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衣鎮[四川平昌縣白衣鎮]

白衣鎮[四川平昌縣白衣鎮]
白衣鎮[四川平昌縣白衣鎮]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四川省平昌縣白衣鎮,位於平昌縣東南端,北鄰江口鎮、元石鄉,東接達州市通川區、達川區,南鄰涵水鎮,西與岳家鎮、西興鎮接壤。全鎮幅員面積86.86平方公里,白衣鎮歷來是平昌的南大門,距縣城25公里、巴中市110公里、達州市70公里。白衣鎮交通便利,有國道G542縱貫全境。1995年6月經省政府批准列為省級試點小城鎮,2014年提升為國家重點建設小城鎮,2015年榮獲國家歷史文化名鎮稱號。特產:白衣油炸魚、白衣河全魚宴。著名景點:白衣十景、白衣古鎮。

基本信息

介紹

平昌縣白衣鎮位於巴中市東部、平昌縣東南端,北鄰江口鎮,東臨元石鄉達州市通川區、達川區,西與岳家鎮、西興鎮接壤,南接涵水鎮。全鎮幅員面積86.86平方公里。該鎮轄18個行政村、3個居民委員會,134個農業合作社、10個居民小組,下轄白衣庵社區居民委員會 、大河嘴社區居民居委會、磴子社區居民委員會、蒙溪村、雲梯村、龍翔村、黃鶴村、長嶺村、鳳凰村、大梁村、小廓村、圈井村、 漁灘村、 復元村、 磴子社區(紅坪村、 紅旗村、 寶塔村、 天井村、 蒿坪村、 龍鳳村、 水蓮村)等17個行政村,三個居民委員會,總人口5.2萬人。

白衣鎮屬低山丘陵地形,平均海拔低,河流沿岸有小型沖積平壩。白衣屬溫暖濕潤的亞熱帶氣候,全鎮森林覆蓋率達85%,該鎮屬渠江水系,巴河(白衣河)、濛溪河、涵水溪貫穿整個轄區。

新村建設 新村建設
白衣風景 白衣風景

歷史沿革

白衣,建制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置州設縣已愈二千年。
秦漢:柳州(遺址)。其城沿巴河岸而建,上起風灘,下至鐵匠灘止,兩岸金絲垂柳茂密,綠蔭遮天,故得名柳州,歷代口碑相傳,皆有北說。現有老人仍吟唱《下柳州》民歌即為佐證。

晉:柳州城(遺址)

南朝梁:置永康縣,屬萬雲郡。

隋:開皇三年(583)廢萬州,永康屬巴州。開皇文帝十八年(598)改為永穆縣,省入達州轄。大業四年至十四年(605-615)屬清化郡。

唐:武德二年(619)復置萬州。此時歸仁縣(現平昌縣)由巴州劃入萬州轄。貞觀元年(627),再廢萬州,復復永穆縣屬達州轄

宋:改永穆縣為永睦縣,屬“萬榮郡”。

明:明神宗十二年曾在此設“永睦縣”,崇禎年間,因一命案,有觸“睦”義,皇上責罪,罷縣令,降縣置為永康鎮,屬達州轄。崇禎甲申年在現老街牌坊樹一白衣觀音神像,始稱“白衣”,故場名之興“白衣庵”。

清:永康鎮後先後改稱百益(邑)場。嘉慶七年(1802)達州升為綏定府,為四川東道綏定府達縣寶芝鄉所轄的九個場之一。

中華民國:民國二十九年(1940)置白衣鄉。三十五年(1946)由達縣劃歸平昌縣轄。1933年紅軍入川後在此建鄉蘇維埃,屬江口蘇維埃政府轄,紅軍撤離後,民國復舊制政府。

中華人民共和國:1950年設第四區人民政府,同置白衣鄉屬達縣。1951年建中共白衣區委、區公所至2001年。1958年建立白衣人民公社,1984年復名白衣鄉。1995年撤消鄉制建立白衣鎮。2003年鄉鎮行政區劃調整時撤磴子鄉併入白衣鎮。

古鎮淵源

白衣古鎮始建於秦漢時期,方圓十餘里,是古柳州遺址,晉為“柳州城”,宋稱“萬榮郡”,明神宗十二年曾在此設“永睦縣”,後改為“永康鎮”,明崇禎甲申年(公元1644年)初建大佛殿,供奉白衣觀音慈像,始稱為白衣庵。清光緒甲申年(公元1884)年慘遭火焚,毀於一炬,唯白衣觀音廟幸免於難。鹹豐二年(1852年)吳德溥的同知分發貴州,1854年任施秉縣令,練團造械,1855生署理安平縣令,1889生任遵義府知府兼知縣,後任翼長總攬軍事前後達30年,因撫邊有功,皇帝召見,聖旨賞賜黃馬褂(其現存舊居吳府),並賜德溥奪巴圖魯勇號,升貴州糧儲道,光緒三年升任貴州按察史,署布政史,光緒六年授雲南布政史。清光緒甲申年(1884年)德溥軍家鄉白衣古鎮火焚,皇上下詔頒旨重建,準予取樣皇宮,動用了州、巴兩河十三年河道稅銀,並在各省募捐銀兩十萬,在全國調集能工巧匠,大興土木,耗時十年,建成了規模宏大、氣象非凡的六廟三宮和龐大的吳氏宮邸。內有保存完好的吳氏家庭從江西運來的岳飛手書“忠孝廉潔”石碑四座,各長18米、寬1.2米;米氏手書“第一山”木匾,雄偉的孝節牌坊與魁星點斗,渾然一體,形成了別具一格的古建築群,雕樑畫棟,格調高雅,文武百官、社會名流廣留墨寶,古鎮重放異彩,熠熠生輝。

白衣五山環抱,集聚巴山秀水之靈氣。鎮北鍾家山脈源於萬源境內米倉山,千里迢迢,到此集結。考風水,美女曬羞地形令人叫絕;觀山水,白衣十景目不暇接;喜遊樂,千頃沙灘草坪任嬉戲;顯本色,十里天然浴場競風流;觀園林,生態農業觀光園雛形具備;飽口福,炸蒸燒烹的白衣河魚令人生津垂涎。游古鎮感受翰林文化,碧波泛舟體驗畫中漫遊,衝浪游泳回味無憂童年,沙灘草坪嬉戲共享天倫之樂。餓了,吃船家魚,返樸歸真;困了,住賓館別墅,享受現代文明…… 白衣地靈人傑,人才輩出。古鎮吳家先後湧現出了翰林進士三人,七品以上官員十多人。進士吳德肅,是“戊戌變法”上海強學會的發起人之一,後慘遭殺害,近代思想家黃道憲曾寫詩以哀之;吳德肅之子吳鐵樵也是“戊戌變法”時的激進分子,現代軍人肖毅獲國際軍事技能比武全能冠軍,成為電影《衝出亞馬遜》的生活原型。 有詩為證:

鳳凰展翅撲蒙溪,

小閣點燈照白衣:

鯉魚瓣子回頭望,

步步登高上雲梯

旅遊資源

白衣鎮歷史悠久,人文厚重,風光旖麗,有豐富的古鎮、翰林文化和以水見長的自然生態旅遊資源。晉為“柳州城”,宋稱“萬榮郡”,明神宗十二年曾在此設“永睦縣”,後改為“永康鎮”,崇禎甲申年在現老街牌坊樹一白衣觀音神像,始稱“白衣”。自清中葉以來素稱人文重地,僅嘉慶、道光年間取得翰林、進士、撥貢、監生學銜者數十餘人,其中進士吳德潚是“戊戌變法”上海強學會的發起人之一,後慘遭殺害,近代思想家黃遵憲曾寫詩以哀之;吳德潚之子吳鐵樵也是“戊戌變法”時的激進分子。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四月,時任湖南巡撫陳寶箴在湖南辦礦,邀樵董理質事,樵由上海至漢口,以熱病不汗,客死於漢口,時年三十有二,為變法中最年輕的人物之一。翰林吳鎮,官至御史,獲御賜黃馬褂殊榮,其現存舊居吳府,氣勢宏大輝煌。米氏手書“第一山”木匾,風火牆、石碑坊、“魁”字岩、美女曬羞、鐵樁墳等人文景觀聞名遐爾,遠傳各地。

白衣鎮歷史悠久,人文、自然景點密布,有豐富的古鎮、翰林文化和以水見長的自然生態旅遊資源。轄區內白衣十景遠近聞名,被多位專家讚嘆為品位高、文化底蘊厚重、生態環境優美的旅遊開發寶地。白衣是平昌的南大門,交通便捷,二級標美路達廣公路貫穿其間,20多分鐘便可到達縣城、1小時到達州、4小時到成都;移動通訊覆蓋全景區,程控電話直撥全國,電網改造竣工。投資2000多萬元、占地60畝、建築面積7000餘平方米的集會展、餐飲、休閒、娛樂於一體的白衣度假村2000年已開放接待遊人,更有夏秋季游泳、衝浪人群絡繹不絕,遊樂船隻上百艘,雙休日、長假到此遊玩的人群熙熙攘攘,已基本形成了縣城、周邊市縣及達州、成都等城市假日休閒度假的遊玩勝地。現雖然有一定的旅遊規模,但千年文化古鎮及不少自然景觀、水上遊樂尚未深度開發,使悠久的歷史文化和優美的自然風景相融的旅遊資源尚未發生良好效益,仍具極大的開發潛力。

吳家遷來後使得白衣鎮進入了鼎盛時期,廟堂宮殿,金碧輝煌,加上書院戲亭中中占了半個鎮,煥然一新街道與整齊的店鋪把白衣打扮得如同仙女下凡。

白衣古鎮一直被稱作風水寶地,有不同凡想的地形地貌,環境清幽,其龍脈來自秦嶺大白山,自華麗陰入川,過萬源、通江南下,在巴山諸水匯合之處繞成御帶圍爐,四面環山。翠圍簇擁,中心形成沃野平川,氣候宜人,物產豐富。就是白衣鎮這個寶地,代代人文秀髮,科甲蓋世,讓國內仰慕,讓皇帝恩宏,金宮寶殿便是在那時建成。今天,江口醇集團在白衣新鎮的旁邊闢地修建了度假村,可以讓眾多的遊客體驗到白衣的清幽,去白衣古鎮一般就在這裡上般,破一行清波,穿過花香鳥語去到那曾經輝煌的寶地。

發展目標

平昌縣白衣古鎮始建於秦漢時期,距今已有兩千餘年歷史。古柳州城遺址,吳氏官邸,三宮六廟,孝節牌坊,魁星點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便利的交通,是白衣鎮發展旅遊業得天獨厚的優勢。

2012年5月,白衣鎮抓住渠江流域災後重建及巴山新居建設契機,正式啟動了白衣庵災後恢復重建工作。重振水鄉古鎮邁出的實質性一步,白衣為之賦予全新的城鎮功能定位:濱水養生、古街旅遊、山地休閒。

2012年11月16日,白衣鎮白衣庵居委會支部書記張永純正在白衣庵村民聚居點建設現場忙活。見有客人前來參觀,他連忙拍了拍一身的灰塵,笑著向我們走來。在他身後的10餘名當地村民,有的在拌水泥,有的在搬運磚塊,還有的在抹牆,眼前正在修建中的23棟仿古式新居已見雛形,另有17棟正在加緊土地平整。

和張永純一樣,參與新居“統規統建”的村民們,不僅每天可以領到100元工資。隨著新居落成與基礎設施的完善,意味著過不了幾月,他們都可住進新家,再也不用擔心來年的暴雨了。白衣鎮黨委書記張建軍更看重的是其中的經濟效益和產業效益:優美獨特的自然山水風光與上千年底蘊深厚的翰林文化渾然天成,如果加以包裝升級,能更好地融入到市域旅遊發展中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