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白米社區座落於蘇澳的一個小山谷中,社區中住著幾十戶人家,四周環繞的卻是水泥廠,“白米社區”因為出產以製造水泥原料為主的白色礦石而得名,所生產的白米仔,像白米,產量高居台灣第一,也因而俗稱為“白米社區”。另外還有一頗富傳奇色彩的由來,相傳白米鎮(永春里俗稱白米瓮)有位仙人為了救避入此逃難的百姓,於是在永春一處的石岩下,擺了個大瓮,瓮中無窮盡地生出白米,都剛好夠每個家庭食用
。有一天一位貪心的里民忽起貪念,將同口挖大,奇怪的是一粒白都沒有了。從此之後,再也沒有白米流出來,只剩下了地名。這個有趣的傳說,就在白米瓮每個人的口中流傳著,不但勉勵的白米人要知足常樂外,也道出白米族群遷徙艱辛的歷史,和互助合作共存共榮的精神。
歷史
白米社區,地處蘇澳鎮西南、白米橋南側、炮台出西麓,三面環山並有白米溪貫穿小區於蘇澳港入海,橫臥小區眾聚落旁山腰的北迴線偶爾傳來隆隆的聲響。小區開發的年代相當早,關於舊地名「白米瓮」由來的傳說之一是,光緒年間清朝登全太郎王家驥奉命派駐蘇澳今金字山一帶(圖片),初到此地的王家驥登高遠晁眺時,發氣山谷有一溪流蜿蜓而過,而乾涸溪谷所露出的白石磊磊好似白米粒,又因這一帶三面環,座落其間的白米勢如瓮狀,故有「白米瓮」之名。
此外,區域內尚有清兵古墓、蘇花古道等歷史遺蹟。很多來到白米的人,對於小區的第一印象許是礦石工業區而不是木屐村,如此的巨變是蘊藏在小區產業變遷的脈絡里。日據時期,白米地區因有豐富礦藏,日本人便極力推動石粉、石灰石等加工業,並設定了今加台灣水泥廠前身的「士敏土」水泥工廠,礦石工業興盛吸引來的人力,奠定聚落的形成。
白米曾因礦石業興盛而繁榮,後來也因此項產業帶來的環境破壞而沒落。為了尋回小區的生機,居民透過耆老訪談重新認識地方,從「木屐巢」之名和「白米瓮,做柴屐;偷銼材,山林捉」俚語,大家找到往昔記憶中的小區之寶「木屐」找到寶貝、認識了寶貝,在文建會推動」小區總體營造」的政策下,白米也啟動小區營造列車,也以建構一座開放式學校—社(圖片)區生態博物館,作為小區永續經營的願景。
特色產業
白米社區由於位於山谷之中、林相豐富,在日據時代開始發展了木屐產業,『白米瓮,砍木屐,偷銼材,山林捉』這句話正是形容當時日本人管制台灣林木甚嚴,木屐師傅無法取得製造木屐足量的木材,但為了生活卻冒著被林木管理稽查員查獲的風險上山去砍材的艱辛;之後,白米社區漸漸地發展出在地的木屐工藝,在台灣打響名號,更成為民眾假日旅遊休閒的好去處,不僅放鬆心情,更能了解在地的木屐文化。舊地名白米瓮,清同治13年由提督羅大春率人開鑿蘇花古道,以白米為起點,辟通奇萊之路。日治時期,日本規劃利用白米地區自然的條件,發展了礦石工業推動石灰石、石粉等加工,並設定水泥廠。
此外,在白米饔的森林盛產製作木屐的樹材-江某樹,因而發展出木屐產業,成為本省本屐重要供應地,這也是木屐村的由來。光復後60至70年代,是白米小區在石化業及建築業的興盛時期。
至今木屐業雖已沒落二、三十年 ,白米地區為振興木屐產業,發揮創意及想像力,賦予木屐新生命,將生活用品轉換成手工藝品,使木屐不僅能穿在腳上,還能拿來彩繪、裝飾、欣賞等,並在白米小區發展協會的推動下營造出代表著「白米心、木屐情」的白米木屐村。
在白米小區發展協會的推動下,白米木屐村逐漸成為家喻戶曉的觀光景點,為小區注入新的生命力。小區設有木屐展館、簡報中心、餐飲區、體驗場地等硬體設施。
交通資訊
自行開車:
1. “國道” 五號:由 “國道” 一號(中山高)至汐止系統交流道轉走 “國道” 五號(北宜高速公路),過雪山隧道由蘇澳交流道下往台9號方向行駛,到達蘇澳後往永春里木屐村,即可到達白米社區。
2. “國道” 五號:由國道三號(二高)至南港系統交流道轉走 “國道” 五號(北宜高速公路),過雪山隧道由蘇澳交流道下往台9號方向行駛,到達蘇澳後往永春里木屐村,即可到達白米社區。
搭乘大眾運輸:
1.火車:搭乘北迴線火車至蘇澳車站,往永春里木屐村步行即可到達白米社區。
2.客運:由宜蘭搭乘往蘇澳的台汽客運班車,於蘇澳站下車往永春里木屐村步行即可到達白米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