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蜆子

白蜆子

白蜆子學名為四角蛤蜊(Mactra veneriformis,Reeue),是我國沿海常見的底棲經濟貝類,肉細味美、營養豐富。 貝殼堅厚,略四角形。兩殼極膨脹。殼頂突出,位於背緣中央略靠前方,尖端向前彎。貝殼具外皮,頂部白色,幼小個體呈淡紫色,近腹緣為黃褐色,腹面邊緣常有1條很窄的邊緣。生長線明顯粗大,形成凹凸不平的同心環紋,貝殼內面白色,鉸合部寬大,左殼具一個分叉的主齒,右殼具有2個排列成“八”字形的主齒;兩殼前、後側齒髮達均成片狀,左殼單片,一有亮雙片。外韌帶小,淡黃色;內韌帶大,黃褐色。閉殼肌痕明顯,前閉殼肌痕稍小,呈卵圓形,後閉殼肌痕稍大,近圓形,外套痕清楚,接近腹緣。

簡介

白蜆子 白蜆子

殼高3.4~4.6厘米,殼長3.6~3.9厘米,殼寬2.6~3.7厘米。貝殼 堅厚,略呈四角形。兩殼極膨脹。殼頂突出,位於背緣中央略靠前方,尖端向前 彎。貝殼具外皮,頂部白色,幼小個體呈淡紫色,近腹緣為黃褐色,腹面邊緣常有 一條很窄的邊緣。生長線明顯粗大,形成凹凸不平的同心環紋,貝殼內面白色,鉸 合部寬大,左殼具一個分叉的主齒,右殼具有2個排列成“八”字形的主齒;兩殼 前、後側齒髮達均成片狀,左殼單片,右殼雙片。外韌帶小,淡黃色; 內韌帶大, 黃褐色。閉殼肌痕明顯,前閉殼肌痕稍小,呈卵圓形,後閉殼肌痕稍大,近圓形, 外套痕清楚,接近腹緣。

形態特徵

白蜆子 白蜆子
白蜆子 白蜆子

貝殼堅厚,略呈四角形。兩殼極膨脹。殼頂突出,位於背緣中央略靠前方,尖端向前彎。貝殼具外皮,頂部白色,幼小個體呈淡紫色,近腹緣為黃褐色,腹面邊緣常有1條很窄的邊緣。生長線明顯粗大,形成凹凸不平的同心環紋,貝殼內面白色,鉸合部寬大,左殼具一個分叉的主齒,右殼具有2個排列成“八”字形的主齒;兩殼前、後側齒髮達均成片狀,左殼單片,一有亮雙片。外韌帶小,淡黃色;內韌帶大,黃褐色。閉殼肌痕明顯,前閉殼肌痕稍小,呈卵圓形,後閉殼肌痕稍大,近圓形,外套痕清楚,接近腹緣。產地產季 我國沿海分布極廣,產量大,以遼寧、山東為最多。台北,彰化縣鹿港,台南市安平,金門後湖,金寧,金城,金沙,金湖,烈嶼,台中縣至雲林縣沿海。屬廣溫廣鹽性貝類,生存適溫為0-30℃,適鹽範圍為1.4%-3.7%。在春、秋兩季采捕一為宜,但繁殖期要禁捕。營養成分每百克鮮肉中含蛋白質10.8克、脂肪1.16克、碳水化合物4.6克、鈣37毫克、磷82毫克、鐵14.2毫克、維生素A400國際單位、硫胺素0.03毫克、核黃素0.15毫克、煙酸1.7毫克。100克乾品中含碘240微克。蛋白質中含9種人體必需胺基酸且比例適中,屬完全蛋白質。脂肪中含腦黃金主要成份DHA(二十二碳烯酸)3.3%,EPA(二十碳五烯酸)5.5%。白蜆子是東港地區黃海灘涂上盛產的貝類,主要分布在遼寧省營口渤海海域,和丹東東海海域,蜆子肉中含有蛋白質、多種維生素和鈣、磷、鐵、硒等人體所需的營養物質;還含有微量的鈷,對維持人體造血功能和恢復肝功能有較好效果,營養價值頗高,因殼較其它蜆子相比都白而得名,個頭和板栗的大小不相上下,品質和聲譽完全可以和黃蜆子、沙蜆子並駕齊驅,其味道又有特別,它與黃蜆子鮮得濃艷和沙蜆子鮮得強烈相比,以其溫和委婉,溫柔適中的海鮮味更能適合大眾的口味,它的另一個特點就是湯汁豐富,味鮮肉嫩。養殖白蜆子苗種是指1歲以內和殼長2厘米左右的貝苗。采捕季節應在春冬、初夏或秋季。采捕方法可用腳踩或耙子耙,貝苗受踩受耙露出灘面而拾之。運輸日期應根據當時氣溫高低,在耐乾範圍內運到,運輸中最理想的是用筐或草包裝運,切忌連蛤帶水堆積在船倉內,以免造成大量死亡。養殖場地應選擇底質以細砂或泥砂為主(含砂量在60~80%)、風浪較小,平坦、穩定的中低潮區海灘。場地選好後應進行平整除害,用高0.5米左右的化學纖維網片把整個養殖地圍起來,較大的養殖場地還應再用網片隔開,分為若干小區,以免四角蛤蜊移動時堆積在場地一端。幼貝放養密度應視養殖目的和海區狀況而定,屬於暫養的,密度可大一些。一般養成中投放殼長2厘米的幼貝(每千克500個左右)時,每畝可控制在500~700千克。 播苗可在潮水退出灘面時進行,將幼貝均勻地撒在灘上。亦可在漲潮時用船裝運幼貝至預先插好標記的灘涂上均勻撒播。養成期要防災、防害、防逃。大風暴雨之後要檢查攔網情況,若四角蛤蜊因風浪翻滾成堆應及時疏散。對養殖區內的敵害性螺類、魚類、蟹類和鳥類要經常采捕或驅趕。一般春天播放體長2厘米的幼貝,秋後體長可長至3厘米。四角蛤蜊長到3厘米左右便可收穫。除繁殖期外,其他時間均可采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