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輦輿制

清初入關,仍明舊制,皇帝乘輿,有玉輅、大輅、大馬輦、小馬輦與香步輦, 並稱五輦,每於大朝日均設於太和門東。

又有涼步輦、大儀轎、大轎、明轎、折合明轎,每於冬至日大祀圜丘、夏至日祀方澤皆乘涼步輦,升殿日亦陳於太和門東。乾隆七年(1742) 定皇帝大祀親詣行禮,均乘輿出宮, 至太和門乘輦。禮畢還宮, 仍備輿。乾隆八年改大輅為金輅,大馬輦為象輅,小馬輦為革輅,香步輦為本輅,與原設的玉輅合為五輅,由鑾儀衛掌管。凡遇大朝則陳於午門外。乾隆十三年諭定,自是歲南郊祀始,皇帝乘用五輅。又更造玉輦,改涼步輦為金輦,是為二輦。又定,大儀轎為禮輿,改折合明轎為輕步輿,定大轎為步輿,合為三輿。南郊祀乘玉輦,北郊祀、享太廟、祭祀社稷乘金輦, 朝日、夕月、耕耤以下諸祀, 均乘禮輿。遇大朝時亦並陳於太和門外。皇帝行幸用輕步輿,出入宮殿則用步輿。有清一代,皇帝乘輿之制乃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