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以山東省鄒城市田黃鄉白龍池(亦稱白蓮池)村為中心,周圍有朝陽寺、辛莊等村。清鹹豐十年(1860年),白龍池村宋繼朋和濟寧郭鳳崗、鄆城李八、李九等一起發動魯南農民起義。起義軍以“天縱”紀年,以白龍池一帶為根據地,活動於鄒縣、滕縣、泗水3縣之間,殺富濟貧,攻占縣城,給清王朝以沉重打擊。
歷史
鹹豐十一年,清廷命親王僧格林沁、都統西凌阿、游擊國瑞率軍攻打義軍。秋末,義軍配合捻軍攻占曲阜、泗水、滕縣一帶村莊。同治元年(1862年)10月,擊敗山東巡撫譚廷襄所率清兵。二年,攻占嶧山、紅山、唐口山、樓與山、趙與山、趙村等村寨,並包圍鄒縣縣城。三年,隨著魯西南各地農民義軍的相繼失敗,白蓮教
義軍成為孤軍之勢。同年九月,白龍池被清軍攻破,宋繼朋戰死,郭鳳崗、李八等被俘遭害,清軍屠殺起義軍民3萬餘人。
遺址
起義軍遺址現保留有寨牆、石臼窩和義軍墓冢。在鳳凰山、點燈山、雨山、大山、雲?氵蒙?寺山,依山勢建有巨石砌壘的寨牆,底寬上窄,一般寬2~3米,高3米左右。《山東軍興記略》載:“凡西至點燈山,東迄雨山,諸峰缺處,輒築長牆,穴門設樓櫓防守。”現存石寨牆分布、走向,與上述記載基本相符。在鳳凰山頂上建有十幾個搗糧食用的臼窩,系當年義軍加工糧食所用。
在棗園村東山向陽高坡上,有義軍的大墓冢,墓前立有清廷《平定白蓮教池匪掩埋枯骨碑》和《掩埋白蓮池屍骨記碑》碑兩通,記述了當年清兵屠殺義軍及民眾“三萬有奇,屍橫遍野,血流成河”,“白骨成堆,慘狀殆不忍視”的實況。當地民眾先後於荒野搜尋農民起義軍遺骨,掩埋成14個大墓冢,建立孤魂壇兩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