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目 次序 章
第一章 影絵の海
第二章 オリハルコン
第三章 |彌《み》 |勒《ろく》
第四章 エレサレムより
第五章 喪える都市
第六章 新星雲紀
第七章 最後の人々
第八章 遠い道
內容
萩尾望都的漫畫版,包括“天地之創造”的序章,和“百億の晝と千億の夜”的終章在內,分了20章之多,前半部分,各路主角出場的內容,還能大抵和小說進度相符,分蘇格拉底和亞特蘭蒂斯、悉達多(佛陀)與彌勒、耶穌與猶大……幾個部分娓娓道來。然而從幾個人匯合,聯合毀滅之神阿修羅王一道,揭開和反抗“神”那所謂“審判與毀滅”的命運之時……就開始嘩啦啦趕進度了,所以後半部分,除了知道“啊,耶穌和米迦勒是壞蛋!阿修羅好能打!悉達多和蘇格拉底幾廢柴!”……以外,根本不知所云……
短評
《千億之晝》的內容,表面上看來跟《頭髮》貌似也沒什麼大區別,不過把“地球”、“外星人”替換成更大尺度的“宇宙”、“外宇宙人”……,你要說它裡面談到了什麼什麼宗教大融合什麼人生宇宙終極命運思考,我覺得就有些扯乎了。只不過從行文內容和文筆上有些高下而已,於是前者就成為“日本SF小說金字塔”,後者就屈居為眾人唾棄的“地攤文學”。不過後來我問了下萬卷公司的某編大大,說這書SFW不要了你們要不要,得到的答覆是“宗教氛圍好濃,看來很晦澀的樣子,應該不好賣。”序章是三葉蟲的滅亡。(第一章是引子),第二章以柏拉圖(奧利歐涅)為主角,以現實世界希臘的衰頹與虛構的亞特蘭蒂斯的毀滅對比,引申到希臘精神所代表的西方文明的沒落;第三章的主角是悉達多,以現實世界釋迦國的衰頹與虛構的兜率天的破滅對比,一直講到以彌勒信仰和和來世思想為代表的東方文明的沒落。第四章發生在耶穌時代的耶路撒冷,以彼拉多的視角,看見現實世界羅馬的衰退、以羅馬為代表的世界帝國夢的破滅,和西方文明的另一個支柱,基督教精神的無望。
但是,我必須強調,雖然這本書以宇宙的破滅為背景,但它的精神決不是絕望、頹廢、退縮不前的。占全書篇幅一半的前面四章,全都是鋪墊,柏拉圖(奧利歐涅)、悉達多、阿修羅王這三個人,都不甘屈服於毀滅的命運,想起而抗爭,找到超越之路;這是奧利歐涅的反抗、是悉達多的探尋,是阿修羅王那持續了四億年之久的戰爭;這本書里根本沒有西方的“上帝”這樣一個全知全能、絕對不可侵犯的概念,書里的“絕對者”是叫做“死”的存在,這個名字本身就充滿了象徵意義。書的後半段故事,表面是奧利歐涅、悉達多、阿修羅王與彌勒、耶穌這樣的“死”的使者爭鬥,但其中包含的,無非就是“死”——毀滅的命運和人類內心深處不願屈服於這種命運的鬥爭。這是這本書最大的魅力所在;加上作者那華美的文筆,遂成就了這樣一部偉大的作品,它不僅是光瀨龍本人最優秀的傑作,在日本科幻小說里,恐怕也只有小松左京的《在無盡長流的盡頭》才能與之比肩。
我已經打算把這本書翻譯出來了,所以就買了原版小說,順便也買了萩尾望都的漫畫。
將這樣一部宏大、抽象的作品用漫畫表現出來,本身就是一項極困難的工作。但是,萩尾望都的水平的確是強。她只是稍微改變了原作的敘述順序,並將之改造得更適合一般讀者的口味;被改得最厲害的是猶大,原作里猶大是耶路撒冷的一個天文學者。不過考慮到漫畫的起承轉合,這樣的改變也可以理解。至少,這個故事是被她講得很好,而且原作中的那種氣氛也能時時體現在書里,比如亞特蘭蒂斯宮廷會議那一段。以一部改編作品來說,這已經是可以滿意,並且在水準之上了。(我個人稍微有點不滿的是,阿修羅王被畫得跟哪吒似的……--)
不過,話說回來,原作所表達的這個意義,在漫畫裡能體現出多少呢?漫畫雖然相當忠實於原著,但也不可避免地要刪去原作中長大的敘述部分(整個序章和第一章基本上全刪了)。當然,最後在漫畫裡表現出的,看過原作的人都能完全理解;但沒看過原作的人呢?這我就不敢不懷疑了。我買的是原版,不知道台版在翻譯之後還能留下多少文字的韻味,尤其是相當於原作七、八兩章的部分,不得不描畫得非常抽象,而這兩章里點題的意義,在漫畫裡又表現出了多少呢。我並不是在批評漫畫;改編漫畫,沒有比萩尾望都更適合的人了,但是,漫畫畢竟不能等同於小說。
說到這,我不由得想起,在網上隨便搜了搜關於這部漫畫的評論,放眼望去儘是“佛教的精神……”“轉世輪迴……”“萩尾望都巧妙地把不同宗教結合在一起……”,實在看得我哭笑不得。不管是小說和漫畫,跟轉世輪迴根本就有個蛋的關係,至於佛教和基督教,也只是借用了它們的一些概念而已。與其說《百億之晝、千億之夜》的精神是宗教的,不如說它是反宗教的;首先基督徒肯定不會高興(老實說我真沒見過有把耶穌寫得這么猥瑣的),佛教徒也不一定會高興,因為在這裡,悉達多是一個純粹的人,完全談不上什麼佛祖。而拿這部作品來評判萩尾望都的精神,就更是一個笑話。
超越之路究竟在哪裡呢?直到作品的最後,也沒有給出答案,甚至“死”也根本沒出現過。作者暗示,這個宇宙不過是更加高級的存在的一個實驗品而已;但是,超越了這個宇宙,外面又是什麼呢?外面的外面又是什麼呢?……也許,一切都只是無比龐大的流轉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包括“死”,包括所謂的超越之路。作者時時把這個龐大的世界與大海相比,大海是無情的、無意識的、永恆的,人類的存在與它相比,更是滄海一粟;但即使如此,也要繼續追尋下去。這是人之所以為人的原因。——我想,《百億之晝、千億之夜》的最大意義,也就在於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