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一部《二十四史》涵蓋了中國古代清以前的全部歷史,是中國古籍中最有價值的圖書,讀之,可以令人知古知今知未來;用之,可以經緯天地,縱橫捭闔;藏之,可以使你的家庭書香有繼,蓬蓽增輝。但二十四史對於現代人來說,又有著不可迴避的問題:一是讀不懂,二是讀不完,三是買不起。張傳璽教授主持主編的《白話精華二十四史》上述問題,逐一得到了解決。
“以銅為鑑,可正衣冠;以古為鑑,可知興衰;以人為鑑,可明得失;以史為鑑,可知興替。”讓我們從中華文明五千年的悠悠歷史之中,去尋找歷史發展的規律與智慧,讓你學會不僅可以主宰你自己的人生,還可以洞悉社會歷史的發展。它會讓你的生命更加精彩!
本冊為《白話精華二十四史》之《南史》的第[一]冊。
作者簡介
作者:(唐)姚思廉 編者:張傳璽 譯者:劉蓉
圖書目錄
宋書
宋書卷一 本紀第一
武帝(上)
宋書卷二 本紀第二
武帝(中)
宋書卷三 本紀第三
武帝(下)
宋書卷四 本紀第四
少帝
宋書卷五 本紀第五
文帝
宋書卷六 本紀第六
孝武帝
宋書卷七 本紀第七
前廢帝
宋書卷八 本紀第八
明帝
宋書卷九 本紀第九
後廢帝
宋書卷十 本紀第十
順帝
宋書卷四十二 列傳第二
劉穆之
王弘
宋書卷四十三 列傳第三
徐羨之
傅亮
檀道濟
宋書卷四十四 列傳第四
謝晦
宋書卷四十五 列傳第五
王鎮惡
檀韶
向靖
劉懷慎
劉粹
宋書卷四十六 列傳第六
王懿
張邵
宋書卷四十七 列傳第七
劉懷肅
孟懷玉
劉敬宣
檀祗
宋書卷四十八 列傳第八
朱齡石
弟超石
毛修之
傅弘之
宋書卷四十九 列傳第九
孫處
蒯恩
劉鍾
虞丘進
宋書卷五十 列傳第十
胡藩
劉康祖
垣護之
張興世
宋書卷五十二 列傳第十二
庾悅
王誕
謝景仁
袁湛
褚叔度
宋書卷五十三 列傳第十三
張茂度
庾登之
謝方明
宋書卷五十四 列傳第十四
孔季恭
羊玄保
沈曇慶
宋書卷五十五 列傳第十五
臧燾
徐廣
傅隆
宋書卷五十六 列傳第十六
謝瞻
孔琳之
宋書卷五十七 列傳第十七
蔡廓
宋書卷五十八 列傳第十八
王惠
謝弘微
王球
宋書卷五十九 列傳第十九
殷淳
張暢
何偃
江智淵
宋書卷六十 列傳第二十
范泰
王準之
王韶之
荀伯子
宋書卷六十二 列傳第二十二
羊欣
張敷
王微
宋書卷六十三 列傳第二十三
王華
王曇首
殷景仁
沈演之
宋書卷六十四 列傳第二十四
鄭鮮之
裴松之
何承天
宋書卷六十五 列傳第二十五
吉翰
劉道產
杜驥
申恬
宋書卷六十六 列傳第二十六
王敬弘
何尚之
宋書卷六十七 列傳第二十七
謝靈運
宋書卷六十九 列傳第二十九
劉湛
范嘩
宋書卷七十 列傳第三十
袁淑
宋書卷七十一 列傳第三十一
徐湛之
江湛
王僧綽
宋書卷七十三 列傳第三十三
顏延之
宋書卷七十四 列傳第三十四
臧質
魯爽
沈攸之
宋書卷七十五 列傳第三十五
王僧達
顏竣
宋書卷七十六 列傳第三十六
朱修之
宗愨
王玄謨
宋書卷七十七 列傳第三十七
柳元景
顏師伯
沈慶之
宋書卷七十八 列傳第三十八
蕭思話
劉延孫
宋書卷八十一 列傳第四十一
劉秀之
顧琛
顧覬之
宋書卷八十二 列傳第四十二
周朗
沈懷文
宋書卷八十三 列傳第四十三
宗越
吳喜
黃回
彭文子
孫曇瓘
任農夫
周寧民
高道慶
宋書卷八十四 列傳第四十四
鄧琬
袁覦
孔覬
宋書卷八十五 列傳第四十五
謝莊
王景文
宋書卷八十六 列傳第四十六
殷孝祖
劉動
宋書卷八十七 列傳第四十七
蕭惠開
殷琰
宋書卷八十八 列傳第四十八
薛安都
沈文秀
崔道固
宋書卷八十九 列傳第四十九
袁粲
宋書卷九十一 列傳第五十一
孝義
龔穎
郭世道
嚴世期
吳逵
潘綜
范叔孫
許昭先
宋書卷九十二 列傳第五十二
良吏
王鎮之
杜慧度
徐豁
阮長之
江秉之
南齊書
南齊書卷一 本紀第一
高帝(上)
南齊書卷二 本紀第二
高帝(下)
南齊書卷三 本紀第三
武帝
南齊書卷四 本紀第四
鬱林王
南齊書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王
南齊書卷六 本紀第六
明帝
南齊書卷七 本紀第七
東昏侯
南齊書卷八 本紀第八
和帝
南齊書卷二十三 列傳第四
褚淵
王儉
南齊書卷二十四 列傳第五
柳世隆
張壤
南齊書卷二十五 列傳第六
垣崇祖
張敬兒
南齊書卷二十六 列傳第七
王敬則
陳顯達
南齊書卷二十七 列傳第八
劉懷珍
李安民
王玄載
南齊書卷二十八 列傳第九
崔祖思
劉善明
蘇侃
垣榮祖
南齊書卷二十九 列傳第十
呂安國
周山圖
周盤龍
王廣之
南齊書卷三十 列傳第十一
薛淵
戴僧靜
桓康
焦度
曹虎
南齊書卷三十一 列傳第十二
江謐
苟伯玉
南齊書卷三十二 列傳第十三
王琨
張岱
褚炫
何戢
王延之
阮韜
南齊書卷三十三 列傳第十四
王僧虔
張緒
南齊書卷三十四 列傳第十五
虞玩之
劉休
沈沖
庾杲之
王諶
南齊書卷三十六 列傳第十七
謝超宗
劉祥
南齊書卷三十七 列傳第十八
到■
劉悛
虞驚
胡諧之
南齊書卷三十八 列傳第十九
蕭景先
蕭赤斧
南齊書卷三十九 列傳第二十
劉(王獻)
陸澄
南齊書卷四十一 列傳第二十二
張融
周顳
南齊書卷四十二 列傳第二十三
王晏
蕭諶
蕭坦之
江柘
劉暄
南齊書卷四十三 列傳第二十四
江激
何昌寓
謝奫
王思遠
南齊書卷四十四 列傳第二十五
徐孝嗣
沈文季
南齊書卷四十六 列傳第二十七
王秀之
王慈
蔡約
陸慧曉
蕭惠基
南齊書卷四十七 列傳第二十八
王融
謝胱
南齊書卷四十八 列傳第二十九
袁彖
孔稚珪
劉繪
南齊書卷四十九 列傳第三十
王奐
張沖
序言
南朝(公元420年-589年)是東晉之後建立於南方的四個朝代的總稱。公
元420年,劉裕廢東晉恭帝而自立,建立了宋朝,此後在南方先後出現了宋
、齊、梁、陳四個朝代,與北方的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和北周(總稱北
朝)並立,至公元589年隋滅陳朝為止。該時期上承東晉、五胡十六國,下
接隋朝,合稱為南北朝。
南朝的四個政權存在時間都相對較短,其中最長的劉宋不過59年,最
短的蕭齊僅有23年,是我國歷史上朝代更迭較快的一段時間。南朝繼承了
東晉的領土,其範圍為中國南方——秦嶺淮河以南的地區。四個政權中,
除梁元帝以江陵作都3年外,其餘的時間,南方各朝的京城始終建在建康(
今江蘇南京)。劉宋(420—479年)是其中疆域最大、最強、統治年代最長的
一個政權,歷4代8帝,共59年;南齊(479—502年)國祚短暫,只有23年,
但由於爭殺頻繁,竟歷3代7帝,平均3年1帝,是中國歷史上帝王更換極快
的一朝;梁代(502—557年)歷3代4帝,其中武帝蕭衍個人享國時間最久,
幾近半個世紀;陳(557—589年)首尾凡33年,歷3代5帝,其疆域只有江陵
以東、長江以南的狹小國土,最終喪亡於隋朝之手。
記載南朝歷史的史料是比較貧乏和紊亂的。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史學極
為興盛繁榮,但史書雖多,卻大都散佚不存,以致研究魏晉南北朝史,主
要只能從現存的有限的正史資料中去求索。就正史而言,今存二十四史中
,南朝時期占有四書(即《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
一史(即《南史》)、一志(即《五代史志》,亦即《隋書》諸志),數量似
乎不少,但論內容,卻遠遠不如其他朝代正史的內容豐富,且又多重複處
。像《陳書》僅有三十六卷,《宋書》之諸志,則將宋之前諸代之制重複
一遍(當然這些重複中不排除有新增內容)。至於《南史》,卷數雖多,卻
與南朝諸史重複至多。
我們這次選譯南朝五史(《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
、《南史》),就是想刪去蕪雜、重複,幫助讀者梳理南朝史的脈絡,使其
清晰簡明,易於讀者去了解南朝看似紛繁無序的歷史。
《宋書》一百卷,是由梁朝沈約修纂的,包括本紀十卷、志三十卷、
列傳六十卷。宋朝國史的修撰,在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年)就已開始,何
承天、山謙之、裴松之、蘇寶生等都曾參預編撰,著作郎徐爰曾修成《宋
書》六十五卷,這些著作都為沈約修《宋書》時所依據。《宋書》中的突
出內容,就是頌揚豪門士族,維護門閥制度,體現了士族門閥制度在東晉
南北朝時期的充分發展。除此之外,《宋書》記述保存了不少的歷史資料
,尤其是當時人的許多奏議、書札和文章。使我們得以了解當時社會、政
治、經濟的具體情況。《宋書·州郡志》中對於南方地區自三國以來的地
理沿革,以及東晉以來的僑置州郡分布情況,都有較為詳細的講述,具有
很高的史料價值。
《南齊書》原有六十卷,今存五十九卷,計有本紀八卷、志十一卷、
列傳四十卷。是由梁朝蕭子顯修纂的。《南齊書》成書時原名《齊書》,
後亦稱《齊史》,至北宋,為區別於唐代李百藥所撰的《齊書》,始改稱
為《南齊書》,而稱後者為《北齊書》。《南齊書》亦有志,其中以《州
郡志》與《百官志》尤具史學價值。在列傳人物的寫法上,蕭子顯能夠“
於序事中寓論斷”(顧炎武語),因此被後人譽為“良史”(趙翼)。
《梁書》五十六卷,包括本紀六卷、列傳五十卷,無表、無志。是由
唐朝姚思廉修撰的,不過其中有二十六卷的後論署為“陳吏部尚書姚察日
”,說明這些卷是出於其父姚察之手,這幾乎占了《梁書》的半數。姚思
廉撰《梁書》,除了繼承他父親的遺稿以外,還參考、吸取了梁、陳、隋
歷朝史家編撰梁史的成果。在內容方面,除政治、軍事等問題外,《梁書
》在哲學史、文學史、宗教史、民族關係、對外關係方面,也都保存了一
些資料,《梁書·諸夷傳》還比較系統地敘述了海南一些國家的歷史,記
載了它們的傳說、風俗、物產,以及我國人民和海南各地人民經濟文化交
流的情況,極有價值。
《陳書》三十六卷,其中本紀六卷、列傳三十卷,無表、志。也是由
姚思廉修纂的,其中有兩卷本紀的後論署為“陳吏部尚書姚察日”,說明
姚察在陳史撰述方面遺留給姚思廉的舊稿比梁史少得多。姚思廉撰《陳書
》,主要是參考了陳朝史官陸瓊、顧野王、傅縛等人有關陳史的撰述。《
陳書》內容不如《梁書》那樣充實,較為簡略,或許與陳朝在政治、經濟
、文化方面沒有特別建樹有關。
《南史》八十卷,包括本紀十卷、列傳七十卷,唐朝李延壽撰。上起
宋武帝劉裕永初元年(420年),下迄陳後主陳叔寶禎明三年(589年),記載
南朝宋、齊、梁、陳四國一百七十年史事。《南史》與《北史》為姊妹篇
,是由李大師及其子李延壽兩代人編撰完成的。
《南史》沒有採取編年體,而是把南朝各史的紀傳匯合起來,刪煩就
簡,以便閱讀。列傳中不同朝代的父子祖孫,以家族為單位合為一卷,這
種家傳的形式是《南史》的顯著特點,突出了門閥士族的地位,反映了南
朝的社會現實。另外《南史》也增補了南朝各史中所沒有的史料,與南朝
各史可以互相補充,不可偏廢。最後,《南史》全書的編纂,顯示了李延
壽父子歷史觀方面的進步。李延壽的父親李大師“常以宋、齊、梁、陳、
魏、齊、周、隋南北分隔,南書謂北為‘索虜’,北書指南為‘島夷’。
又各以其本國周悉,書別國並不能備,亦往往失實。常欲改正”,有鑒於
此,於是發奮成就《南史》與《北史》。《南史》中打破了朝代的斷限,
通敘南朝歷史,又在書中刪改了一些不利於統一的提法,反映了當時歷史
的要求,具有積極意義。
南朝170年的歷史,自有其特點。
一、南朝綜合實力不斷削弱,最終形成北強南弱局勢。
劉裕的兩次北伐都曾取得了輝煌成績,一度收復了關中地區,對北方
諸少數族政權都形成了一定威懾。此後,隨著北魏統一北方,形勢發生了
變化。元嘉二十七年(450年),拓跋燾親率大軍南下,進攻宋朝,對宋朝形
成了巨大的破壞,當時人說“虜之殘害,古今未有,屠剝之苦,眾所共見
”(《資治通鑑》宋文帝元嘉二十七年)。《宋書·索虜傳》稱:“喋喋黔
首,……強者為轉屍,弱者為系虜,自江、淮至於清、濟,戶口數十萬,
自免湖澤者,百不一焉。村井空荒,無復鳴雞吠犬。……甚矣哉,覆敗之
至於此也。”南朝經此空前浩劫,國力大為削弱。此後宋齊梁陳政權更替
頻繁、門閥士族日益腐敗僵化,兵士身份不斷低落,自耕小農經濟持續衰
頹,加上侯景之亂對南朝的再次毀滅性破壞,以及陳朝政治的極端腐敗,
都一步步削弱著南朝的力量,形成了北強南弱的局勢而一蹶不振,最後統
一於北方實則為勢所必然。
二、門閥士族的勢力臻於極盛,但同時也開始趨於僵化並走向衰落,
寒門庶族的勢力不斷崛起。
南朝的世家大族憑藉世資,“坐至公卿”(《南齊書·褚淵王儉傳》)
。王僧達(王導五世孫)在宋孝武帝時為尚書右僕射後,“自負才地,三年
間便望宰相”(《南史·王弘傳子僧達附傳》),僧達的孫子王融,在齊武
帝蕭賾時期,“自恃人地,三十[歲]內望為公輔”(《南史·王弘傳曾孫融
附傳》),這些都可以說明他們有著非常優越的政治地位。同時世家大族還
擁有雄厚的莊園經濟基礎,陳郡謝混,“仍世宰輔,一門兩封,田業十餘
處,僮僕千人”(《宋書·謝弘微傳》。琅邪王騫(王導六世孫)“有良田八
十餘頃”(《梁書·太宗王皇后傳》)。會稽孔靈符“家本豐,產業甚廣,
又於永興(今浙江蕭山縣)立墅,周回三十三里,水陸地二百六十五頃,含
帶二山,又有果園九處”(《宋書·孔季恭傳》)。世家大族的社會地位更
是顯赫,他們與寒門庶族的界線也越來越嚴格,兩者身份高下不同,“服
冕之家,流品之人,視寒素之子,輕若仆隸,易如草芥,曾不以之為伍”(
《文苑英華》卷七百六十引《寒素論》)。為了保持其高貴身份,士族講究
在門第內通婚,琅邪王氏、太原王氏、陳郡謝氏、潁川庾氏、譙國桓氏、
陳郡袁氏等大族之間相互聯姻,範圍始終限制在很有限的圈子裡。土族標
榜門第,“競以姓望所出,邑里相矜”(《史通·邑里篇》),連帝王之家
也以與士族聯姻為莫大之幸事。
然而高門大族的顯赫中已經開始醞釀其衰微的必然。士族普遍鄙薄武
事,不肯“屈志戎旅”(《宋書·王曇首傳》),結果使得寒門庶族逐漸掌
握了軍權。此外,由於高官清要都由士族把持充任,君主的用人之權只及
於卑官寒吏,加上士族官員們不屑於留心吏治,因此許多機要實權和實際
吏治都逐漸由寒人掌控了。寒門庶族的勢力不斷抬頭,預示著門閥時代的
必將終結。
三、南朝社會經濟獲得了長足發展,中國經濟重心逐漸南移。
東晉以來的戰亂流離,引發了北方農民的大量南遷,這些流徙的民庶
以部曲、佃客等身份依附於世家大族,成為士族莊園土地上的勞動力,江
南農業經濟因而向前邁進了一大步,並在許多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從劉
宋時代起,江南稻米的產量,已經壓倒北方,所謂“自淮以北(北朝),萬
匹為市;從江以南(南朝),千斛為貨”(《宋書·周朗傳》),家庭紡織業
固然還不如北方,稻米生產量則逐漸要超過北方了,《史記》中所記的那
種南貧北富的局面開始根本扭轉,正如沈約《宋書》孔季恭等傳論中所說
:“江南之為國盛矣。……地廣野豐,民勤本業,一歲或稔,則數郡忘飢
。會土(會稽)帶海傍湖,良疇亦數十萬頃,膏腴上地,畝直一金,鄯杜之
間(關中)不能比也。荊城(荊州)跨南楚之富,揚郡(揚州)有全吳之沃,魚
鹽杞梓之利,充韌八方;絲綿布帛之饒,覆衣天下。”到了唐代,“當今
賦出天下而江南居十九”(韓愈《送陸歙州詩》序),中國的經濟重心已經
由北方移到南方了。
四、佛教、道教的廣泛傳播。
漢末以來的長期戰亂和儒家學說獨尊地位的動搖,為佛教的流傳提供
了良好的時機。佛教宣揚的靈魂不滅、生死輪迴、因果報應之說,適合當
權者加強思想統治的需要,也為處於苦難中的廣大人民指引了一條精神上
的解脫之道,因此南朝時期,佛教得到廣泛傳播,並影響到社會各個階層
。這一時期湧現了不少名僧,他們翻譯和整理佛經,撰寫佛學著作,發展
了佛教思想,使佛教走上了中國化的歷程。慧遠宣傳因果報應,劉宋初年
的竺道生則宣傳涅槃佛性說和頓悟成佛說,這些學說得到了迅速傳播,並
對後世產生了深刻影響。
佛教的發展到梁朝時達到頂峰,梁武帝則是南朝帝王中佞佛的典型代
表。他不僅敬重僧侶、大造佛寺,還親自講論佛法,註譯佛經。他為嚴格
戒律,反對肉食,撰寫《斷酒肉文》,強令僧尼一律遵守,從此形成了中
國漢族僧尼吃素的傳統習俗。在佛教思想方面,梁武帝倡導三教同源說,
認為儒道二教都來源於佛教,治國方面則以儒學為主,佛道為輔,主張三
教並用。此時的佛教實際上已經儒學化和玄學化了。
道教在南朝也有了進一步發展。劉宋時的道士陸修靜整頓天師道組織
,吸收佛教儀式,完善了道教的齋醮儀范。梁朝的陶弘景把某些佛教教義
和封建等級制度引入道教,建立起道教的神仙體系,使道教從雜亂的多神
崇拜的宗教逐漸走向一神為首的宗教。梁武帝經常向陶弘景諮詢國家大事
,時人稱其為“山中宰相”(《南史·隱逸·陶弘景傳》)。
總之,無論佛教還是道教,對於儒學和玄學都產生了深刻影響,在當
時政治生活和思想文化方面,都占有重要地位。佛道盛行,對於普通民眾
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都產生了全面持久的影響,最終融為中國傳統文化
的組成部分。
本書力圖通過精心的選目和準確生動的翻譯,幫助讀者了解南朝的歷
史,了解其政治經濟狀況和社會風貌,了解這一時期絢爛多彩的思想文化
和哲學宗教、文學、史學以及自然科學等多方面的成就,從而把握南朝在
中國歷史上承前啟後的重要歷史地位,更好地理解中國歷史文化發展傳承
的脈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