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紅

潮紅

潮紅俗稱“升火”,是由植物神經功能紊亂造成血管舒縮功能障礙所致。潮紅、出汗和頭暈被稱為植物神經功能障礙的典型三聯征。陣發性潮紅是女性進入更年期的特徵性標記,絕經後婦女約有70%~80%出現不同程度的潮紅。男性更年期發生潮紅比較少見。潮紅出現多與精神因素(包括煩惱、生氣、緊張、興奮、激動等)有關,多數婦女症狀持續1~2年後自然消失,持續5年以上者少見。

基本信息

症狀

潮紅髮生一般比較突然,患者自覺一股熱氣自上胸部向頸部、頭面部上沖,繼之頭、頸、胸部皮膚突然發紅,伴有全身烘熱感,因此也有人稱之為“陣紅潮熱”。症狀消失時約有半數病人汗水淋漓,畏寒發抖,也有少數表現為怕冷,面色蒼白。測試發作時皮膚溫度,發現身體不同部位上升幅度各異,以手指、足趾溫度升高顯著(4℃~8℃),前額溫度改變最小,可能因該處出汗多,熱量由皮膚蒸發所致,測試體內溫度則平均下降0.2℃,可能與出汗時熱量蒸發和輻射增加有關。每次發作一般持續幾秒鐘至幾分鐘不等,很少超過1小時。發作頻率因人而異,有的數天發作一次,有的一天發作數次,甚至每10~20分鐘發作一次。潮紅的發作以黃昏或夜間較多,甚至可使患者從睡夢中醒來,使病人備受痛苦,嚴重者可影響睡眠和身心健康。

發生原因

前言

發生潮紅的機理尚未完全清楚。祖國醫學認為是陰虛內熱、虛陽上亢所致。而現代醫學認為是內分泌和植物神經功能障礙的表現。

內分泌原因

由於女性更年期或雙側卵巢切除術後均可發生潮紅,故推測其發生機制為內分泌原因。臨床上用雌激素治療潮紅有效,可證實雌激素減少與潮紅髮生相關,但低濃度雌激素本身並不引起潮紅,如青春前期兒童和性腺發育不全病人,雖然雌激素水平低下,卻不發生潮紅。有人認為潮紅髮生與促性腺激素分泌過多有關,如促黃體生成素(LH)。近年來研究認為,由於垂體門脈血液中促黃體生成素釋放激素(LHRH)濃度的波動與LH的脈衝式釋放同步,故LHRH升高可能是誘發潮紅的因素。

植物神經系統原因

圍絕經期潮紅的發生與自然消失不能完全用內分泌原因解釋。因此,提出潮紅系更年期植物神經系統功能障礙的表現。由於雌激素有增強副交感神經作用,雌激素水平下降使其對下丘腦植物神經中樞的副交感神經穩定作用減弱,從而產生了反應性交感神經張力過高,通過頸交感神經傳向周圍,導致血管舒縮的不穩定,而發生潮紅。此外,潮紅的發生可能還與兒茶酚胺等的釋放有關。所以,認為潮紅的發生是由於交感神經血管擴張的作用和腎上腺髓質產生的內分泌物質的釋放有關,絕經後期,植物神經系統已逐漸適應,在重新調整下達到新的平衡,於是潮紅症狀自然消失。

處理方法

在醫學上,這種情況被稱為“臉部潮紅”。每年冬天,患者還不在少數。

臉紅有生理性的,也有病理性的。有些健康的人,末梢血液循環較好,稍一活動,面色就比較紅潤;有些人在害羞、憤怒、慚愧時會臉紅;有些人可因飲酒而引起臉紅;住在高山上的人,因為空氣較稀薄,身體需要更多的紅血球以吸收足夠的氧氣,而紅血球攜帶的血紅素一旦增加,臉的顏色就會比較紅;有的人因更年期臉紅,有的人因全身性疾病都可以引起臉紅。如高血壓、肺結核、紅斑狼瘡等。對生理性臉紅不必顧慮。至於病理性臉紅,就要請醫生診治。

從醫學角度講,面紅是指由於溫度或情緒的變化較其他人更容易變紅,且顏色深,持續時間長。皮膚中有血管存在,受神經因素影響而擴張或收縮,尤其是兩頰部毛細血管豐富,故兩頰更易紅。面紅若只是在冬季時發生,則與溫度的變化有更多關係。

一般而言,熱會使皮膚血管擴張,造成臉部潮紅。冷雖使血管收縮,但溫度回升時,血管則會反彈性擴張造成臉紅。但還有一些人,在極冷的溫度下,可能還會因血管不正常的擴張造成臉紅。臨床表現為面部的絲狀、點狀,星芒狀或片狀。

當溫差太大時,比如從冷風中到空調房間,忽冷忽熱,微血管在反覆收縮及擴張中失去彈性,反映在雙頰和鼻端,就會使雙頰發紅刺痛。初期,臉部變紅還能立即恢復原狀,但若長期反覆持續下去,血管收縮,喪失擴張機能,在過度擴張狀態硬化,使臉部變得平時看起來也紅紅的。嚴重時,低頭後抬頭也會出現臉部潮紅症狀。這種症狀在春夏秋季比較平靜,到冬天多轉為嚴重

醫生建議,冬天應避免過冷的環境與溫度的急劇變化,注意皮膚的保濕和保暖工作,在特別乾燥和溫度較高的室內,如果臉上覺得乾就要及時補水,洗臉則以溫水為主。到室外,可用圍巾或口罩防止冷空氣直接侵襲臉部,避免濕差溫差過大,使擴張了的微血管遇冷急速收縮,形成紅血絲。有臉部凍傷史的人在冬天裡應經常揉搓臉部,促進血液循環。

在飲食方面,醫生說,容易臉紅的人,應該少吃會增加血管擴張的食物,如咖啡、茶、可樂等含咖啡因的食物。補充一些維生素B也有助於神經修復並能起安神作用。此外,應該避免日光的暴曬,酒、辛辣和刺激的食物,少生氣、緊張或過度興奮,因為這些都會促成臉部泛紅。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