皛飯 :
xiǎo fàn
1.謂米飯﹑白蘿蔔和清湯。三者皆白﹐故戲稱。
語出宋曾慥《高齋漫錄》:"一日,錢穆父(錢勰)折簡召坡(蘇軾)食'皛飯',坡至,乃設飯一盂﹑蘿蔔一碟,白鹽一盞而已,蓋以三白為'皛'也。後數日,坡復召穆父食'毳飯',穆父意坡必有毛物相報。比至日晏,並不設食,穆父餒甚,坡曰:'蘿蔔﹑湯﹑飯俱毛也!'穆父嘆曰:'子瞻可謂善戲謔者也。'
[白話版本]
蘇軾曾對劉貢父說:“我和弟弟在學經義對策、準備應試時,每天吃三白飯,吃得很香甜,不相信人間會有更好吃的美味。”貢父問:“什麼叫三白飯?” 蘇軾答道:“一撮白鹽,一碟白蘿蔔,一碗白米飯,這就是‘三白’。”劉貢父聽了大笑。過了很久,劉貢父寫請帖給蘇軾,請他到家裡吃“皛(xiǎo)飯”。蘇軾已忘記自己對劉貢父說的話,就對別人說:“劉貢父讀書多,他這‘皛飯’定是有來由的。”等他到了劉貢父家吃飯時,發現桌上只有鹽、蘿蔔、米飯,這才恍然大悟,知道這是貢父用“三白飯” 開的玩笑,便大吃起來。吃完飯蘇軾告辭出來,臨上馬時對劉貢父說:“明天到我家,我準備毳(cuì)飯款待你。”
劉貢父害怕被蘇軾戲弄,但又想知道“毳飯”到底是什麼,第二天便如約前往。兩人談了很久,早過了吃飯時間,劉貢父肚子餓得咕咕叫,便問蘇軾為何還不吃飯。蘇軾說:“再等一會兒。”像這樣好幾次,蘇軾的回答老是這句話。最後,劉貢父說:“餓得受不了啦!”蘇軾才慢吞吞地說:“鹽也毛(冇,音mǎo, “沒有”的意思),蘿蔔也毛,飯也毛,豈不是‘毳’飯?” 劉貢父捧腹大笑,說:“本來我就知道你一定會報昨天的一箭之仇,但萬萬沒想到這一點!”蘇軾這才傳話擺飯,二人一直吃到傍晚,貢父才回家。
在閩南與南粵地區,“毛”就是沒有的意思。“毳飯”就是沒有白飯,沒有蘿蔔,沒有白鹽
皛本來在古代是一種冷盤,屬於飯前甜品等。但是蘇軾在與錢穆父的趣味生活中演變成了經典的白飯蘿蔔鹽。
這種趣味新詞可以在蘇軾的很多生活中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