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
張喬字喬倩,號二喬,原籍江蘇,生活於明末清初,母親是歌妓,因北方戰亂,流落廣州,她便在廣州出生。她在17歲時,色藝已遠近聞名,她又工詩善畫,寫得一手娟秀的毛筆字,故身價十倍,一些貴介名流都喜歡來捧場。張喬志行高潔又有文學才華,她卻常給那些達官貴人碰軟釘子:“多謝驕貴郎,無為盛嗔咤,儂是笑春花,怕向酸風嫁”(《謝客詞》),她又有《春日山居》詩:“二月為云為雨天,木棉如火柳如煙。烹茶自愛天中水,不用開門汲澗泉。”……
張喬與番禺名士彭孟陽(又名日貞)志同道合,結為知己。另一說張喬母女在途中被豪強欺凌,得彭調解得脫,因此互相友好,可惜張喬年僅19歲就身染痼疾,一病不起,未能成為夫婦。張臨終時曾對彭說:“現在北方狼煙遍野,百姓處在水火之中,我只是個弱女,不能馳騁疆場,只有心頭鬱憤,徒嘆奈何……”其愛國之情可見。
每逢春秋佳日,羊城仕女多蒞臨弔祭。彭又輯錄張喬遺詩,名為《蓮香集》刊行於世,論者謂其詩清麗婉約,情摯動人。
社會交往
張喬敬慕才華艷發、悲歌慷慨的憂國憂民之士,所以和陳子壯、黎遂球、陳子升等南國詩人來往特別密切,每有文酒的聚會,她常預席奉陪筆硯。張喬的《席上贈陳使君》詩便是寫給陳子壯的:“絕代詞人美丈夫,豪吟簾月掛珊瑚。官方幾借詩城律,兵法誰知筆陣圖?海外奇文傳鱷徙,袖中長技惜龍屠。君恩定識蛾眉嫉,譜向閨幃問有無”。陳子壯也曾為張喬的畫蘭題詠,詩云:“谷風吹我襟,起坐彈鳴琴。難將公子意,寫入美人心。”寄興深微,頗得風人之旨。清代著名詩人屈大均也藏有她畫的一幅蘭,屈在畫上題詩:“自來忠潔者,香草最情深。況出佳人手,芬馨直至今。數莖才作態,一朵已生心。尺幅風流在,相貽愧所欽。”屈大均對這位多才多藝的女詩人,推重備至。張喬現存的惟一書跡,是送黎遂球北行的赴京應試的一首七絕:“春雨潮頭百尺高,錦帆那得掛江臬?輕輕燕子能相逐,怕見西飛是伯勞。”現存於廣州市美術館。 ?
張喬一生與文人雅士交往,多以琴棋書畫為友,其時與之交往甚密的有周招同、何石閭、馬景沖、彭孟陽、黃虞等文人雅士(據《蓮香集》詩中所載)。並與南園詩社十二子陳子壯、陳子升、歐必元、黎遂球、歐主遇、區懷瑞、區懷年、黃聖年、黃季恆等結交,賦詩彈琴。現藏於廣州美術館的《送黎美周北上諸子詩卷》中便有她題的詩:“春雨潮頭百尺高,錦帆那惜掛江皋。輕輕燕子能相逐,怕見西飛是伯勞。”卷中詩文是陳子壯等南園諸友及一些當時的嶺南文士為黎美周北上送行之作。張喬所書筆致清逸秀雅、柔婉輕婿,表現出一種與志士墨友依依惜別而又無可奈何的傷感。
代表作品
張喬尤愛畫蘭,廣州美術館藏《蘭芝圖》為其代表作之一,其縱20厘米,橫29厘米,是紙本墨筆的小型斗方,作品用純淡墨在左邊和中部描繪壽石、靈芝,右邊出蘭花,雖然逸筆草草,卻飽含深意,右上角用雅秀的蠅頭小楷題上“擬所南翁意”。所南翁即畫家鄭南,善畫蘭花,所畫之蘭沒有根土,喻國破家亡。張喬藉此來表達其此時此刻的心情,喻意深刻,表現了她心憂故國危亡的情懷。
遺蹟尋訪
《嶺南畫征略》載:“出東門山口轉北直行,渡小澗,折而西經蚺蛇坑,過蘇莊大石橋,再北轉西土名象坑,小梅坳是也。”《蓮香集》所繪墓圖及方位指向,《番禺縣誌》所繪白雲山圖,均與此記載位置相同。
一直以來,廣州的文人都在尋找張喬的墓,上世紀50年代,省文史館曾派人到白雲山尋找,但遍尋未見。“文革”時期此項工作就擱置了,到上世紀80年代,當時省文史館的館員葉廣良曾對郭紀勇說,龍洞國小離白雲山不遠,希望他能夠去找一找,於是郭老師利用放假的機會在沙河梅花園一帶尋找,最後在省軍區第四招待所內發現1座高約3米的大石,其上刻有“百花冢”3個隸書大字,根據廣東省博物館所藏拓本,三個字吻合,據此,張喬墓的位置得到確認。據郭介紹,按照《蓮香集》的記載,墓離石碑應該只有一二十步路遠,但墓已經沒有痕跡了。
因為墓碑在軍事區內,不便參觀,此後,郭曾多次向文物部門建議重建此碑,但文物部門認為,文物離開原來的位置就意義不大了,故一直沒有實行。後來省軍區第四招待所改建住宅區,碑石也就與樓房相伴長眠了。經過300多年的風雨洗禮,墓已毀,現存1座高約3米的花崗岩妝檯石,頂部正面刻有10厘米見方遒勁有力的隸書大字“百花冢”,左旁豎刻小字三行,只辨首行中有正楷“山張”二字。背面刻“隱心”兩字。
相關詩作
潘熾之的《百合花》
芳魂素質似喬仙,花氣宜人百合傳。
移向山頭和露種,與君重結後生緣。
彭紀常的《胭脂花》
真娘墓上可題詩,墓上栽花花可悲。
狼藉嫩紅殘雨後,盈盈珠淚落胭脂。
詩人把張喬比作唐代蘇州名伎真娘。從此,張喬墓又被人們稱作真娘墓(真娘墓在蘇州虎丘)。
譚敬昭的《百花冢》歌
明季女校書張葬處。即小梅坳也。嘉慶辛酉陳仲卿游焉修焉,馮孟蒼記焉,張墨池圖焉,而屬康侯歌焉。
媧皇補天天無跡,五朵雲光散花石。張星垂手度天河,靜婉環腰低一尺。天花一片葬東風,嶺雲蜀魄啼飛紅。羅襦舞蝶回春空,旋波抱月幽夢中。靈香絲絲月瀘瀘,又見新紅點蛾綠。煙緜草色碧於天,窈裊春姿斷痕續。梅花照水寒無聲,生天但願天有情。鸞箋角角題香名。
後人憑弔
清朝時期
百年之後,百花墳仍令人難以忘懷。乾隆四十年(1775),布政使錢塘姚成烈重修墓道,立碣表記。廣東順德詩人梁東長曾寫下《百花冢》:傳是百花冢,今來不見花。幽芳仍石碣,寂寞噪台鴉。艷曲歸流水,殘脂幻彩霞。香魂應有伴,咫尺素馨斜。素馨斜,指葬於百花墳附近的一座南漢國宮女墓。
光緒十六年(1890),百花冢得到重新整修,並又立一碑,鐫刻墓表。廣東省博物館所藏另一拓本即為是年所刻之墓表。表云:“明季士大夫崇尚風節,浸淫沾漬,即妓女亦有氣骨。今則乞伶貢媚,有出自二天者矣,豈不痛哉!美人黃土附忠義以流傳,雖淪落樂籍庸何傷。”詩人葉載容也寫下竹枝詞:越台三月雨紛紛,綠漲新添水一分。柳絮飛殘將閉墓,勸郎好上百花墳。
補:據《聽雲樓詩鈔》,嘉慶辛酉(1801)陳仲卿邀友游百花冢且出資整修。張墨池繪百花冢圖,農部主事譚敬昭於圖上題詩三首。如《再題花冢圖》(序云:地近雲淙,陳文忠遺築在焉)其一有:梅花爛兮溪水深,白雲亭亭澹余心。雲山蒼茫思歍欽,美人不來春日陰,薄言還歸江之潯。“
抗戰期間
抗日戰爭期間,文化名人葉恭綽避難香港,曾在張喬生日召文化人集會紀念,又作《百花冢》曲,推揚張喬及陳、黎等明末志士,以激勵民族氣節。
建國後至今
1956年,百名文化人雅集廣州,在中國文史館副館長葉恭綽主持下,賦詩紀念張喬誕生341周年。當時有詩為:南國女宗秀,清芳傳至今。無言哀窈窕,芳冢百花深。
1984年,明末女詩人張喬的墓“百花冢”被發現,並且被列為內控文物。
2005年6月,百花冢被列為“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市文化局將對其修繕後對市民開放。
2008年9月,廣州本土原創音樂劇《冢愛-雲山悽美情千古》在廣州南方劇院公演,公演後讓百花冢再次進入公眾視野
2009年4月,廣州本土網與《冢愛》劇組一起組織舉辦百花尋芳活動,活動上參與者清理百花冢周遍雜屋,種植鮮花
2009年5月,廣州本土網與大洋網邀請《冢愛》編導鄭琨,再次組織舉辦百花尋芳活動。
近年來,本市部分文化人曾集會紀念張喬,華南師範大學吳三立教授寫了一首五律:“南紀女宗秀,清芬傳到今。新詩騰眾口,愛國有丹心,不惜歌者苦,真同漆室吟。無言哀窈窕,芳冢百花深。”亦足以表達近人對其懷慕之情。
百花冢的危機
2009年6月,百花冢旁房屋被清拆,將起建運動場所,訊息被網友在廣州本地網路上發表後引起網友再次高度關注,同月13日,廣東文化名人,文化愛好者自發前往百花冢遺址緬懷,詩悼張喬,呼喚各界關注保護百花冢。得到眾多新聞媒體廣泛報導,引起當地文化部門重視,承諾劃在妝檯石邊建圍欄等進行保護。
百花冢歌曲
百花冢
演唱:東山少爺
作詞:黃毅成
作曲 編曲:肥蛇
香草芬芳細柳汲煙雨,
吞聲話別再也難留住,
未嫁書生先去,妾襟沾眼淚,
從來自古美麗嘆留怨詩幾句.
西風吹熄了祭燭幾對,
卿卿漸漸淡淡成明月.
又見百花冢處,鮮花笑嬋娟,
從來情深有憾到頭銘碑一處.
恨寸寸,夢遠遠,艷壓百花終會倦,
喬陽二君也許他生輪迴續願.
情寸寸,魂遠遠,
未怕此生終棄亂.
絕了此生終眷戀
羊城夜深處汝人孤枕繾綣.
獨白:
吞生死別如何別,絕命迷離賦恨詩.
題落妾襟和淚剪,終天遺此與君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