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池

《盆池》五首作於元和十年 (815)春夏之際,當時作者在京任考功郎中知  制誥。地處機要,很想大有作為。這組詩反映了詩人樂觀開朗、渴望沾溉萬物的心境。

詩詞原文

盆 池 五首選一①
韓 愈

池光天影共青青,
拍岸才添水數瓶。
且待夜深明月去,②
試看涵泳幾多星。

作者簡介

韓愈768-824,字退之,排行二,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人。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貞元八年 (792)進士。曾任宣武及寧武節度使判官。其後任監察御史等職。貞元十九年 (803)因言關中旱災貶陽山(今屬廣東)令。元和中,隨裴度平淮西,遷刑部侍郎。因諫迎佛骨,貶潮州刺史。穆宗時,召為國子祭酒、終吏部侍郎,世稱韓吏部。縊文,世稱韓文公。散文與柳宗元齊名,同倡古文運動,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驅駕氣勢,雄奇壯偉,光怪陸離。雖有因避熟求生、以文為詩、追求奇險而缺少韻味之作,但其木色則是雄厚博大,波瀾壯闊。有《昌黎先生集》,《全唐詩》存詩十卷。

注釋

①盆池:以瓦盆貯水、植荷、養魚,就算是“池”。 

②明月去:月落。明月當空,則星光為月光所掩,所謂“月明星稀”。

賞析

首句是果,次句是因。因果倒置,搖曳生姿。“池光”“青青”,映在池中的“天影”也“青青”,令人悅目賞心。什麼原因呢?就因為池中添入新水。添了多少呢?“才添水數瓶”。以“拍岸”描狀“添水數瓶”的景象,既小題大作,又狀溢目前,給人以新鮮有趣的感覺。以小見大,兼含哲理。朱熹的哲理詩“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他)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觀書有感》),也許從此化出。
三、四兩句就首句生髮。既然“池光”那么“青”,能夠映出青天,那么皓月當空,自然也能映出皓月;只可惜星光為月光所掩,照不出來!當然,這也不太要緊,姑且耐心地等吧!等到夜深,明月走掉,再看我這小小的盆池裡能夠“涵泳”多少顆星星?不說“明月落”而說“明月去”,有點擬人化的意思,別饒韻味。用“涵泳”兩字,寫星光在水、隨波閃爍之狀宛然在目。這兩句,也以小見大,兼含哲理。
《盆池》五首作於元和十年 (815)春夏之際,當時作者在京任考功郎中知制誥。地處機要,很想大有作為。這組詩反映了詩人樂觀開朗、渴望沾溉萬物的心境。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