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篇名
原文
白雲亭 陸游:《入蜀記》
謁寇萊公祠堂,登秋風亭,下臨江山。是日重陰微雪,天氣飂飃,復觀亭名,使人悵然,始有流落天涯之嘆。遂登雙柏堂、白雲亭。堂下舊有萊公所植柏,今已槁死。然南山重複,秀麗可愛。白雲亭則天下幽奇絕境,群山環擁,層出間見,古木森然,往往二三百年物。欄外雙瀑瀉石澗中,跳珠濺玉,冷入人骨。其下是為慈谿,奔流與江會。余自吳入楚,行五千餘里,過十五州,亭榭之勝無如白雲者,而止在縣廨聽事之後。巴東了無一事,為令者可以寢飯於亭中,其樂無涯,而闕令動輒二三年無肯補者,何哉?
譯文
(我)拜訪寇萊公祠堂,登上秋風亭,下面挨著長江。這一天天陰很重下著小雪,天氣淒冷,再看亭子的名字,使人悵然若失,才有流落天涯的感慨。於是又登上雙柏堂、白雲亭。堂下原先有寇萊公所栽種的柏樹,現在已經枯死了。然而南山峰巒很多,秀麗可愛。白雲亭是天下最幽奇最絕妙的地方,群山環圍著,重疊掩映,古老的樹木高大茂盛,許多樹的樹齡大概有二三百年了。亭欄外面有兩個瀑布直流進山澗中,像珍珠在跳躍,像玉屑在飛濺,冷氣侵入骨間。它的下面是慈谿,奔流著與長江會合。我從江浙進入湖北,行程五千餘里,經過了十五州,(所見的)亭台樓閣的風景名勝,沒有像白雲亭一樣的,只在縣尉辦公之地的後方。巴東知縣一點事也沒有,作為縣令的人可以睡覺、吃飯都在亭子中,那種樂趣簡直無邊,可是縣令空缺動不動就是二三年,沒有誰肯來補缺,這是為什麼啊?
注釋
謁:拜見。
寇萊公:北宋名相寇準,字平仲,華州下(guī,現在陝西渭南)人。19歲中進士,曾任歸州巴東縣的知縣。宋真宗時封萊國公。因寇準在巴東任過知縣,所以此地有祠堂紀念他。
臨:面對。
是日重陰微雪:那天天氣極其陰沉,還飄著一點小雪。
飂飃(liáolì):淒冷的樣子。
復觀亭名:再看看秋風亭這個名字。秋風容易喚起淒涼惆悵的心情,所以這樣說。
始有流落天涯之嘆:(才)開始有在遠離故鄉的地方漂流而引發的嘆息。
遂:於是。
今已槁死:到現在已經枯死。
但南山重(chóng)復:但是南山峰巒很多。
絕境:最美的地方。
間(jiàn)見(xiàn):和“層出”意思一樣,都是山峰很多的意思。間,更迭。見,同“現”顯現。
森然:繁密茂盛的樣子。
欄外雙瀑瀉石澗中: 欄桿外面的兩條瀑布都傾瀉到石澗里。瀉,奔流。石澗,連底帶岸都是石頭的山澗。
跳珠濺玉:像珍珠在跳躍,像玉屑在飛濺。形容瀑布水入澗的景象之美麗壯觀。
是為慈谿:這就是慈谿。
會:會合。
自吳入楚:從江浙到湖北。吳,指今江蘇浙江 一帶地區。楚,指今湖北一帶地區。
亭榭(xiè):都是點綴風景的建築物。榭,建在高台上的敞屋。
勝:(景物)優美。
止:只,僅。
聽事:廳堂,辦公的處所。
了無一事:(知縣)什麼事也沒有。
為令者:擔任知縣的人。
寢飯:睡覺吃飯度日。
無涯:沒有邊際,無盡。
而闕令動輒二三年,無肯補者:可是每逢縣官空缺,動不動就兩三年沒有人肯補這個缺。闕,通“缺”。
為:擔任。
作者
陸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南宋詩人,字務觀,號放翁,浙江紹興人,漢族。12歲即能詩文,一生著作豐富,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等數十個文集存世,存詩9000多首,是我國現有存詩最多的詩人。陸游具有多方面文學才能,尤以詩的成就為最。自言“六十年間萬首詩”,今尚存九千三百餘首。其中許多詩篇抒寫了抗金殺敵的豪情和對敵人、賣國賊的仇恨,風格雄奇奔放,沉鬱悲壯,洋溢著強烈的愛國主義激情,在思想上、藝術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稱,不僅成為南宋一代詩壇領袖,而且在中國文學史上享有崇高地位,是我國偉大的愛國詩人。 為南宋詩人之一。詞作量不如詩篇巨大,但和詩同樣貫穿了氣吞殘虜的愛國主義精神。陸游的著作有《放翁詞》一卷,《渭南詞》二卷。他的名句“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等一直被人民廣為傳誦。
經歷
他始終堅持抗金,在仕途上不斷受到當權派的排斥打擊。中年入蜀抗金,長期的軍事生活豐富了他的文學內容,作品吐露出萬丈光芒,成為傑出詩人。“氣吞殘虜”。生當北宋滅亡之際,少年時即深受家庭中愛國思想的薰陶。紹興中應禮部試,為秦檜所黜。孝宗即位,賜進士出身。
紹興二十八年(1158年)入閩任寧德縣主簿.據《寧德縣誌》卷三《宦績》中記載:“陸游,字務觀,即放翁也┅┅紹興二十八年任邑薄,有善政,百姓愛戴”。在寧德的南漈山上建有陸游塑像.曾任鎮江隆興通判.乾道六年(1170)入蜀,任夔州通判。乾道八年,入四川宣撫使王炎幕府,投身軍旅生活。後官至寶章閣待制。 陸游在政治上,主張堅決抗戰,充實軍備,要求"賦稅之事宜先富室,徵稅事宜覆大商",一直受到投降集團的壓制。晚年退居家鄉,但收復中原的信念始終不渝。一生創作詩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內容極為豐富。抒發政治抱負,反映人民疾苦,批判當時統治集團的屈辱投降,風格雄渾豪放,表現出渴望恢復國家統一的強烈愛國熱情。《關山月》、《書憤》、《農家嘆》、《示兒》等篇均為後世所傳誦。抒寫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亦工詞,楊慎謂其纖麗處似秦觀,雄慨處似蘇軾。但有些詩詞流露出消極情緒。他初婚唐氏,《釵頭鳳》等,都真摯動人。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南唐書》、《老學庵筆記》等。在母親壓迫下離異,其痛苦之情傾吐在部分詩詞中,如《沈園》。
風格
他的詩歌藝術創作,繼承了屈原,陶淵明,杜甫,蘇軾等人的優良傳統,是我國文化史上一位具有深遠影響的卓越詩人。他的主要著作有《渭南文集》,《劍南詩稿》,《放翁詞》,《南唐書》,《老學庵筆記》。
陸游書名為詩名所掩,陸游亦工書翰,精行草和楷書。他自稱"草書學張顛(張旭),行書學楊風(凝式)。"他的書法簡札,信手拈來,飄逸瀟灑,秀潤挺拔,晚年筆力遒健奔放。朱熹稱其筆札精妙,遒嚴飄逸,意致高遠。遺留書作不多,書論有《論學二王書》。傳世之作有《苦寒帖》、《懷成都詩帖》等。
作品
他的作品主要有兩方面:一方面是悲憤激昂,要為國家報仇雪恥,恢復喪失的疆土,解放淪陷的人民;一方面是閒適細膩,咀嚼出日常生活的深永的滋味,熨貼出當前景物的曲折的情狀。他的學生稱讚他說:“論詩何止高南渡,草檄相看了北征”;一個宋代遺老表揚他說:“前輩評宋渡南後詩,以陸務觀擬杜,意在寤寐不忘中原,與拜鵑心事實同”。這兩個跟他時代接近的人注重他作品的第一方面。然而,除了在明代中葉他很受冷淡以外,陸游全靠那第二方面去打動後世好幾百年的讀者,像清初楊大鶴的選本,方文、汪琬、王苹、徐釚、馮廷櫆、王霖等的摹仿,像“紅樓夢”第四十八回里香菱的摘句,像舊社會裹無數客堂、書房和花園中掛的陸游詩聯都是例證。就此造成了陸游是個“老清客”的印象。當然也有批評家反對這種一偏之見,說“忠憤”的詩才是陸游集裡的骨幹和主腦,那些流連光景的“和粹”的詩只算次要。可是,這個偏向要到清朝末年才矯正過來;談者痛心國勢的衰弱,憤恨帝國主義的壓迫,對陸游第一方面的作品有了極親切的體會,作了極熱烈的讚揚,例如:“詩界千年靡靡風,兵魂銷盡國魂空;集中什九從軍樂,亘古男兒一放翁!”“辜負胸中十萬兵,百無聊賴以詩嗚;誰憐愛國千行淚,說到胡塵意不平!”這幾句話彷佛是前面所引兩個宋人的意見的口聲,而且恰像山谷裹的回聲一樣,比原來的聲音洪大震盪得多了。
“掃胡塵”、“靖國艱”的詩歌在北宋初年就出現過,像路振的“伐棘篇”。靖康之變以後,宋人的愛國作品增加了數目,前面也選了一些。不過,陳與義、呂本中、汪藻、楊萬里等人在這方面跟陸游顯然不同。他們只表達了對國事的憂憤或希望,並沒有投身在災難里、把生命和力量都交給國家去支配的壯志和弘願;只束手無策地嘆息或者伸手求助地呼籲,並沒有說自己也要來動手,要“從戎”,要“上馬擊賊”,能夠“慷慨欲忘身”或者“敢愛不貲身”,願意“擁馬橫戈”。“手梟逆賊清舊京”。這就是陸游的特點,他不但寫愛國、憂國的情緒,並且聲明救國、衛國的膽量和決心。譬如劉子翬的詩里說:“中興將士材無雙……胡兒胡兒莫窺江!”“低頭拔胡箭,卻向胡軍射……男兒取封侯,赴敵如饑渴”,語氣已經算比較雄壯了,然而講的是別人,是那些“將士”和“男兒”──正像李白、王維等等的“從軍行”講的是別人,儘管劉子翬對他的詩中人有更真切的現實感,抱更迫切的希望。試看陸游的一個例:“鴨綠桑乾盡漢天,傳烽自合過祁連;功名在子何殊我,惟恨無人快著鞭!”儘管他把自己擱後,口吻已經很含蓄溫和,然而明明在這一場英雄事業里準備有自己的份兒的。這是“詩經”“秦風”里“無衣”的意境,是李牧“聞慶州趙縱使君中箭身死長句”的意境,也是和陸游年輩相接的岳飛在“滿江紅”詞里表現的意境;在北宋像蘇舜欽和郭祥正時詩里,在南北宋之交像韓駒的詩里,也偶然流露過這種“修我戈矛,與子同仇”、“誰知我亦輕生者”的氣魄和心情,可是從沒有人像陸游那樣把它發揮得淋漓酣暢。這也正是杜甫缺少的境界,所以說陸游“與拜鵑心事實同”還不算很確切,還沒有認識他別開生面的地方。愛國情緒飽和在陸游的整個生命里,洋溢在他的全部作品裡;他看到一幅畫馬,碰見幾朵鮮花。聽了一聲雁唳,喝幾杯酒,寫幾行草書,都會惹起報國讎、雪國恥的心事,血液沸騰起來,而且這股熱潮衝出了他的白天清醒生活的邊界,還泛濫到他的夢境裡去。這也是在傍人的詩集裡找不到的。
評價
作為一名傑出的詩人,陸游一生創作詩歌9300餘首。這些詩中大多數都是與抗擊侵略者的有關的。或者描寫火熱的軍中生活,“失衣臥枕戈,睡覺身滿霜”,或者寄託自己對祖國前途命運的深切憂慮和自己空抱一腔報國熱情的愁悶心情。 2.陸游的詩歌不僅始終貫注著熾烈的愛國熱情,而且同情當時人民的疾苦。憂國和憂民的思想在他的作品裡交織在一起。他在《太息》、《秋獲歌》等詩篇里,揭露了官僚和豪強對下層人民的剝削,同時又真切地寫出了下層人民勤勞、善良的優秀品質。
題目練習
1)問:作者選取了哪些景物來襯托白雲亭
答:群山,古木,雙瀑,慈谿。
2)問:文章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全文表達了作者雖空有一身抱負,卻無處施展。就如同這美好的景物也無人欣賞一樣。
亭名
在江西省餘乾縣之南。 唐劉長卿《登餘乾古縣城》詩:“孤城上與白雲齊,萬古荒涼楚水西。” 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江西三·饒州府》:“又縣( 餘乾縣 )西南八十步有白雲亭 ,亦德裕 (李德裕)所建,跨古城之危,瞰長江之深,與乾越亭對峙。”
安溪白雲亭
白雲亭始建於宋,面闊三間,進深三間。雖然僅是一個小亭,卻在亭後設定神龕,內奉祀觀音菩薩(當地俗稱“嶺頭觀音”),這在宗教史上是少見的。亭中現尚存宋代遺物,而最為珍貴的文物是張瑞圖題的“白雲自在”匾。張瑞圖,晉江人,字長公,號二水,明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進士,官至建極殿大學士,善畫山水,尤工書法,為明代著名的四大書法家之一,時與臨邑邢侗、順天米萬鍾、華亭董其昌齊名,時人稱為“邢張米董”。明崇禎三年(1630年),因魏忠賢案而被牽連罷官,遂隱歸故里。繼而入安溪,終日遊山玩水,曾到過清水岩、九峰岩、達摩岩、補陀岩、泰湖岩、瑞雲橋等地。“白雲自在”四字是他路過嶺頭時所書,從中可窺見當時的白雲亭廣為世人所鍾愛。1995年7月14日,白雲亭被安溪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四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幾百年來,白雲亭歷盡滄桑,原貌依存。 亭中鐫有:“白衣自在駐嶺岫;雲彩徜徉映江天”、“楊柳枝頭甘露灑;蓮花座上慧風生”、“白蓮座上神容儼;雲漢河中惠澤流”、“白蓮台上慈悲主;雲花座頂自在仙”、“白雲座上,觀音甘露滴;自在殿中,張相墨跡香”等楹聯。亭後是一片鬱鬱蔥蔥的森林。站立亭前,迴環四望,曲徑通幽;林蔭深處,時時傳來歡歌笑語;夏日雨後,這裡更是山花芳香,叢竹含珠,涓涓欲滴,沁人心脾。歷史以來,遊人到此絡繹不絕,不僅觀賞著名書法家張瑞圖的書法,更為秀麗的自然風光所吸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