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皇思揚古圍村距今已五百多年,先後有黃沙洋、皇思揚、黃獅三個村名,皇思揚村處於西枝畔,距惠東縣城25公里,距多祝鎮1公里。皇思揚古圍村的古建築群按“設治防禦”需求所建,施工技術巧妙絕倫,具有居家生態和世俗傳統文化的東方氣派。在這村莊生活的人們主要有蕭、楊、許、鄭四大姓氏。他們是明末清初從福建漳州遷至這裡圍寨建屋,繁衍生息,謀劃“天人合一”,圖展未來的建築布局,打造基業。奠基的幾戶人家起先是開墾荒地,男耕女織、和衷共濟。直至乾隆嘉慶期間,才成為有幾千人口的村莊。
概述
皇思揚古圍村建築設計上講究房系、姓氏劃分、以及天文、地理、人和的因素造型建築。在古建築物四周以房屋為屏,占地約20萬平方米,屋連屋,牆連牆,把四姓的民居緊湊相連。建築龐大,人口幾千,形成了古代的大圍村。古圍村的建築群內有城門、神廟、青絲觀、書院、學堂等,村內分布有近10口井,水質清甜,水美人壽。建築物群除祠堂是梁架殿堂式結構外,大部分住宅是二進或三進硬山式結構。屋檐、門楹、窗欞,有灰塑、石雕、木雕。這些是以蝙蝠、龍、鹿、花草等為題材,表示吉祥如意,整幅畫生動形象,內容豐富,裝飾華麗,工藝精巧,堪稱嶺南民間建築裝飾之精華,也隱含了古圍村的古代文化基業的內涵。皇思揚古圍村在清朝有過鼎盛時期,村人非常重視文化,經商有錢就設私塾、辦書齋、興學堂,當時全村就有十多間的書室。村人認為入仕為官是光宗耀祖,福蔭子孫的義舉。據四姓的族譜記載,當時考取二十多位進士、舉人,官居一品至六品。村中隨處可見精美的鎦金匾額和楹聯,有武魁樓、翰林第、大夫第、將軍第、都尉第等。石柱有40多條,當時村里每出一名舉人,就樹兩條旗桿夾,並註明年號、科名。這是“十年寒窗,一舉成名”的標誌 。
名人
蕭鳳來,於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考得武進士,官居一品,任廣西左江、右江兩鎮總兵,屢立戰功,戰績顯赫,為皇帝立下了汗馬功勞,為官清正,和易篤厚,好善樂施,深受同寮的敬重。
蕭憲章,鹹豐十年間為官,有御賜三令旗,他為官清廉,剛正不阿,疾惡如仇,其威名令四方刁徒聞風喪膽,曾為平息海豐梅壠一宗村鄰惡性爭鬥散盡家財,救了姓黃的一村人。鹹豐十一年,皇帝賜兩道旨,是贊蕭憲章的母親和祖母的旨麻布上用毛筆寫成:“奉旨承皇帝詔”字眼工整,引人注目。其中一道旨是讚頌蕭憲章之母熊氏“賦質溫恭,秉心柔順,事夫洛慎,備四德以流徽育子,勤劬展六韜而樹績”。意思是贊熊氏教子有方,使其成才。給後人留下豐富的精神財富。
小城堡
古村北、西城門和部分民圍成一個小城堡,城堡內有協天宮、北帝爺廟,幾姓的宗祠和民居,古村人的發跡,都是祖先創下的基業,故村人把宗祠當作最尊貴的東西來保護。北門是始建於清朝嘉慶年間,牆身下半部是青麻石,上部是青磚,布有槍眼,用於防禦,屋脊有灰塑龍,西側山牆開一石拱門,門上有陽刻楷書“大興門”三個字,為忌北煞,“大興門”上面裝置五隻灰塑蝙蝠,表示“五福臨門”,化凶為吉。入拱門右轉又有拱門,這是北門西開,一方面顯得“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防禦性強,別一方面還有“西丁北財”的意思。在當時科學不發達的情況下的一種精神寄託。
城堡內的祠堂建築既精美又顯得尊貴。雕樑畫棟,就連門楹、窗欞都有表示吉祥的花草和動物的畫樣,生動玲瓏,工藝精巧。因蕭氏數代為官,祠堂就有“欽賜花翎”、“旨賞戴藍翎”的御匾高懸。
西門上鑲嵌一塊青麻石刻楷書“皇思揚”。此門始建於何時無證查考。村人只懂得“皇思揚”三個字來歷不凡。據說是皇帝寄望古村人要把蕭鳳來、蕭憲章的風範發揚光大。蕭鳳來是乾隆年間的武進士,蕭憲章是鹹豐十年間為官,鹹豐十一年,皇帝賜兩道旨,是贊蕭憲章的母親和祖母的旨麻布上用毛筆寫成:“奉旨承皇帝詔”字眼工整,引人注目。其中一道旨是讚頌蕭憲章之母熊氏“賦質溫恭,秉心柔順,事夫洛慎,備四德以流徽育子,勤劬展六韜而樹績”。意思是贊熊氏教子有方,使其成才。給後人留下豐富的精神財富。海豐梅壠新屋黃姓,把蕭憲章的靈牌做得比他們的祖先牌還大,放在他們祖牌的中間來敬奉朝拜。現在每年海豐的新屋黃氏都有獅隊到黃獅來。
武魁樓
“武魁樓”又名“官廳”,是因蕭鳳來考取功名而得,建於乾隆五十五年,建築面積約一千平方米,其建築布局為七開三進深,四角為兩層碉樓,青麻石大包門。第一進為山門,門楣原掛有“武魁樓”鎦金匾額,在“文革”時被毀。進門為影壁(已拆),即屏風,使人無法窺視它院內部,又便於產生空間交換的感覺,兩側小屏門為下人及平時出入,中間的大屏門只有官宦豪商之類的貴賓才能有資格進出,後有寬闊的青石板天井,以通風采光之用,也有聚四方水之意,第一進是接見貧百姓之用。第二進是主廳,是辦案議事之處,其上樑架結構為穿斗式和抬梁式混合,高低俯仰,勾心鬥角,欲爭有讓,具有力學原理;梁的兩端雕有表示如意吉祥的花草紋,抱頭樑上一對虎虎生威的木獅,上置斗拱,以承托上樑架的斗拱,這模式不僅設計精巧嚴密,而且也完全將它做成美輪美奐的藝術品,而上樑更是不遺餘力,精雕鏤刻形象生動,惟妙惟肖。第三進是後廳,是接見官宦貴賓之用,村中有人考中舉人、進士也在這裡設宴慶典。山門、主廳和後廳兩旁均置十多間廂房,各廂房的布局和裝飾都有明顯的尊卑、長幼、男女、主僕之間的區別,整個“武魁樓”建築布局都滲透了封建等級森嚴的社會內涵。現“武魁樓”建築已被列入我縣第三批文物保護之一。
翰林第
“翰林第”府是光緒十二年間蕭敬開封武功將軍,戴二品花翎的府宅。此府宅的建築裝飾具有別的風采。不僅門楣、屋檐裝飾講究,而且隔扇、門欞、窗,均以木雕、石刻和欞條,喻各種象徵吉祥寄託希祈的鳥獸花草圖案文字,穿鑿雕琢。美觀雅致,府宅布局匠心獨具,透門穿內,使你感到屋中有屋,門中有門,最後為一個“中”字。此宅還有前後花園,使你有感舒適無餘。
牌坊
清朝的科舉制度,給皇思揚古圍村人施展才能帶來了好的機遇,繁星璀璨,人才輩出。其中最令村人自豪的就是蕭風來武進士,官嘉慶十五年,適逢蕭鳳來母親八十大壽,且五代同堂,皇帝欽賜恩準,建石牌坊,以表彰其功德。牌坊是四柱三開門,分三層,正門上層有皇帝欽賜的“聖旨”、“恩榮”和皇帝欽頌“介壽怡謀”的楷書,據說是當時上書皇帝親手諭書,字跡端莊秀麗,筆劃剛健有力。牌坊高約十米,中間大門寬四米,石柱上有蝙蝠、八仙過海、雙龍吐珠、文武百官、九龍海諄等精美浮雕;中間層有數百個石刻文字,每個約五平方厘米;下層前後有石獅二對,石鼓一對,石獅形態雄威,含珠帶笑,顯得栩栩如生。整座牌坊的結構模式美麗壯觀,氣勢雄偉,施工技術巧妙絕倫,二百多年來都聳立在村前。它是皇思揚古村在清朝鼎盛一時的里程碑。文革破“四舊”時已被炸毀。
它是全國皇帝聖旨賜建的牌坊之一。
卵石路
皇思揚古村是惠州通往海陸豐,潮汕的水陸運輸的中轉站,又是南北來往商客的落腳點,在這得天獨厚的地利環境中,也有土地局限的因素,古村人十有八、九從事集市買賣,舟車輻輳,絡繹不絕。此時村中也出現了不少的豪商大賈,為交通方便,從商獲取更大利潤,村人便從大嶺頭到多祝下西門以卵石砌路,從此此路便成了重要的交通古道,蔣介石、周恩來東征時,還路過此古道,還在古村馬寮演說過。孫中山先生民主革命友人山田良政任起義軍軍師,在與駐黃沙洋的清兵激戰時,中彈犧牲在皇思揚古道上。古村巷道經緯有序,也以卵石鋪成。其中設計布局似乎是絕處逢生。多數巷道一眼望去好象一道“死胡同”,但當你走到巷道的盡頭時,就可找到出口處,從出口處走到“死胡同”,到了盡頭又有出口處,條條巷道通大路,真令你流連忘返。若要走盡全村的巷道,一天也走不完。
書室
雄厚的經濟基礎,孕育了發達的封建文化。村中小孩小小年紀就拜孔破筆,頌讀四書五經,在朝廷為官的蕭鳳來十分重視對村中子女的教育,他與同窗又同寮的呂龍光是摯友,情同手足,共勉發展兩人村中文化,蕭鳳來就在村中建一座書室,題名“龍光書室”,而呂龍光亦在其家鄉建一座書室,題名“鳳來書室”(現增光鎮鳳光村,舊址仍存)。兩人又互贈楹聯。“龍光書室”的楹聯是:“毓成虎奇才,虎質斑斕,虎氣上騰登虎榜;就雕龍妙技,龍文璀燦,龍光高射到龍樓”。字是木板陽刻,字跡青綠色,意思是:精英奇才輩出,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進書室後要通過龜背路才到孔子堂,村中若有人違反鄉規民約的或破壞文明人,都是在龜背路受杖股的刑罰。在孔子堂的左側豎一根長約5米的石柱,左看是一桿毛筆,右看是一枝長矛,激勵後人勤奮習武文,做到文武雙全,彪炳青史。
三眼井
皇思揚鄭屋古宅前面兩側各有一口三眼井,清朝時挖建,這是近四百年歷史的古井,井深20米,水質清甜,井水從未乾涸過,即使是大旱之時,只是井的水位下降一點,都不會斷水,滿足村人用水。井與水田咫尺之距,但是平時井的水位高於水田的水,那就不用擔心臟水滲透,這是該井的最大特色。據鄭屋族譜記載:這兩口井除可村民取水引用外,可謂有兩大特色,其一是起到點綴地形的作用,兩井之間相距約一百米,一方面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另一方面使整個鄭屋圍村形象“蟹”,兩井為“蟹眼”,裝點江山,美麗極也;其二是預防小孩在井邊嬉戲掉進井裡,起著安全保護的作用。
交通
從廣州出發,走廣汕公路324國道,至惠東縣城多祝路口,改走平多公路,全程約230公里,約2個半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