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虎村
白虎村位於湖北省荊門市沙洋縣西部五里鎮的一個農業大村,以丘陵、坡耕地為主。自2006年起,該村在林業部門的指導下,開始進行大規模高質量的造林,對原有的低產丘陵地帶進行改造。今年立冬以來,白虎村動員4個小組80餘戶村民,實施了坡耕地造林工程,進行高標準整地2000畝,高質量造林800畝,栽植兩年生濕地松15萬株,樟樹1萬株,廣玉蘭1萬株,桂花1萬株,紅葉石楠2萬株,白玉蘭1萬株。目前,該村共營造林地面積6000畝,湧現了王桂蘭、鄭耀雲、裴民權等30餘戶造林面積百畝以上的造林大戶,成為五里鎮造林規模最大的村莊。
“濕地松原產於美國南部溫暖潮濕的600米低海拔地區,適合生長在低山、丘陵、崗地、坡度25度以下、背風向陽、土層較深厚肥沃的地塊。以白虎村的地理條件來看,種植這種樹再合適不過了。”沙洋縣五里鎮林業站站長張興指著一旁前兩年栽下、已長至兩三米高的松樹林告訴記者,濕地松用於造林一般8—12年成材,可帶來木材和松脂的雙重效益,其中松脂這項額外收入,是其他樹種所無法比擬的。他預測5年後,白虎村的速生豐產林及高效經濟林的產值可達2000萬元。
白虎村1組村民李世新說起植樹,臉上樂開了花。他介紹,現在村里幾乎家家戶戶都種樹。拿他家來說,以前守著一二十畝耕地過日子,每年收入也就幾萬元。今年,林業部門組織了包括他在內的近二十名村民去彭場林場參觀,回來後大家都深受啟發:地理條件如此相似,人家年收入最多的可達50萬元,憑啥咱就白白放棄了這機會呢?村民們的種樹熱情因此被推上新高潮。9月,李世新在村裡的120畝坡耕地上,撒下了一片綠色的希望。“雖然前期整地、購苗、人工等已耗去了一二十萬元成本,但五年到十年後,我這片林地的收益可達100萬元。”李世新信心滿滿地說。
“林改政策的不斷深化給老百姓吃了一顆“定心丸”,大家就敢拿出資金來乾!”走訪中,當地老百姓爭先恐後地向記者介紹,在林業部門的帶動下,大家逐漸走出小農經濟的意識,經濟成長方式得到轉變,產業結構也得到了調整。在土地流轉上,林業部門採取民眾自願協商流轉與拍賣租賃流轉相結合,通過送知識、送技術、送服務等方式,吸引老百姓主動投資造林,並且採用大型機械深挖鏇耕整地,保證了造林質量。
“發展造林基地時,林業站的專家們天天守在這裡,有的一紮就是40多天,樹苗栽好後每過幾天來一次,針對樹木生長情況進行實地指導。”李世新感激地說,林業部門成立了專班,為老百姓造林提供規劃、整地、種苗調運、栽植技術指導、管護技術等多項服務,事無巨細均有專人督辦。如今,村民們紛紛主動聯繫林業站,要求掌握更多的林業知識技術,大家堅信,披在村上的這件綠色紗衣將越織越美,老百姓的生活會越過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