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佛家語,比喻道行、造詣雖深,仍需修煉提高。比喻雖已達到很高的境地,但不能滿足,還要進一步努力。

注音

bǎi chǐ gān tóu,gèng jìn yī bù

成語

: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解釋

佛家語,比喻道行、造詣雖深,仍需修煉提高。比喻雖已達到很高的境地,但不能滿足,還要進一步努力。

出處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十:“師示一偈曰:‘百丈竿頭不動人,雖然得入未為真,百尺竿頭須進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出自一則佛教典故。據宋代釋普濟《五燈會元》記載,當時有位高僧名叫景岑,號招賢大師,其佛學造詣極高,常被各地請去傳道講經。一天,他應邀到佛寺講經時,有僧人施禮請他解答關於佛教最高境界——十方世界的問題。為了說明十方世界究竟是怎么回事,招賢大師當場唱了一句偈語:“百尺竿頭不動人,雖然得入未為真。百尺竿頭須進步,十方世界是全身。”意為如果道行的修養到了百尺竿頭那樣的境地不再前進,那么,雖然了得,卻還不是純真,即使修到百足竿頭的頂端,仍然不能鬆勁,絕對不能自滿,也絕對不能中輟,繼續用心去做,仔細去做,才會取得更大的進步
百尺竿頭更進一步,語出自《景德傳燈錄》,講的是景岑禪師的故事。
景岑禪師是唐朝時湖南長沙人,師從於南泉普願(溈山),法號「招賢大師」,世人稱為「長沙和尚」。
一日,一僧見過了南泉普願,景岑派小和尚去問話。曰:“和尚見南泉後如何?”默然。再問。曰:“未見南泉時如何?”曰:“不可更別有也。”
景岑禪師聽了小和尚的匯報,作了一偈:“百尺竿頭不動(坐的)人,雖然得入未為真;百尺竿頭須進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百尺竿頭不動”是很高的境界,是一種尋常人不易達成的豁然開朗。也許這就是頓悟,是由凡入聖境。到了這種境界,已然得窺法門,已經是“得入”了。當然,付出的艱苦和經驗不一而足。這一點,我以為非常重要,世界雖大,人生的路也長,但並不是經常會有這種機會,有這樣的感悟。大多時候,只是感覺在爬山,在往前走,而這種“一覽眾山小”的享受,只有在一定的巔峰才得體驗。山外自然更有山,大家對此自然也有各自的理解,但我以為,要有這樣的震憾,還是很不容易。
可是,百盡竿頭還不是“真”,還得更進一步,那如何進步?小和尚和我們一樣困惑,向景岑禪師問了同樣的問題:“百尺竿頭,如何進步?”景岑禪師回答道:“朗州山,澧洲水。”小和尚還不明白:“弟子不會。”景岑禪師進一步解釋:“四海五湖王化里。”
我理解,景岑禪師所說的,就是由聖入凡,出空入有,到生活中找回悟的價值來。山水海湖,十方世界,都是“真”意所在,都是煩惱即菩提的世界。洞山良價有一句偈正好做註腳:“人人盡欲出常流,折合還歸炭里坐”。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就是要歸炭里坐去。這又好比是頓悟後的漸修,到生活中去實踐禪。景岑禪師的老師南泉普願說死後願做山下農家的水牯牛,這又是化我為萬物了,也許正是“全身”所指。到了這樣的境界,我想才真是無拘無束,無可無不可了。
於是想到陸游的詩“何方可化身千億,一樹梅花一放翁”,不知是不是有竹竿偈的意思在裡面。
回過頭來再一想,這竿本是要爬的,百尺的竿,爬上去自是不容易,再進一步,我想,多半還就是滑下來吧。

示例

故聊復言之,恐或可以少助~之勢也。 ◎宋·朱熹《答鞏仲至書》

近義詞

再接再厲

反義詞

每況愈下、固步自封

語法

複句式;作謂語、狀語;比喻即使取得好成績,還要努力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