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龍山[陝西省延安地區山脈]

黃龍山[陝西省延安地區山脈]
黃龍山[陝西省延安地區山脈]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黃龍山,屬橫山山脈,位於黃龍縣及宜川縣的南部、韓城市的西部,海拔1400-1700米,相對高度為300-500米,最高點海拔1788米,沙頁岩,低緩坡段有黃土分布,為土石山地,海拔1500米以上,多為基岩及風化碎屑,1400米以下的梁頂及緩坡有黃土分布,尤其在西、北面形成黃土梁狀丘陵,山地森林茂盛,是陝西重要林區之一。

名稱由來

現代狹義的黃龍山,古為黃崖山,明代在該山西麓台地修築堡城。《洛川縣誌》記載:“明縣丞聶朝爵(四川人,監生)督修堡城,周二里五分,高二丈八尺,池深一丈,東西南門三、城樓四”。當堡城建成命名時,去“崖”、添“龍”字,稱黃龍堡。《延安府志》載:“紫金關,舊在韓城縣界紫金山,明嘉慶十八年(1539),移建黃龍堡內,名鄜城巡檢司,迄清裁撤。”《洛川縣誌》載:“明末嘯眾出沒灌莽中,實為險要,清初設神道嶺營,扼其吭而捬其背,方足以資控制,其捕盜同知署。康熙十二年(1673)同知劉顯第、二十四年(1685)同知許增齡皆有修葺,復改為直隸鄜州州同。嘉慶十年(1805),署州同朱華重修。黃龍廟在黃龍堡東南五里,明萬曆十四年(1586)建。”這裡不僅是軍事重地,也是關中通往陝北的交通要道。《陝西省通志》對黃龍山的解釋是:“山高五里許,綿延數十里,盤衍如龍,土色皆黃。或云:山,常有黃雲罩其上,仿佛如龍搖曳,故名。”由此可知,黃龍山是由古代梁山山脈的黃崖山演變而來的。黃龍縣名依山得名,來源於此。

位置境域

黃龍山在明代以前,一直稱“梁山”,《陝西省通志》、《雍勝略》以及各鄰縣縣誌均有記載。傳說大禹治水曾“導河積石,至於龍門”。龍門以東稱呂梁山,以西稱梁山。 黃龍山(原稱梁山山脈),屬橫山山系,自靖邊縣西分一支,向東南延伸來,經延水和洛水之間由延安入宜川縣境,山川縱橫,地勢蜿蜒崎嶇,其山系共分三乾九支。

黃龍山最高點為黃龍縣大嶺飯店東北半公里處的山頭(石寨子)海拔1783米;最低點為黃龍縣柏峪鄉的白楊樹咀村,海拔643.75米。

黃龍山位置及分布 黃龍山位置及分布

主要山峰

主脈

黃龍山主脈,指南北貫穿黃龍縣的一系列山樑。在洛河東岸,順水延伸,隨地異名。在甘泉縣北10公里處稱嶗山。宋將狄青與西夏相對恃,士卒屢戰疲勞,曾憩息於此。然後,從洛川縣、宜川縣之間的界牌山,進入黃龍縣境五姓村的碾盤梁,在此向東分支,稱聖君山(又稱神泉山);向南到崾嶮鄉北0.25公里處,向東延伸叫高泉山和暖泉山(今稱旗桿廟)。又再向東北分支,稱少紫山(今稱磚廟梁);向東經大炮樓至冢子梁(這是黃龍山脈的中心點),再向南伸延,稱關山。關山至佛爺嶺(中心點),轉向東南到磨鐮石山入合陽、韓城縣境內。冢子梁至磨鐮石山,統稱少梁;冢子梁向東稱大嶺。佛爺嶺西行,經門限山(又稱門限嶺)、武帝山、界頭山,至黃龍縣與白水縣、洛川縣交界處狹義的黃龍山終。

崾嶮鄉西南行稱爛柯山、孟家山、東高山至梁家山;南一支稱八家梁、四條梁、申家塬。冢子梁東約5公里,向北分一小支稱小嶺,此為黃龍與宜川縣之分界山,也是宜川縣南諸山之源。

冢字梁,在黃龍縣東北20公里處,最高點1745米,相對高度350米,沙頁岩 石質山嶺,為黃龍山高峰之一,白樺、櫟類及灌叢生長茂密。

佛爺嶺,黃龍縣東南17公里處,最高點1741米,沙頁岩,黃龍山向東南延伸的高地之一,山地北坡有灌木,南坡植被較差。

崾嶮 崾嶮

崾嶮,黃龍縣北19公里處 最高點1658米 沙頁岩,緩坡有土狀堆積物 黃龍山向西北延伸的高地,北坡有櫟林,南坡植被較差。

黃龍山,洛川縣東南端與白水縣、黃龍縣相接處,最高點1196米 砂岩,黃龍山向西南延伸殘留的石質梁地,基岩裸露,向南為白水縣黃土塬。

嶗山支脈

嶗山山脈,為黃龍山北延部分。嶗山和黃龍山過去統稱為梁山山脈。位於延安以南,大體沿北北西——南南東向伸展。一般在海拔1400米左右。大墩梁海拔1464米,是洛河與延河、雲岩河、仕望河等黃河支流的分水嶺。嶗山和白于山一樣,上覆厚層黃土,基岩僅出露在一些溝谷的底部,是典型的“石山土戴帽”式的山地。

主要山峰有:

嶗山 嶗山

嶗山,在延安寶塔區南部與甘泉、富縣接壤處,海拔1300-1400米,相對高度200-300米,厚層黃土覆蓋,下為中生代砂岩和頁岩 黃土覆蓋的梁狀低山丘陵,是陝北重要山地之一,山體由西北向東南延伸,長約100餘公里,為洛河與延河、汾川河(雲岩河)、西川河的分水嶺。2004年12月晉升為甘泉勞山國家森林公園。

營盤山,在甘泉縣下寺灣鄉北部與延安市寶塔區交界處,最高點1096米,相對高度約250米 厚層黃土覆蓋,為嶗山北段高地之一,植被較好,水土流失輕微。

大墩梁,在延安寶塔區南部3公里處,1464米,相對高度240米,厚層黃土覆蓋,為嶗山中段高地之一,植被較好,以梢林為主,水土流失輕微,南泥灣位於大墩梁東側。

北支

北一支,稱黃花嶺,西北端在延長縣西部,由雲岩鎮北蘇行政村入宜川境,延伸於雲岩川與雷多河之間,至閣樓鄉衣錦行政村之黃河畔,全長約37公里,平均海拔1071米。此一支有七個塬,由閣樓塬向西依次有太吉塬、長命塬、寺圪塔塬、東良塬、西回塬、堡定塬等。

宜川閣樓塬 宜川閣樓塬

閣樓塬,宜川第一大黃壤平塬,該塬位於宜川縣城東北40公里,塬面東臨黃河,西連新市河,北以雷多河與延長縣為界,全長16.5公里,最大寬度3公里,總面積106平方公里,最高海拔為1050米,平均海拔1015米。閣樓鄉政府位於此塬上。

北二支,原於九峪溝南,自延安市寶塔區,西至雲岩、交里西部邊界入境,延伸於雲岩川與交里川、縣川之間。東至高柏、壺口的黃河畔,包括合配塬、喬莊塬、北門塬、南嶺塬、太泉塬、段原塬、赤良塬、黑圪塔峁、牛家佃塬、辛家嶺塬、葫蘆村塬、高樹樑塬、椿曲塬、安樂山、水南塬等15個梁塬。自西向東延伸,全長約50公里(水平),平均海拔1200米,最高海拔1233米。長梁連綿,溝壑縱橫交錯,宜川第二大塬牛家佃塬位於此山脈,該塬北至寺村坡,西接交里鄉蟬塬行政村,東臨交子溝,南達白浪堡,總面積24平方公里,牛家佃鄉政府位於此塬。

西支

西一支,在宜川縣西部,西至富縣東部、延安東南部邊境。西自晉師廟梁起,延伸於西川、縣川與交里川之間,東迄縣川與交里川交匯之處,全長43公里(水平),包括走馬梁(1472)、光裸山、虎頭山、李子樹塬、嶺塬、范家圪塔、田塬、槐樹塬、定陽塬、降頭塬、北斗塬等11個梁塬。平均海拔1209米,山巒重疊,溝谷密布,林木叢生。

西二支,主要位於黃龍縣境東北部,西自晉師廟梁,延伸於大南川與小南川之間,東迄七郎山,全長約43公里(水平)平均海拔1255米,包括晉師廟梁、松山、莠子梁、黃瓜梁、圪塬、七郎山等六個梁塬,山脈縱橫起伏,溝谷交錯。

晉師廟梁,也稱晉師山,據載:春秋時晉文公壤戎翟(公元前635年)晉國占據黃河以西無定河與洛河之間的地域,曾駐師晉師廟梁(原名女陰山),後建有晉師廟,故名“晉師廟梁”。 南北走向,富縣與宜川縣的天然分界線。富境內最高海拔1478.1米。

七郎山,位於宜川縣城西南隅,海拔981米,山勢陡峻,壁立如削,遠眺群山,下瞰全城,形勢險要,易守難攻,為兵家要地。清同治八年(1896),始建門洞。山上廣植果樹,已成花果園。

艾蒿梁,位於富縣縣境東北部,牛武鎮與延安市南泥灣之間。自東南而西北走向,山巒起伏,最高峰海拔1433米。

南支

南一支,位於大南川、縣川與鹿川之間,西南至大嶺(神道嶺)向東北延伸,後折向東,迄於鹿川鄉之黃河畔,全長約40公里(水平),平均海拔1188米,包括老虎梁、寶塔山、鳳翅山、布周寺梁、黑山樑、北莊梁6個山樑,為丘陵山地,溝壑縱橫,地勢錯雜。

宜川鳳翅山 宜川鳳翅山

鳳翅山,位於縣城東南0.7公里處,為城周圍群山最高峰,海拔1041米,山腳下有大南川河流過,地勢險要,發生戰爭,易守難攻,為軍事要地。吳志載:“在城外河東,每朝煙至,日高方散”。宜川八景中,“鳳翅晨煙”是也,故名鳳翅山,山上有電視衛星地面接收站。

盤石山,宜川縣東南27公里處 最高點1619米,沙頁岩、薄層黃土,黃龍山向東北延伸的高地之一,南坡以灌木為主,北坡有混合喬木林。

南二支,在鹿川與白水川之間,西起老虎梁,經蟒頭山、石化山,東至黃河畔,全長32公里(水平),平均海拔1338米。

黃龍山[陝西省延安地區山脈] 黃龍山[陝西省延安地區山脈]

蟒頭山,海拔1427.3米,昔日山上有古寺院一座,1967年“文革”中被毀。其山樑高大,岩石聳立,峰巒重疊,勢如刀劈,高峰險極,蒼松翠柏,巍峨壯麗。據余志載:“山聳起如蟒頭。人曾於迅雷濃霧中隱見有龍。每春暮,桃花與松柏相間。”故名蟒頭山。老虎梁位於縣城東南11.3公里,海拔1565米。山中有松柏林,相傳曾有老虎出入,故名。2005年12月晉升為國家級森林公園,定名為“陝西蟒頭山國家森林公園”。

宜川 老虎梁 宜川 老虎梁

老虎梁,宜川縣南12公里,最高點1628米,相對高度300米,砂岩、頁岩 石質山嶺,為黃龍山北延的高地之一,楊、櫟類生長茂密。

南三支,西自盤古山之西,東延於白水川與如意川之間,東至黃河畔,系南四支的一條支脈,全長約15公里(水平),平均海拔1278米,包括壽峰山、羅嶺山。

羅嶺山,為最高峰,海拔1507米,山坡森林覆蓋,十分蔥鬱。

南四支,位於宜川縣南部,西起大嶺(神道嶺),東至黃河畔,延伸如意川、白水川與猴兒川之間,全長約36公里(水平),包括將軍台、武嶺山、盤古山、老嶺圪塔等山嶺,平均海拔1423米。

宜川縣盤古山 宜川縣盤古山

盤古山,為最高峰,海拔1619米,相傳為“盤古氏卜婚處”。

大嶺山間的國道327線黃龍至韓城段 大嶺山間的國道327線黃龍至韓城段

大嶺,位於韓城市境西北韓(城)黃(龍)分界處,其東端海拔1783米,相對高度350米,沙頁岩 石質嶺,為韓城市最高峰。大嶺古稱神道嶺,屬黃龍山主脈東伸部分,山高林密,本市主要河流多發源於其附近山麓。是韓城與宜川、黃龍之交通要衝,歷史上就成為軍事要地,設防駐兵紮營寨。為黃龍山高峰之一,白樺、櫟類及灌叢生長茂密。

南五支,在猴兒川之南,宜川縣、韓城市交界處,西南自黃龍、宜川、韓城三縣交界的邊緣之北,向東北迄於黃河畔,全長約33公里(水平)。包括八郎山、長板坡等。平均海拔1340米。

壩郎山(八郎山),宜川縣東南36公里與韓城市交界處,為南五支最高峰,海拔1618.9米,相對高度400米,沙頁岩 石質山嶺,其上有八郎廟一座、古寨子一座、人造旱井一口。相傳楊八郎曾在此屯兵,故名。清順治五年(1648),農民起義領袖之一羅汝才曾據守此山。 為黃龍山東延的高地之一,植被以灌叢、側柏為主。

韓城市部分

韓城市境內,高大山峰較多,重要的有:

西子峙山,位於大嶺東南10公里處,海拔1689米,為韓城市第二高峰。山上青岡(遼東櫟)樹茂密,溝谷梢林密布,間有成片油松林。古時在山東側建有寺廟,與北峙山、中峙山、東峙山、南峙山合稱五峙山。清·康行僴編《韓城縣誌》(以下簡稱康志)載:“五池山……山俱有泉,俗名海眼雲,以菩薩坐鎮之。山多松,中池尤勝。自麓及顛,青蔥夾路,幽絕人寰……”。

火神廟梁,韓城市西北15公里處,最高點1165米,石灰岩,黃龍山向東南延伸的高地之一,植被較差。

黃龍山[陝西省延安地區山脈] 黃龍山[陝西省延安地區山脈]

牡丹山,位於南峙山以東,海拔1432米,群巒擁簇,遠觀其形如盛開之牡丹花。《康志》載:“山盡牡丹,每開時千紅萬紫,香聞數十里。”牡丹山南側的猴兒山,山顛危聳,形似坐猴,正當盤水和澽水支流小迷川之分水嶺,故有“猴兒山,牡丹山,翻過梁,小迷川”之說。

高祖山,位於市北王峰鄉與獨泉鄉之間,海拔1432米,山頂和溝谷有青岡樹和梢林,陽坡大多為荒草坡,現有韓城礦務局獨泉林場營造的成片礦柱幼林。

韓城市香山 韓城市香山

香山,位於韓城西25公里城的薛峰鄉,又名禹山。海拔1292米,相傳香山下有白田村,乃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先世所居,故取白少傅號“香山”為名。又訛稱“方山”。山上有寺廟,後改建為國小校。

嵬山,位於香山東5公里香塬村,海拔1224米,石基土帽,為市境南中部之最高地。古時建有廟院,已毀,僅留古柏數株。韓城人遠遊而歸最先看到的是嵬山古柏挺拔,象在招手歡迎。《名勝志》載:“登嵬山上,群山皆拱揖”。諺云:“谷山高,谷山只到嵬山腰”。故“嵬峰摩霄”成為舊時韓城八景之一,常為騷人、名士所遊覽、詠歌。

由於黃龍山主脊呈面向東南的弧狀分布,故在韓城境內山嶺可分南北兩個山結歸屬主脊。南面的嵬山、香山、尖山等可歸到韓城、合陽、黃龍三縣接界的磨鐮石山(亦稱梁山),海拔1554米。北面的西子峙山、猴兒山、牡丹山、八郎山、高祖山均可歸到北側主脊——大嶺。

地質特徵

黃龍山地主體在延安地區境內,屬石質中山地貌類型。地層主要由二疊、三疊系砂岩、頁岩以及含煤岩系構成。東南端韓城市境內,韓城境內的北部西部山區,屬黃龍山系東南部,海拔1000~1783米,面積469.41平方公里。在1000米以下的山上,多有第四紀黃土覆蓋。由於久經侵蝕,特別是呈放射狀分布的河流的切割,山峰起伏,山體一般均呈梁狀山嶺,自西向東延伸。溝谷呈“V”字形,溝壑密度為1.79公里/平方公里,高度變化大,河床比降多在20‰以上。相對高差100~500米,走向一般與河流平行。基岩出露面積達32.7%,以頁岩、砂岩、石灰岩、花岡片麻岩為多。

黃龍山地貌特徵 黃龍山地貌特徵

黃龍山,位於黃龍縣及宜川縣的南部,1400-1700米,相對高度為300-500米,最高點海拔1788米,沙頁岩,低緩坡段有黃土分布,為土石山地,海拔1500米以上,多為基岩及風化碎屑,1400米以下的梁頂及緩坡有黃土分布,尤其在西、北面形成黃土梁狀丘陵,山地森林茂盛,是陝西重要林區之一。

資源概況

水資源

澽水,原名“澽谷水”。發源於黃龍縣大嶺南麓高頭川的北九溝,到薛峰鄉上景峰村後入韓境,急劇北拐,變原東南流向為東北流向。在趙廉墳處匯入柏峪川水,其後又恢復東南流向。在薛峰村東匯入小迷川水,在胡凹村東匯入侯家峪水,出土門口進入平川地帶。先後又接納了沙子溝水、[氵軌]水、潦水、芝水,在司馬遷祠東南匯入黃河,全長86公里,境內流程35公里。

鑿開河,亦稱錯開河。發源於黃龍山主脊大嶺東側之山麓,經林源,王峰鄉,在桑樹坪鎮東、禹門口北4公里處匯入黃河。河道全長58公里,流域面積308.5平方公里,河床起點高程1300米,河口高程380米,平均比降14.0‰。多年平均徑流量0.85立方米/秒。年總徑流量3007萬立米。

石堡河(古代稱聿津河),發源於冢子梁西麓,境內流長38公里,流域面積455.3平方公里,比降1.05%,多年平均流量2.41方米米/秒,流速0.6米/秒,至友誼水庫,入洛川境匯入洛河。

仕望河(圪台川,古稱義川),發源於冢子梁北麓和大炮樓,境內流長35.5公里,流域面積505平方公里,比降1.05%,流速0.5米/秒,流量1.5立方米/秒。支流小南川河發源於小寺莊西,與洛川縣相接的界牌山,境內流長37.5公里,流域面積575平方公里,比降1.5%,流量0.25立方米/秒,流速0.5米/秒,直接流入黃河。

仙姑河,發源於崾嶮和碾盤梁山麓,境內流長15公里,全長49.4公里,多年平均流量0.3立方米/秒,流速0.65米/秒,流入洛川縣境內。

長寧河,范家卓子鄉後河為其東源,榆前河為其西源,境內流長8.3公里,流域面積98.13平方公里,向南流入澄城縣境內。

柏峪川河,發源於大嶺東南麓,境內流長25.6公里,流域面積91.73平方公里,比降1.1%,平均流量0.32平方米/秒,出縣境入韓城流入黃河。

蔡家川河,發源於大嶺北麓,境內流長30公里,流域面積221平方公里在,比降1.1%,平均流量0.54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徑流量0.17億立方米,經瓦子街匯入小南川,入宜川境注入仕望河。

李家河,發源於爛柯山南麓,自北向南縱貫三岔地區中部,境內流27.7公里,流域面積142平方公里,比降1.05%,平均流量0.19立方米/秒,徑流量0.06億方立方米,至董家川注入石堡河。

猴兒川河,發源於大嶺北麓,位於大南川與涺水河系之間,境內流長20.3公里,流域面積70.28平方公里,平均流量0.91立方米/秒,徑流量0.06億方米立,自西南向東北出縣境入宜川流入黃河。

沙曲河,發源於大嶺南麓旗桿廟一帶,自東北向西南注入洩湖河,流長16.6公里,流域面積105平方公里,比降1.5%,平均流量0.13立方米/秒,徑流量0.04億立方米,至石堡河(又名沙家河、史家河)出縣境入洛川注入洛河。

黑水灘河,發源於武帝廟梁南麓,境內流長7.5公里,流域面積59.75平方公里,出縣境入澄城縣歸長寧河。

梅家河,發源於武帝廟梁南麓,自北向南,流長9.8公里,流域面積25.63平方公里,出縣境經澄城縣境入魯家河流入長寧河。

南川河(一名大南川,赤石川,又名義水或義川),源於黃龍大嶺,在宜川境內部分位於縣城駐地之南22.5公里(水平)。屬丹州鎮所轄之境,西南—東北流向,宜川境內自譚家灣經高灣、三角、程洛、柳樹村、郭等9個行政村,20個自然村。至縣城北關虎頭山腳下匯入縣川河,全長62.1公里,境內流長25公里,總流域面積1139平方公里,河岸平均寬125米,河東平均寬25米,平均流量0.3米2/秒。河道寬闊,常水量較大。系黃河二級支流。冰期始於11月中旬,解於3月初。因流經縣城之南而得名。

鹿兒川河,位於宜川縣城駐地偏東18公里(水平)的鹿川鄉境內。源於鹿川賣柴溝自西向東流匯經蟒頭山北腳至老關度注入黃河。依次流經崖底、嘴上、安川、太平、官莊5個行政村,11個自然村。全長35公里,流域面積145平方公里,年平均流量0.14米↑3/秒。年徑流總量296萬立方米。系黃河一級支流,河道高程1104米至450米,河床比降較大,平均為18.96%。上游多土基河床,中下游切入基岩,深達10~20米。冰期始於11月中旬,最遲解於3月初。因河流地處林區,多野鹿而得名。

白水川河,位於宜川縣城駐地東南20公里(水平)處。源於壽峰鄉馬坪溝。自西向東流入薛家坪、孔崖、寺里等12個行政村,29個自然村,至老吉堡入黃河,全長64.9公里。流域面積318平方公里,系黃河一級支流,河床平均寬30米,平均流量0.33米↑3/秒,年徑流總量821萬立方米。上游處稍林區,多為沙石河床,中下游逐漸切入基岩。上游比降較小,中下游比較大,平均為18.69%。河道高程1378~406米,冰期始於11月下旬,解於3月中旬。據吳志載:“以水色偏白而得名”。

如意川河,位於宜川縣城東30公里,(水平)在壽峰鄉境內。源於壽峰鄉之西的套溝與沙和溝交匯處,東西流向,經如意1個行政村4個自然村,至李家嶺入黃河,全長7.5公里,流域面積37.5平方公里,河床平均寬5米,平均流量為0.04米↑3/秒。冰期始於11月中旬,解於3月初,因地處如意村而得名。

河兒川河(又名猴兒川河),在宜川縣境內部分位於縣城駐地東南30公里(水平)。是宜川最南的一條河流,系黃河一級支流。源於黃龍縣大嶺西溝,向東流經石台寺、集義鎮、石河灘、至舌頭嶺北腳下入黃河,全長77.8公里。流域面積480平方公里,其中宜川境內流長61.8公里,流域面積409.72平方公里。中上游為沙卵石基河床,切割深度為3-5米。下游切割深度達15~25米。河道高程1283-450米。平均比降14.43%。年平均流量0.5米/秒。年徑流總量1354萬立方米。水力蘊藏豐富,發展小水電站潛力較大。冰期始於12月初,解於3月初,據余志載:“水極澄清,雖淋潦不渣。”故名河清川。

森林資源

黃龍山山地森林茂盛,是陝西重要林區之一。

韓城的黃龍山深山區包括林源、薛峰兩鄉的大部,喬子玄、獨泉、盤龍等鄉的一部分。天然林草面積大,植被發育較好,是發展林、牧業的重要基地,也是天然森林、野生動物、中草藥材的最重要分布區。

1957年-1962年陝西省林業調查隊對三岔林場進行補充踏查。踏查面積190862公頃,其中林業用地面積158242公頃,在林業用地中,有林地面積72328公頃;森林覆蓋率37.9%;活立木總蓄積2968310立方米,其中林分蓄積2674640立方米。1964年,由陝西省林業廳調查設計院森林調查設計隊對林區進行第二次森林資源調查。調查範圍包括黃龍山林業局現轄的10個國營林場及本縣的白馬灘、柏峪林場和洛川縣廂寺林場。調查總面積194015公頃,其中林業用地161576公頃,在林業用地中,有林地面積91367公頃;森林覆蓋率47.1%;活立木總蓄積3985040立方米,其中林分蓄積3756200立方米。

1984年9月至1985年10月,由林業部西北林業調查規劃大隊對黃龍山棟業局琬轄範圍進行二類森林資源調查。調查成果是:總面積194174公頃,其中林業用地169295公頃,在林業用地中,有林地面積119761公頃;森業覆蓋率61.7%;活立木總蓄積6710350立方米,其中林分蓄積6477661立方米。

煤炭資源

黃龍山地區,煤炭資源主要分布在渭北煤田。著名的渭北煤田,位於渭河以北的東部。西起淳化縣潤鎮,東到韓城縣禹門口,北為太原組底面-800米等高線(垂深1500米),即耀縣照金、宜君縣焦坪,黃陵縣紅石崖和韓城縣獨泉等地附近連線,南至嵯峨山、將軍山、金栗山、堯山等山北側,為奧陶系石灰岩頂面。煤田近呈緩反S形。行政區劃,跨渭南、延安兩地區和鹹陽、銅川兩市。主要分布在銅川市區和耀縣、宜君縣,渭南地區之蒲城、白水、澄城、合陽和韓城等縣市境內。其地理座標為,東經108°42′-111°36′,北緯34°43′-35°52′。東西長約210公里,寬為30公里左右,面積約6800平方公里。煤田北為黃龍山區,南為北山和階梯狀黃土塬(渭河地塹),溝谷較發育。其地勢為西北高,東南低,北部海拔標高多在1000-1200米,南部為500-800米。渭北煤田,地理條件優越,地質條件較好,儲量豐富,煤質較佳,開採歷史悠久,勘探開發時間最早,現已基本建成四大礦區,成為陝西的主要煤炭工業基地。

建國後,經多年勘探,其投入鑽探工程之多和勘探程度之高,均列居全省各煤田之首,然精查儲量則排全省第二位。截止1990年底,在垂深1500米以內,煤田總儲量為2687985.5萬噸。累計探明儲量617375.5萬噸,約占煤田總儲量的23%,余為預測儲量。

氣候條件

黃龍山位於中緯度半乾旱地區,屬大陸性暖溫帶季風氣候,春冬季多風乾寒,氣候升降變化大,乾旱頻率高;夏季秋季雨熱同期,多陣性降雨,旱澇相間。年平均氣溫9.8℃,最高溫度39.3℃,最低溫度-26.3℃;年均日照2465.3小時、降水量550.3毫米、無霜期175天。

社會經濟

黃龍山東南端位於陝西省韓城市。韓城市古稱“龍門”,始建於西周,稱“韓侯國”,戰國時設夏陽縣,隋開皇十八年置韓城縣,有3000多年歷史。1985年2月國務院批准為對外開放城市。2012年5月升格為省內計畫單列試點市,按副地級管理。總面積1621平方公里,總人口50多萬,市府所在地人口30萬。韓城地處秦晉咽喉,承東啟西,面向中原,連陝晉豫,既是關中—天水經濟區的工業核心城市,又是秦晉豫“黃河金三角”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世界文化名人司馬遷的故鄉,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是一座因煤而興的工業城市,年產原煤1000萬噸、鋼鐵700萬噸、發電300億度、焦炭1500萬噸、天然氣15億立方,是西北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陝西最大的鋼鐵基地。文物保護單位有司馬遷祠、党家村、古城、梁帶村、普照寺、大禹廟“六大核心景區”。2017年生產總值實現349億元,地方財政收入達到30.1億元,,城鄉居民收入分別達到32420元和13538元。主要經濟指標增速穩居全省第一方陣。 韓城的黃龍山深山區年降水量575675毫米,高於平川地帶。土壤多為棕壤和紫色土。耕作業僅適宜於河谷及平緩山麓,農作物以早玉米為主。據1985年統計,包括23個行政村,人口密度為21人/平方公里,農業勞動力4596個,耕地34010畝,人均耕地3.42畝,勞均耕地7.40畝。

黃龍山南部的黃龍縣古為周人活動地區。秦文公十年(前756),在黃龍三岔東高山附近建鄜畤。春秋至晉桓公二十年屬晉。秦王嬴政一統中國,黃龍北屬上郡,東南屬內史。劉邦立漢設三輔,黃龍屬左馮翊。因此,黃龍山在歷史上一直被譽為“馮翊屏障”。後歷代統治者皆在黃龍駐軍墾荒。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設定陝西省黃龍山屯墾局韓城柳溝墾務維持處,從事局部開荒。1937年“七七事變”後,在黃龍成立陝西墾務委員會。1939年改稱國營陝西黃龍山墾區管理局。後又改為農林部國營陝西黃龍山墾區管理局、陝西省黃龍設治局等。1947年10月2日,黃龍第一次解放,成立黃龍縣。1958年,撤銷黃龍縣,1961年9月15日恢復。 區域面積2752平方公里,總人口5萬人,是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國家級褐馬雞自然保護區、天然次生林省級自然保護區和全國八大防護林區之一。2018年,全縣完成生產總值17.03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331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886元,地方財政收入8596萬元。黃龍縣森林覆蓋率87%,林草覆蓋率高達92%,是陝西省重要的水源涵養地和水土保持區。黃龍是農業縣,“中國核桃之鄉”、“中華蜜蜂之鄉”,全縣核桃總面積28萬畝,產量1.1萬噸;蘋果面積14.4萬畝,產量6.5萬噸。有黃龍山國家4A級景區、神道嶺國家3A級景區、澽水源省級旅遊度假區。

黃龍山腹地的宜川縣,西魏大統三年(537)置義川縣設汾州,廢帝三年(554)改汾州為丹州。唐天寶元年(742)改丹州為鹹寧郡,乾元元年(758)復為丹州,五代後周時(951)廢鹹寧縣入義川縣。宋太平興國元年(976)為避太宗趙光義名諱,改義川縣為宜川縣。 國土總面積2931平方公里,總人口12萬,主導產業以果業、旅遊、能源開發為主。先後被命名為“對外開放縣”和“胸鼓之鄉”、“花椒之鄉”。2017年,全縣實現生產總值30.32億元,地方財政收入1.68億元,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31499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366元。宜川果業久負盛名,知名度享譽國內外,屬世界最佳蘋果優生區之一,也被國家農業部認定為全國蘋果品質最佳的縣份之一。全縣建果園40萬畝,2017年,蘋果總產47.5萬噸,產值21.1億元,農民人均蘋果收入達到2.48萬元,已成為8.5萬農民增收致富的第一大主導產業。擁有世界唯一的金黃色大瀑布--黃河壺口瀑布、蟒頭山、盤古山、丹州古城、雲岩古鎮等旅遊資源,榮獲“中國最具特色旅遊休閒度假名縣”、“中國最美自然景觀名縣”、“全國生態特色旅遊縣”、“中國最具魅力文化旅遊名縣”等稱號。2017年,全縣接待遊客750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19.7億元。自然資源富集,開發前景十分廣闊。被納入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全縣森林覆蓋率達到56.7%。探明煤炭儲量23.9億噸、煤層氣189億立方米、天然氣600億立方米、石油678萬噸,是延安能源工業發展的重要接替區

富縣,位於黃龍山西部,古稱鄜州,夏商屬西河國地,秦時設雕陰縣,隋煬帝時改為鄜城郡,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置鄜州,歷經宋、元、明、清近1300年。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廢州設鄜縣,1964年經國務院批准改名為富縣。總面積4182平方公里,居陝西省第五、延安市第一。總人口15.85萬人。境內資源豐富,探明石油資源面積231.36平方公里,控制石油儲量7124萬噸;探明天然氣儲量550億方,控制天然氣儲量940億方;探明含煤面積471平方公里,儲量4.25億噸。縣境內共有文物古蹟遺存點975處,是陝西省35個文物大縣之一。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處(秦直道遺址、石泓寺石窟、開元寺塔、柏山寺塔、福嚴院塔、戰國長城);省級文物保護單位6處(八卦寺塔林、東村會議舊址、閣子頭石窟、交道仰韶文化遺址、黃家嶺摩崖造像、水磨摩崖造像);市級文物保護單位6處(直羅戰役遺址、榆林橋戰役遺址、三五八旅旅部舊址、雷豐高崗舊居、党家灣毛澤東舊居、羌村杜甫故居)。富縣是首家全國良好農業規範認證示範縣、首批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國家級出口水果質量安全示範區、中國優質蘋果基地重點縣、全國現代蘋果產業二十強縣。2017年完成縣區生產總值52.91億元,財政總收入5.15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88.42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084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2136元,森林覆蓋率64.45%,境內有子午嶺天然次生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柴松林省級自然保護區,被譽為鑲嵌在黃土高原上的“綠色明珠”。2017年生產原油18.5萬噸;有牛武、党家河、蘆村等多個煤區,煤炭儲量近4億億噸,產能600萬噸/年。

道路交通

穿越黃龍山的道路 穿越黃龍山的道路

位於韓城市境西北韓(城)黃(龍)分界處大嶺(古稱神道嶺),是古代韓城與黃龍溝通的必經之處。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張瑞璣編《韓城縣鄉土志》記載:“縣西四里許,由土門口入澽水川,三十餘里達薛峰鎮,又二十餘里為亂麻科,循谷水上,逾硃砂嶺,達神道嶺,共一百二十里入洛川。” 民國29年(1940),在古道基礎上,建成韓(城)宜(川)公路。自韓城市西北行1.2公里至土門口入澽水川後,為沿溪線,越大嶺抵宜川,全長124.7公里,其中市境內長32.4公里。

宜(川)韓(城)路。有4條:從縣城起南經程洛、往東經老虎梁、(有店)薛家坪(有店)、陰涼溝、集義(有店)、獨泉至韓城界;從甘草往東,經官莊村(有店)、賀家嶺、上崾嶮、賀家河、南卜頭、打虎廟(有店)、碾子溝(有店)、石家河灘(有店)、獨泉至韓城;從秋林往東,經看花園、崖底(有店)、桃花溝、孔崖察、河兒溝、集義、獨泉至韓城;從縣城起南經程洛、高家灣、圪台街(有店)、孫家溝門(有店)、大嶺、卡峰至韓城。

青蘭高速穿越宜川 鳳翅山隧道 青蘭高速穿越宜川 鳳翅山隧道

旅遊開發

勞山國家森林公園,位於延安市甘泉縣西南部,距延安市區70公里,距甘泉縣城34公里,距210國道18公里,經營面積2.9萬畝,分布22條支溝。公園2001年開始籌建,2002年批准為省級森林公園,2004年12月晉升為國家級森林公園。園內自然資源豐富,動植物種類繁多,分布60多種野生動物,國家一、二級保護動物有金雕、黑鸛、貓頭鷹、白頸雉等,分布有600多種植物,森林覆蓋率高達92%。最熱月份(7-8月)平均氣溫比延安市區低8-10℃,負氧離子含量為8500個/立方米,是市區的380多倍。堪稱為陝北黃土高原上的“植物王國”、“天然氧吧”和避暑勝地。

陝西蟒頭山國家森林公園位於宜川縣城東部,距縣城41公里,自古就是秦、晉兩省邊界地區馳名的風景旅遊勝地。公園海拔800—1439米,總面積2120公頃,森林覆蓋率89.1%,區劃為聖母殿、石華山、王莽寨和巨石峰四個景區,有景點、景物30多處,是遊覽觀光、消夏避暑、休閒度假、朝山祭祀、沐浴戲水的好去處。

黃龍山[陝西省延安地區山脈] 黃龍山[陝西省延安地區山脈]

周祖陵景區,位於慶城縣東山之上,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因山頂有一座著名的墓冢──周先祖不窋(bu zhu)陵而得名。景區1994年奠基興工,建設了周祖文化區、孝道文化區、岐伯聖景區、黃帝內經千家碑林、農耕文化產業園和岐黃中醫藥文化生態園六大景觀區,建成景點140多處。

煤炭開採

黃龍山地區已開發的礦區主要是韓城礦區 。礦區位於渭北黑腰帶東北端—韓城市西北部的山嶽地帶,隸屬渭南地區管轄。礦區淺部以韓城大斷層(F1)為界,深部邊界跨入延安地區的黃龍、宜川縣境,大致以羅加河—白馬灘—雷寺莊—獨泉一線為界;東北部隔黃河與山西省鄉寧煤田相連;南部以龍亭—羅家圪台一線與澄合礦區毗鄰。走向長約60公里,傾向寬約15-20公里,面積約為1114.55平方公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