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白紙坊挎鼓在走會時一般都作為殿後,分為文武兩類,文會一般有8至10面大鼓,8個沉子,4對花鈸,武會則有24隊花鈸。挎鼓所用的鼓比一般的鼓要大,鼓徑在二尺八左右,一尺多厚,一般由年輕壯漢擊打,表演時用一條寬布帶挎在脖子上,左手扶鼓,右手用鼓槌擊鼓。鼓點以快慢、輕重和變化敲擊部位來表現技巧,鼓點豐富。武會的表演由於加入了花鈸佇列變化,翻跟頭、打把勢等套路變化,更具觀賞性,花鈸的表演者以十二、三歲的兒童為主。
特點
白紙坊挎鼓表演的音韻特點是:聲勢浩大,氣勢磅礴,渾厚洪亮,不躁不亂,響聲震天。白紙坊挎鼓在走會表演時,除神膽挎鼓與眾不同外,另有4架龍頭沉子也是其它大鼓會所沒有的,此外,還有一副白紗燈也是白紙坊挎鼓在表演時獨有的。白紙坊挎鼓原有鼓點64套,解放後就只能打出十幾套了,包括,“掃北戰鼓”、“彩雲追月”、“得勝令”、“磕乍子”、“大得勝”、“二得勝”、“祈世平安”、“皮”、“餡”和“三鍋子”等。白紙坊挎鼓作為北京地區最老的香會之一,且為井字里唯一的一檔挎鼓,又屬於香會會規里“幡鼓齊動十三檔”里的一檔民間花會,文化價值和歷史價值頗豐。
經過幾百年歷史變革與滄桑的白紙坊挎鼓老會,是京城歷史文化遺產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面對今天北京城市發展節奏加快和白紙坊地區發生的巨大變化,白紙坊挎鼓藝術的傳承遇到嚴峻的挑戰,需要政府和社會各界的幫助,給予有效的扶持和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