。天數極高。地數極深。盤古極長。故天去 地九萬里。後乃有三皇。秦漢時代據說已經有了這樣的傳說但是與後 世略有不同,後世更詳細且合理,後世把盤古的每個肌體和器官都變 成了有用的萬物,眼目為日月,骨骼為岩石……秦漢僅僅說:盤古頭 為東嶽、腹部為中嶽、左臂為南嶽、右臂為北嶽、足為西嶽。

盤古的傳說在陝北廣為流傳,有些地方比古籍上描述的還要詳細, 更具有文化價值。陝北人說盤古山有一座公山和母山,一個是盤古, 另一個是盤古妹妹,兄妹兩人並不想婚配,最後兩人各拿一片磨扇, 從山上飛滾而下,兩扇石磨合在了一起,兄妹覺得婚配也是天意,這 樣始有人類的婚姻。《宜川縣誌—吳志》(乾隆十八年即公元1749年刊印)載有:縣東南一百四十里,孤峰突起,俯視萬山,中有井,盛夏猶多積雪,石竭剝落難曉,傳為盤古氏卜婚處.......。這就是人類石器時代,婚姻由血族群婚過渡到平 輩兄妹婚配的中間狀態。這就是盤古傳說的歷史文化的價值。同時我 們也可以從中窺見歷史的真跡,以秦漢為例,盤古可能是一個發展超 乎想像的部落聯盟,一天一個樣逐漸壯大,最後這樣的壯大耗盡了力 量,也難以控制,分崩離析,五體分化成了五嶽,五嶽或為五個部落 聯盟。最後有血緣關係的盤古兄妹部落,互為依託,生存發展。神話 就是人話,就是人類早期歷史的投射,這就是神話的文化價值。

從這些記載來看,古老的盤古山就在梁山之中,在陝西省宜川縣境內。因在深山中,至今要去也很困難,自人類走出山林,把它遺忘了,可是當地的人忘不了,依然還敬盤古爺。在宜川一帶有大大小小許多盤古廟,尤以盤古山上的盤古廟最古,集義鎮的盤古廟規模最大。

粱山不但有盤古山、盤古廟,還有盤古打造石磨(當地人把石磨叫磑子)的磑子山。傳說石磨是盤古打造出來的,盤古打造石磨的山叫磑子山,在今韓城市獨泉鄉,與宜川縣集義鎮緊鄰。這裡自盤古以來就以打造石磨出名。除此之外,在宜川縣與盤古有關的遺蹟還有3處,都在盤古山周圍。傳說盤古有3個女兒,嫁到3個地方,大女兒子嫁到離磑子山40里的院子川坡頭村;二女兒嫁到集義的清河川善益村;三女兒嫁到壽峰,後到黃河邊的蟒頭山,她修養成仙,山上有座娘娘廟,敬的神就是她。這些地名流傳至今,人們仍然把盤古三個女兒當神敬。

蟒頭山是宜川縣人間仙境。山峻且險,頭入雲端,像一條巨蟒騰空而起,曾建有天帝廟(即黃帝廟)、娘娘廟(敬的神就是盤古的第三個女子)等神廟,都十分古老。在廟院大門口有一對石熊造像,甚是奇特。一般神廟大門口都擺放的是石獅,唯獨這座廟門口擺放著一對石熊,這是新發現,對研究有熊氏有價值。

在集義鎮東的曲里村,這裡在文物普查時,發現了一處新石器時期的遺址,叫“曲里遺址”。遺址北依山,其餘三面均臨集義川河,面積約3萬平方米,遺址斷崖發現有灰坑1處和灰層2處,其中一處灰層深約20米,厚0.8米。地表採集的陶片為泥質紅陶、夾砂紅陶、夾砂灰陶。紋飾有黑彩圓點色葉紋、線紋、繩紋、弦紋籌。可辮器型為罐、盒、缽、尖底瓶等。專家鑑定屬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這足以說明,這裡是古人類生存的一個地方。

古梁山在大禹鑿龍門之前,像一條巨龍橫跨秦晉中部,是跨越黃河的橋樑,古人類曾活躍在梁山一帶。大禹治水,鑿開龍門,把梁山切斷,在山西的部分叫呂梁山,在陝西的仍叫梁山。

據《水經注》記載:“昔者,大禹導河積石,疏決梁山,謂斯處也。即《經》所謂龍門矣。《魏土地記》曰:梁山北有龍門山,大禹所鑿,通孟津河口,廣八十步,岩際鐫跡,遺功尚存。……河水又南逕梁山原東。……梁山崩,遏河水,三日不流。”這段話說的是大禹鑿開龍門後,黃河從禹門口經韓城(梁山)東原向南流去,梁山曾崩塌,黃河三日不流。“梁山在馮翊夏陽縣西北河上”,“河水又南,澽谷水注之,水出縣西北梁山。”黃河南流,澽水從芝川注入,澽水發源韓城縣西北梁山(今黃龍縣白馬灘鎮)。“河水又南,徐水注之,水出西北梁山。”黃河水又南流,芝川的徐水注入,徐水也發源梁山,芝川的司馬遷祠也是背靠梁山。梁山是陝西中部一條東西向山脈,東臨黃河,西到洛河,與橋山為鄰,北是陝北黃土高原,南是關中平原,主峰叫大嶺(大梁),海拔1783米。山大溝深,森林茂密,如今還有原始森林,野獸眾多,人煙稀少。大粱山脈延伸到韓城呌少梁。粱山在陝北黃土高原是最大的一條山脈,稱之為黃河岸邊之綠洲。梁山山脈是山川相間,溝壑縱橫,屬黃土地貌型。

盤古山在黃龍山(梁山)的東部,緊鄰黃河,這裡才真正是盤古開天劈地的地方。我們在壽峰考察時,發現一塊明代殘碑,上有“西聳盤古真梵”幾個字,說明盤古真梵在壽峰西。壽峰也是個奇特的地方,這裡有座山突現群山中,因山象個壽字便叫壽峰,也有人說這裡的人普遍長壽叫壽峰。這裡有個壽峰寺,現存金代的古建築,廟內牆上還保留下珍貴的壁畫。據說寺院有一個古石洞,直通蟒頭山,洞口早己封閉,我們末能深究。我們還在黃龍縣城北50公里處的白城橋,也發現了一處壽峰寺,覺得有進一步考究的必要。

這些年在黃龍山一帶發現的許多實物,似乎都與盤古及古人類起源有關。 2002年在黃龍縣崾先鄉發現了一個大石斧,46厘米長,刃寬25 厘米,重 10公斤,是目前全國發現最大的石斧,造型與今日斧頭相同,做工精細,斧柄沒有鑽孔,可能是新石器晚期產品(見圖)。從形體和工藝看,不是出於一般人手,也不是作生產工具用的,很可能是祭祀用或是權力的像征。有人說這就是盤古開天劈地用過的石斧,這顯然是不可能的,但也有一定的道理。我們今天也說“斧頭劈開新世界,鐮刀割斷舊乾坤”,開天劈地就是和大自然作鬥爭。人類要與大自然作鬥爭,就要有工具,那時最先發明的工具是石斧,這是那時最先進的工具,用它開山劈地,大禹治水的重要工具就是石斧。在上世紀80年代,在洛川縣下黃章村,發現5個石鏟,每個長15至33 厘米,有鑽單穿和雙穿。黃龍和洛川發現的這些大石器,說明石器的質量提高了,用途更廣泛,而且作用更大。

又據《延安日報》2006年12月11日報導:中國科學院考古所與陝西省考古所聯合組隊,對宜川縣壺口鎮龍王辿遺址進行了科學、系統的調查和發掘,發現舊石器時代晚期地奌21處,並與去年9-11月,今年5-7月、9-11月對其中遺址遭破壞威脅嚴重的第一地點進行了發掘,發掘面積40餘平方米,出土2萬餘件石製品及一些動物骨骼,並發現用火遺蹟20餘處。據初步的年代測定,其絕對年代應為距今2-1.5萬年前後。尤為可貴的是在清理出豐富的人類活動遺蹟現象的同時,還發現有石磨盤和在刃部有磨製加工痕跡的石鏟等重要遺物。……考古工作者希望通過今後繼續工作,究明黃土高原東南部邊緣地帶舊石器時代晚期文化面貌,探尋黃河中游地區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過渡時期的文化演進與環境變化證據,為進一步研究中國細石器工業的起源、中國北方旱地農業的起源、黃河中游地區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的過渡等重大學術課題提供科學依據。

宜川龍王辿遺址的發現,為研究盤古文化也提供了重要依據。龍王辿離盤古山很近,都在黃河沿岸,尤其是石磨盤的發現,更證明了盤古發明石磨傳說是真的,盤古確實在這一帶活動過、生存過。也說明大梁山是古人類生存活動的集居地。而且在粱山深處黃龍縣堯門河發現“黃龍人”化石,專家測定距今3至5萬年,屬向晚期智人過渡類型,這對研究盤古文化作用重要。

以上這些遺址的發現,充分說明了古粱山是中國人類的一處重要發源地,也證明盤古生存的可能,宜川盤古山很有進一步考察的必要。

另外,在盤古山一帶有許多關於盤古的傳說故事,還有盤古鼓和盤古秧歌;民間剪紙也有與盤古、女媧有關的題材及生殖崇拜等內容;在盤古山周圍有許許多多的盤古廟及遺址。

由此可見,梁山是盤古的故鄉,是華夏民族婚姻嫁娶、繁衍後代的地方,是華夏民族的發祥地。如果說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那么梁山就是中華民族的父親山。還有山西黃河岸邊的人祖山,都屬梁山範圍,是盤古的古鄉,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光榮和自豪。

盤古山 盤古山

山頂地勢狹窄,僅能容納四五十人站立,不過作為大千世界的源點已 是足夠寬敞了。山峁上有兩座面對面石窯,這好像就是盤古廟和盤古 妹妹廟,一座已經坍塌,一座尚且完好,兩座廟的中間,有一方旱井。 廟內有民國三十二年一群師生的題字。站在盤古山上極目遠望,群山 莽莽蒼蒼,蜿蜒逶迤。有人說像蛟龍騰飛,但他沒有蛟龍圓潤光滑, 用山舞銀蛇原馳蠟象來形容也不合適,他就是一萬八千年前盤古倒下 的筋骨,怪石嶙峋,斑駁陸離。山上的風很大,人有飄起來的衝動和 感覺,隨行的後生做了一個飛翔的動作,恰似羽化登仙的形象。這就 是一個神話在現實的展現,沒有必要再形容盤古山了。盤古廟西側一個小山峰上,矗立著一座娘娘廟,據說非常靈驗, 上邊有石碑題刻就是“靈應”二字,廟內有幾位香客的還願碑刻,大 致為道光、同治、光緒年間的。再次證明,這些廟宇在清朝還是香火 旺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