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稻153

皖稻153

皖稻153是安徽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用1892S×RH003選育而成的水稻品種。 2008年8月7日第二屆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第二次會議審定通過,審定編號為國審稻2008013。 省級審定情況:2005年安徽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基本信息

國審稻2008013

特徵特性

該品種屬秈型兩系雜交水稻。在長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種植,全生育期平均134.2天,比對照Ⅱ優838長1.0天。株型適中,莖稈粗壯,葉片直挺,熟期轉色好,每畝有效穗數16.6萬穗,株高115.2厘米,穗長22.8厘米,每穗總粒數188.3粒,結實率81.5%,千粒重23.8克。抗性:稻瘟病綜合指數5.9級,穗瘟損失率最高9級,抗性頻率60%;白葉枯病5級;褐飛虱9級。米質主要指標:整精米率62.9%,長寬比2.9,堊白粒率34%,堊白度4.7%,膠稠度73毫米,直鏈澱粉含量23.1%。

產量表現

2006年參加長江中下游遲熟中秈組品種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63.3千克,比對照Ⅱ優838增產4.94%(極顯著);2007年續試,平均畝產599.5千克,比對照Ⅱ優838增產6.11%(極顯著);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81.4千克,比對照Ⅱ優838增產5.54%,增產點比例82.6%。2007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60.7千克,比對照Ⅱ優838增產5.27%。

栽培技術

1.育秧:適時播種,秧田每畝播種量15千克,大田每畝用種量0.75~1.0千克,藥劑浸種消毒,培育帶櫱壯秧。2.移栽:秧齡30天左右移栽,栽插密度20厘米×23.3厘米或16.7厘米×26.7厘米,每穴栽插1~2粒穀苗,每畝基本苗6萬~8萬苗。3.肥水管理:需肥水平中等偏上,施足基肥和面肥,早施分櫱肥,增施穗粒肥。淺水栽秧,適水活棵,乾濕交替促分櫱,及時擱田,後期切忌斷水過早。4.病蟲防治:注意及時防治稻瘟病、白葉枯病、褐飛虱、稻薊馬、螟蟲、稻曲病等病蟲害。

審定意見

該品種符合國家稻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熟期適中,產量高,高感稻瘟病,中感白葉枯病,高感褐飛虱,米質較優。適宜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蘇的長江流域稻區(武陵山區除外)以及福建北部、河南南部稻區的稻瘟病輕發區作一季中稻種植。

鄂審稻2009004

作物種類:水稻

品種名稱:皖稻153

審定編號:鄂審稻2009004

審定單位:湖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

審定時間:2009

選育單位:安徽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

品種來源:用“1892S”作母本,“RH003”作父本配組育成的兩系雜交中稻品種。

特徵特性

該品種屬遲熟秈型中稻。株型鬆散,植株較矮,生長勢中等,分櫱力較強。莖稈韌性較好,有彈性。葉色濃綠,劍葉中長、挺直。穗層較整齊,中等穗,著粒密,穗基部有少量穎花退化。穀粒長型,有短頂芒,稃尖紫紅色,粒重較小。區域試驗中畝有效穗17.2萬,株高113.4厘米,穗長22.2厘米,每穗總粒數176.0粒,實粒數152.2粒,結實率86.4%,千粒重23.54克。全生育期134.3天,比兩優培九短2.7天。

產量特徵

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83.36公斤,比對照兩優培九增產6.35%。其中:2006年畝產567.98公斤,比兩優培九增產3.75%;2007年畝產598.73公斤,比兩優培九增產8.94%,兩年均增產極顯著。

品質特徵

米質經農業部食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測定,出糙率79.9%,整精米率57.7%,堊白粒率36%,堊白度3.7%,直鏈澱粉含量21.0%,膠稠度71毫米,長寬比3.0。

抗性:抗性鑑定為感白葉枯病,高感稻瘟病。田間稻曲病和紋枯病較重。

試驗生產:2006~2007年參加湖北省中稻品種區域試驗。

法定適宜推廣區域:適於湖北省鄂西南以外的稻瘟病無病區或輕病區作中稻種植。

新品種權信息

·新品種權申請或公告信息
申請日:2005/12/12
申請號:20050800.8
申請公告日:2006/5/1
申請公告號:CNA002727E
授權日:2009/5/1
品種權號:CNA20050800.8
授權公告日:2009/5/1
授權公告號:CNA002092G
培育人:楊聯松;白一松
品種權(申請)人:安徽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
品種權(申請)
本申請品種是以1892S為母本,以RH003為父本配組而成的雜交種。其中,母本1892S是從培矮64S的變異株中經過6代系統選育而成,父本RH003是以密陽23為母本,以揚稻2號為父本雜交後通過5代自交選育而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