皺黃芪

中文名(拉丁名)
皺黃芪(AstragalustataricusFranch.)
種別名
密花黃芪、韃靼黃芪、小果黃芪
科中文名(科拉丁名)
豆科(Leguminosae)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高10一25cm,被毛色單毛。根粗壯,棕褐色。莖叢生,斜升或斜倚,疏被白色單毛。奇數羽狀複葉,有小葉13—23,披針形、長卵形、橢圓形或披針狀橢圓形,長2—10mm,寬2—5mm,先端鈍,基部楔形至近圓形,全緣,上面疏被白色平伏柔毛或近無毛,下面被白色平伏柔毛,托葉三角形或三角狀披針形。短總狀花序葉腋生,花5—17朵集生於總花梗頂端,苞片披針形或卵形,花萼鐘形,長約3mm,5齒裂,被白色和黑色平狀毛,萼齒狹披針形或近錐形,蝶形花冠藍紫色,旗瓣寬橢圓形,先端微凹,基部具短爪,翼瓣與龍骨瓣近等長,雄蕊10,二體;子房具柄,有毛。莢果橢圓形,長3—6mm,頂端有喙(圖55)。

地理分布

多分布於我國華北、東北西部,黃土高原。

生態特徵

據在寧夏南部黃土丘陵區觀察,皺黃芪4月中旬返青,6月上旬現蕾,7月上旬開花,8月上旬開始結果,下旬果實成熟,10月上旬開始枯黃。開花期叢徑23—26cm。在秦嶺山地花期為6—7月,果期7—8月。皺黃芪屬中早生植物。是乾草原及草甸草原常見的伴生種,稀見於山地草原和荒漠草原植被中。在寧夏南部丘陵地區分布在萬年蒿(Artemisiagmelinii)、茭蒿(A.Giraldii)、長芒草(Stipa)bungeana)的乾草原中,皺黃芪常與硬質早熟禾(Poaspho–ndylodes)、糙葉黃芪(A.Scaberrimus)等一起伴生。生長地區為海拔1700—2200m的丘陵坡地,土壤主要為黑壚土和灰鈣土。在寧夏中北部地區的蓍狀亞菊(Ajaniaachillodes)、短花針茅(Stipabreviflora)荒漠草原及枇杷柴(Reaumuriasoongorica)荒漠中,偶爾也有皺黃芪伴生,但在此環境下,植株出現明顯生長不良。

飼用價值

皺黃芪為中等飼用植物,適宜放牧利用。其青綠期長,質地柔軟,可食部分多,馬,牛,山羊,綿羊,驢,兔等家畜均採食。開花期羊為喜食。因植株矮小,地上部生物產量低,牛和其他大家畜採食有一定困難。冬春季羊只也樂食。其化學成分含量見表55。本草可為輔助蜜源植物,有蜜有粉,蜂以采粉為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