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白鑄鐵是組織中完全沒有或幾乎完全沒有石墨的一種鐵碳合金,即主要以滲碳體形態存在。白鑄鐵因其斷口呈白亮色而得名。其質地硬而脆,不能承受衝擊載荷,不能進行切削加工,很少在工業上直接用來製作機械零件,多用作可鍛鑄鐵的坯件。
鑄鐵
鑄鐵主要由鐵、碳和矽組成的合金的總稱。在這些合金中,含碳量超過在共晶溫度時能保留在奧氏體固溶體中的量。
鑄鐵是含碳量在2%以上的鐵碳合金。工業用鑄鐵一般含碳量為2.5%~3.5%。碳在鑄鐵中多以石墨形態存在,有時也以滲碳體形態存在。除碳外,鑄鐵中還含有1%~3%的矽,以及錳、磷、硫等元素。合金鑄鐵還含有鎳、鉻、鉬、鋁、銅、硼、釩等元素。碳、矽是影響鑄鐵顯微組織和性能的主要元素。鑄鐵可分為:
①灰口鑄鐵。含碳量較高(2.7%~4.0%),碳主要以片狀石墨形態存在,斷口呈灰色,簡稱灰鐵。熔點低(1145~1250℃),凝固時收縮量小,抗壓強度和硬度接近碳素鋼,減震性好。由於片狀石墨存在,故耐磨性好。鑄造性能和切削加工較好。用於製造工具機床身、汽缸、箱體等結構件。其牌號以“HT”後面附兩組數字。例如:HT20-40(第一數字表示最低抗拉強度,第二組數字表示最低抗彎強度)。
②白口鑄鐵。碳、矽含量較低,碳主要以滲碳體形態存在,斷口呈銀白色。凝固時收縮大,易產生縮孔、裂紋。硬度高,脆性大,不能承受衝擊載荷。多用作可鍛鑄鐵的坯件和製作耐磨損的零部件。
③可鍛鑄鐵。由白口鑄鐵退火處理後獲得,石墨呈團絮狀分布,簡稱韌鐵。其組織性能均勻,耐磨損,有良好的塑性和韌性。用於製造形狀複雜、能承受強動載荷的零件。
④球墨鑄鐵。將灰口鑄鐵鐵水經球化處理後獲得,析出的石墨呈球狀,簡稱球鐵。碳全部或大部分以自由狀態的球狀石墨存在,斷口成銀灰色。比普通灰口鑄鐵有較高強度、較好韌性和塑性。其牌號以“QT”後面附兩組數字表示,例如:QT45-5(第一組數字表示最低抗拉強度,第二組數字表示最低延伸率)。用於製造內燃機、汽車零部件及農機具等。
⑤蠕墨鑄鐵。將灰口鑄鐵鐵水經蠕化處理後獲得,析出的石墨呈蠕蟲狀。力學性能與球墨鑄鐵相近,鑄造性能介於灰口鑄鐵與球墨鑄鐵之間。用於製造汽車的零部件。
⑥合金鑄鐵件。普通鑄鐵加入適量合金元素(如矽、錳、磷、鎳、鉻、鉬、銅、鋁、硼、釩、錫等)獲得。合金元素使鑄鐵的基體組織發生變化,從而具有相應的耐熱、耐磨、耐蝕、耐低溫或無磁等特性。用於製造礦山、化工機械和儀器、儀表等的零部件。
鐵碳合金
以鐵和碳為組元的二元合金。鐵基材料中套用最多的一類——碳鋼和鑄鐵,就是一種工業鐵碳合金材料。鋼鐵材料適用範圍廣闊的原因,首先在於可用的成分跨度大,從近於無碳的工業純鐵到含碳4%左右的鑄鐵,在此範圍內合金的相結構和微觀組織都發生很大的變化;另外,還在於可採用各種熱加工工藝,尤其金屬熱處理技術,大幅度地改變某 一成分合金的組織和性能。
鐵碳合金中合金相的形成,與純鐵的晶體結構及碳在合金中的存在形式有關。純鐵有三種同素異構狀態:912℃以下為體心立方晶體結構:稱α-Fe;912~1394℃為面心立方晶體結構,稱γ-Fe;1394~1538℃(熔點),又呈體心立方,稱δ-Fe。在液態,在低於7%碳範圍,碳和鐵可完全互溶;在固態,碳在鐵中的溶解是有限的,並且溶解度取決於鐵(溶劑)的晶體結構。與鐵的三種同素異構物相對應,碳在鐵中形成的固溶體有三種:α固溶體(鐵素體)、γ固溶體(奧氏體)和δ固溶體(δ鐵素體)。這些固溶體中,鐵原子的空間分布與α-Fe、γ-Fe和δ-Fe一致,碳原子的尺寸遠比鐵原子為小,在固溶體中它處於點陣的間隙位置,造成點陣畸變。碳在γ-Fe中的溶解度最大,但不超過2.11%;碳在α-Fe中的溶解度不超過0.0218%;而在δ-Fe中不超過0.09%。當鐵碳合金的碳含量超過在鐵中的溶解度時,多餘的碳可以以鐵的碳化物形式或以單質狀態(石墨)存在於合金中,可形成一系列碳化物,其中FeC(滲碳體,6.69%C)是亞穩相,它是具有複雜結構的間隙化合物。石墨是鐵碳合金的穩定平衡相,具有簡單六方結構。FeC有可能分解成鐵和石墨穩定相,但該過程在室溫下是極其緩慢的。
工業上獲得廣泛套用的碳鋼和鑄鐵就是鐵碳合金,含碳低於2.11%的鐵碳合金稱為鋼,含碳高於2.11%的合金稱為鑄鐵。在碳鋼和鑄鐵中除碳之外,還含有矽、錳、硫、磷、氮、氫、氧等一些雜質,這些雜質是在冶煉過程中由生鐵、脫氧劑和燃料等帶入的。這些雜質對鋼鐵性能產生影響。
碳鋼一般按含碳量、用途、質量和冶煉方法分類。按含碳量可分為:低碳鋼(C<0.25%),中碳鋼(0.25%<C<0.6%),高碳鋼(C>0.6%);按鋼的用途可分為碳素結構鋼和碳素工具鋼兩大類;按鋼的質量可分為:普通碳素鋼(S≤0.055%,P≤0.45%),優質碳素鋼(S、P≤0.04%)和高級優質碳素鋼(S≤0.030%,P≤0.035%)三大類;按冶煉方法可分為沸騰鋼和鎮靜鋼、半鎮靜鋼。
根據碳在鑄鐵中存在的形式不同鑄鐵可分為:白口鑄鐵:絕大部分碳以滲碳體形式存在於鑄鐵中;灰口鑄鐵:絕大部分碳以片狀石墨形式存在;可鍛鑄鐵:由白口鑄鐵經石墨化退火製成,其中碳以團絮狀石墨形式存在;球墨鑄鐵:在澆注前經球化處理,碳以球狀或團狀石墨存在。
性能影響因素
①化學成分的影響。生產中主要是控制碳和矽的質量分數。碳、矽質 量分數過低,鑄鐵易出現白口組織,機械性能和鑄造性能都很低; 碳、矽質量分數過高時,石墨片過多且粗大,甚至在鐵水中表面出現石墨的漂浮, 降低鑄件的性能和質量。因此,灰鑄鐵中的碳、矽含量一般控制在2%~ 4%C; 1.0%~2.0%Si; 0.5%~1.4%Mn。
②冷卻速度的影響: 在一定的鑄造工藝條件下,鑄件的冷卻速度對石墨化程度影響很大。鑄件的不同壁厚隨著壁厚的增加,冷卻速度減慢,碳原子有充分擴散時間,則有利於石墨化過程充分進行,室溫組織易形成灰 鐵組織; 但薄壁零件在冷卻過程中冷速過快,容易形成白口鐵組織。
滲碳體
滲碳體(cementite)是鐵與碳形成的金屬化合物,其化學式為FeC。滲碳體的含碳量為ωc=6.69%,熔點為1227℃。其晶格為複雜的正交晶格,硬度很高HBW=800,塑性、韌性幾乎為零,脆性很大。
在鐵碳合金中有不同形態的滲碳體,其數量、形態與分布對鐵碳合金的性能有直接影響。分為一次滲碳體(從液體相中析出)、二次滲碳體(從奧氏體中析出)和三次滲碳體(從鐵素體中析出)。
初生滲碳體 :在鐵一碳合金平衡結晶過程中,具有過共晶成分的合金(過共晶白口鑄鐵)的液相合金冷卻到液相線以下時析出的滲碳體稱為初生滲碳體。
共晶滲碳體 :在萊氏體組織中,點條狀奧氏體均勻分布在滲碳體基體上,這種滲碳體稱為共晶滲碳體。
先共析相及先共析滲碳體:具有亞共析和過共析成分的合金,在發生共析轉變前,總是隨著溫度的降低,先析出構成共析轉變產物的某一相,先析出的相叫先共析相,如亞共析鋼中的先共析鐵素體和過共析鋼中的先共析滲碳體。由於形成條件不同,先共析相的形態有塊狀、網狀和魏氏組織三大類。
共析滲碳體 :珠光體中的滲碳體稱為共析滲碳體。
二次滲碳體 :在鐵-碳合金平衡結晶過程中,具有共析成分(含碳量)以上的合金(過共析鋼、亞共晶白口鑄鐵、共晶白口鑄鐵、過共晶白口鑄鐵)在緩冷到一定程度時,奧氏體中的含碳量達到飽和,繼續降溫就會沿奧氏體晶界析出滲碳體,在顯微組織上呈網狀分布。這種由奧氏體中析出的滲碳體叫二次滲碳體。
三次滲碳體:工業純鐵在平衡冷卻至碳在鐵中的固溶線(Fe-C平衡圖PQ線)以下時,碳在鐵素體中的溶解度達到飽和,溫度再下降,將從鐵素體中析出三次滲碳體。三次滲碳體是從鐵素體晶界上析出,由於數量很少,一般沿鐵素體晶界呈斷續片狀分布。
自由滲碳體 :是指那些游離於珠光體(共析組織)或萊氏體(共晶組織)等機械混合物(組織)之外的而作為一種獨立的相存在的滲碳體,如先共析滲碳體、初生滲碳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