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球浮上來了

皮球浮上來了

《皮球浮上來了》是國小語文第二冊的教材,是一篇很符合學生年齡特點的優秀課文。課文敘述了一個小朋友用灌水的辦法使掉到樹洞裡的皮球浮上來的故事。

課文內容

全文分兩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是說皮球跳到樹洞裡拿不出來,第二自然段是說有個孩子把水灌進洞裡,使皮球浮上來了。

教學目標

這篇讓學生對“浮力”進行感性認識的好課文,能讓學生提高動手實驗的能力,培養對科學知識的興趣。課後有12個這是生字,生字的結構都比較複雜。生字中,有五個是“三點水”部的,字義都與水有關;表示動作的字三個,兩個“提手旁”部,一個“手字底”;還有兩個生字是事物的名稱。因此,結合課文內容進行生字的教學,讓學生理解字義,識記字形,是本課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課後要求掌握一個句子“孩子把水灌到樹洞裡”;這實際是讓學生學習“把字句”的用法,而“把字句”是國小階段句子學習的重點,也是難點。所以,這篇課文的教學過程中,句子的教學也不能忽視。另外,課後還要求“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用自己的話講這個故事。大綱對一年級學生朗讀的要求是“學習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這篇課語文是進行朗讀訓練的好教材。在朗讀的基礎上,能背誦,這可以提高學生的識記能力;再把這個故事用自己的話講出來。這要求學生把識記的知識內化為自己的思維,用自己的語言口頭表達。這幾個訓練要求是一步緊接一步,步步提高的。其於這樣的分析,制定教學目標如下:教學目標:識記:學會本課10個生字和由這些字構成的詞語,掌握部首“手”和“皿”。理解:理解課文內容,懂得“皮球浮上來了”的原因。2)能結合課文理解生字的意義。能力: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課文。能用自己的話講這個故事。情感:培養學生對科學知識的興趣,讓學生懂得遇事要動腦筋,想辦法,才能解決問題。其中,目標1、2、3 是教學重點,目標2和目標3的3)是教學難點。

教學方法和手段

因為這一篇課文滲透了“浮力”這一物理現象,而所面對的又只是一年級的學生,他們年齡小,抽象思維能力差,卻又活潑好動,喜歡動手,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運用了觀察、實驗教學法,讓學生觀察、思考,再個別動手實驗;還運用了一些常用的啟發討論教學法,朗讀、談話教學法等;理解字、詞、句的教學還運用了動作示範法,活動教學法等。另外,還綜合運用圖片、實物、實物投影儀等多種手段輔助教學。教學課時安排:2節由於這篇課文的教學重點和難點比較集中,因此劃分為兩課時,第一課時達到目標2和目標3的1)2),滲透完成目標4。下面重點說一說第一課時的教學過程。教學過程:(第一課時)教學要點:讀準字音,結合課文理解字、詞、句,正確、流利朗讀課文。(一)激發興趣,提示課題:師:(出示皮球)老師手上拿著什麼?(板書)皮球。“球”怎樣讀?怎樣記?教法和依據:這一環節通過實物讓學生認識名詞“球”,理解了字義,同時,也用這個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師:皮球怎么樣了呢?請仔細觀察老師做實驗。(把皮球放進小紅桶,慢慢灌水。) 皮球浮上來了。(板)要讓皮球“浮”,老師加進了什麼到桶里?“水”,所以這個字什麼部?怎樣記這個字?理論依據:眼看到的東西比耳聽到的印象深刻面記憶牢固。觀察實驗法讓學生具體地感知“浮力”。時間: 分鐘讀準字音,感知課文看圖聽課文錄音,注意生字的讀音。生自讀課文。給生字正音。師:課文共有幾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說了什麼?第二自然段說了什麼?(學生可以讀出,也可以用自己的話說出,不要求準確、完整)理論依據:讓學生先聽讀,再自讀,然後教師正音,符合“循序漸進”的認知規律;接下來對課文內容整體感知。時間: 分鐘(三)理解課文,朗讀訓練。 1、(投影)顯示第一自然段:這個自然段有幾句話?(三句)讀第一句:“幾個孩子在大樹下拍皮球。”理解句意:(提問)誰,在什麼地方,乾什麼? 為什麼要到“大樹下”呢?(陰涼)可以知道是什麼季節?(夏天)從圖上哪兒還可以看出來?理解詞義,識記字形: “拍皮球”要用手拍,“拍”字什麼部首?怎樣記?做做這個動作。(個別學生出來拍拍皮球)指導朗讀。讀第二句:“皮球一跳,跳到樹洞裡。”理解句意:(提問)這句寫了什麼,怎么樣?理解詞義,識記字形:“樹洞”是什麼?怎樣記住這個“洞”字?指導朗讀4)讀第三句:“樹洞很深,皮球拿不出來了。”理解句意:(提問)樹洞怎么樣?(很深)理解詞義,識記字形:“深”相對是——“淺”;樹洞“深”得怎么樣?——皮球拿不出來了。“拿”,“合”上“手”來“拿”,(動作)所以這個怎樣記?指導朗讀5)小結:第一自然段寫了什麼?指導朗讀這個自然段,嘗試背誦。理論依據:教學這個自然段的過程,運用了啟發討論教學法,動作示範法,談話、朗讀法等。教學過程幫助學生先理解句,再理解詞,然後掌握字形,符合先整體感知,再局部認識的規律。 教學的條理清晰,先朗讀,再理解,然後感情讀,認識的層次逐步加深。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觀察、討論,動口、動手,各種能力得到培養。在這樣的基礎上,進行第二自然段的學習。時間: 分鐘2、(投影)顯示第二自然段:第二自然段有幾句話?(兩句)讀第一句:“有個孩子用盆打來水,把水灌到樹洞裡。”理解句意:(提問)這句寫了誰,乾什麼? 理解詞義:“有個孩子”能換成“幾個孩子”嗎?為什麼? “ 打來水”能換成“打水”嗎?為什麼?(不能,“打來水”說明他去了打水然後回來了,“打水”不知道回來了沒有)識記字形:“打”字怎樣記?除了“打水”還可以打什麼?(口頭組詞) “打水”只用手行嗎?要帶上什麼用品?(桶、盆等)那個孩子用的是“盆”。怎樣記“盆”字?教學方法、手段:這一環節理解了生字的字義,還進行了口頭一字組多詞的練習,同時指導學生記憶了字形。接下來進行的是“把字句”的學習,由於時間的關係,並且使課堂教學顯得緊湊些,所以這兒只是認識,仿句式說寫話的練習留待下一課時才進行。 接下來寫的,是誰“把水灌到樹洞裡”?把句子補充完整:————把水灌到樹洞裡。 “灌”的是什麼?所以這個字是什麼部?你怎樣記住它?(個別動作示範,把水灌到玻璃缸里)根據情景說一句話。指導朗讀讀第二句:“水灌滿了,皮球浮上來了。”理解句意:(提問)這句先寫什麼,再寫什麼?比較句子:A、水灌滿了,皮球浮上來了。 B、水灌了,皮球浮了。(要求學生讀一讀,想一想,再觀察實驗:把皮球放進玻璃缸里,灌水)理解詞義:比較“灌”和“灌滿”;“浮”和“浮上來”。識記字形:“滿”的是什麼?這個字的部首是什麼?怎樣記住這個字?教學方法、手段:這一環節,用了觀察實驗法來理解詞義,使理解更準確,同時加深印象,使記憶牢固。教學生字的過程,都由學生說出怎樣記,使得學生由被動的接受接受知識為主動地探求、記憶,提高教學效果。時間: 分鐘皮球浮上來了,孩子們的心情怎么樣?從圖上哪兒可以看出來? 指導朗讀總結全文:還有其他辦法取出皮球嗎?學了這篇課文,你得到了什麼知識?懂得了什麼?教學方法、手段:讓學生通過思考和談話,知道這是最好的辦法。培養學生多動腦筋的習慣,多學科學知識。時間: 分鐘達標測評:朗讀全文。分段背誦課文。作業:背誦課文。 以上是第一課時的教學。第二課時是在這基礎上首先進行複述故事的練習,然後重點是字形教學,再騰出十分鐘左右的時間讓學生練字。最後進行說寫句子等練習。附上簡單的教案:第二課時前提測評:〈〈皮球浮上來了〉〉了這篇課文講了什麼?用自己的話說說。認定目標:(略)導學達標:字形教學(注意指導安排好田字格內的間架結構)寫一寫(練字)達標測評:寫出本課帶有下面部首的字。把句子說完整。

作業

1、背誦課文。2、做做這個實驗(或課本劇表演)。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