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馬河[山東南部、江蘇北部河流(沂河支流)]

白馬河[山東南部、江蘇北部河流(沂河支流)]

白馬河,位於山東省臨沂市郯城縣境中部,為郯城縣最大內河。發源於縣境之北分沂入沭水道南岸馬陵山區,主流在沙墩鎮前宅一帶,自東北向西南縱貫縣境,經江蘇省邳州市於楊莊附近入沂河。總流域面積552平方公里,全長50.8公里,其中縣境內流域面積442平方公里,河道總長38.8公里,河床平均寬80米,系季節性河流。

概述

縣境內主要支流有老白馬河、小白馬河、陳十排水溝、圍帶河、幸福河、顏莊排水溝、停三排水溝等。流經沙墩、廟山、泉源、歸義、十里、郯城、馬頭、高冊、港上、花園等鄉鎮。地面自北向南坡降為二千分之一到四千分之一。上游為丘陵地段,坡陡流急,中、下游為平原地段,地勢平緩低洼,每逢暴雨,山洪暴發,易於潰決,是歷史上洪澇災害多發地區。 經過治理,已經化害為利,成為集灌溉、漁業、飲水、旅遊、運輸為一體的重要河流。

郯城縣白馬河的故事

白馬河是魯南地區的一條小河,起源於山東郯城,流經江蘇邳州市,最後注入沂河,是沂河的支流。

河是小河,水至清,但有小魚。

其實白馬河在明朝以前只是一條無名的小溪,因河淺道窄,每年雨季,大量的雨水匯集在郯蒼平原,由於窄淺的河道無法將這些水排到沂河入海,常常造成淤洪,使當地百姓苦不堪言。淤洪最嚴重的地方,當數郯城縣的北澇溝村和南澇溝村,此兩村的名字也是由此而來。

明萬曆年間,時任左都御史的張景華因不滿奸臣嚴嵩專權亂政,憤然辭官歸鄉,回到他的誕生地郯城縣北澇溝村,從此開始用多年做官的積蓄甚至變賣家產組織鄉人治理白馬河。

為了治河,他將朝廷給他的蓋的堂樓都拆下變賣,傳說當時他的義舉感動了上天,上天便派來天神,化作一匹巨大的白河馬,經常在夜間出來幫助民工開河,他的大嘴巴拱一下,河道就變得又寬又深,白馬河的名字從此而來。當地官員知道後,也派人前來援助,白馬河被挖深挖寬,張景華指揮鄉親們高壘河堤,並在沿岸廣植白果樹,打下了郯城縣“銀杏之鄉”的基礎,如今白馬河兩岸綠樹織蔭,花香鳥鳴,上流來的河水會很快流入沂河,以往泛濫成災的景象一去不復返了。

解放後,經有關農業專家考證,張景華的故鄉北澇溝村一帶,因為地勢偏低,排水便利而被列為水稻發展區,通過白馬河把郯蒼平原和蘇北平原連在一起,人們廣植水稻,郯城縣成了魯南地區的“魚米之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