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霓鎮

白霓鎮

白霓鎮,位於鄂南三縣中心,下轄22個村,1個社區,190個村民小組,是崇陽縣東部交通樞紐,周邊鄉鎮物資集散地。

基本信息

白霓鎮白霓鎮
白霓鎮位於鄂南三縣中心,處崇陽盆地東緣,東連鹹寧,南接江西,西通湖南,北鄰蒲圻。境內106國道東北橫貫,崇陽至江西公路南北伸展;高堤、大市兩河穿鎮匯合進入長江,自古是崇陽縣東部交通樞紐,周邊鄉鎮物資集散地。歷來商賈雲集,商貿繁榮。

概況

白霓鎮白霓鎮
全鎮面積149平方公里,轄22個村,1個社區,190個村民小組,1.3萬戶,總人口5.7萬人。白霓鎮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邑商熊白霓方便百姓,捐資建橋於高堤河上,為銘善舉,故以“白霓”命名,至今已有四百多年歷史。白霓文化深厚,景觀璀璨,是中國民間藝術——提琴戲之鄉,廣泛流傳民間敘事詩《鍾九鬧漕》的產生之地。1977年在本鎮大市出土的商代銅鼓,距今已有3000多年歷史,成為崇陽古代文明象徵。1979年,治內出土的獸面紋提梁卣青銅藝術瑰寶,鎮西南金城山上有宋太史黃庭堅讀書的遺蹟——金城墨沼,為“崇陽古八景”之一。建於後唐和宋代的崇陽歷史上著名的水利工程石梘堰,遠陂堰,至今已越千年;三國時期,東吳大將陸遜曾屯兵金城山;清朝晚期,太平天國將士與清軍血戰歇馬山。

建於明清時代的石板街,全長317米,青石路、朱大門、馬頭牆、斗拱楣,雕欄畫柱,檐牙高啄,古樸黃雅,巷道曲折,尺度宜人,是中華傳統民居定寶貴遺產。二十世界七十年代建成的大市渡槽,構思新巧,造型奇美,成為一絕。白霓鎮轄1個居委會、22個村委會:古橋、紙棚、大塘、龍泉、橋頭、浪口、小港、堰下、洪泉、油市、金龍、嚴壠、三溪、余耕、後溪、回頭嶺、金星、楊洪、石山、大市、譚家、白露、白霓。白霓鎮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明嘉靖40年(公元1561年)邑商熊白霓方便百姓,捐資建橋於大市河上,為銘善舉,故以“白霓”命名。至今已歷明、清、中華民國四百多年的歷史。

白霓文化深厚,景觀璀璨。這裡吟唱出了中國民間藝術之鄉崇陽廣泛流傳的民間長篇敘事詩《鍾九鬧漕》。1977年,在本鎮大市出土的商代銅鼓,距今已有3000多年歷史,成為崇陽古代文明的象徵。1979年,治內出土的獸面紋提梁卣是青銅藝術瑰寶。鎮西南金城山上有宋太史黃庭堅讀書遺蹟——金城墨沼,為“崇陽古八景”之一。建於後唐和宋代的崇陽歷史上著名的水利工程石梘堰、遠陂堰,至今已越千年,仍灌溉著萬畝良田,瀑布飛流,氣勢壯觀,成為一大奇觀;三國時期,東吳大將陸遜曾屯兵金城山;清朝晚期,太平天國將士與清軍血戰歇馬山。建於明清時代的石板街,全長317米,青石路,朱木門,馬頭牆,斗拱楣,雕欄畫柱,檐牙高啄,古香古色,幽靜悠長,吸引南來北往的客商。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建成的大市渡槽構思新巧,造型奇美,成為一絕。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