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竹山茶

白竹山茶

白竹山茶,雲南省楚雄自治州雙柏縣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

白竹山茶產地為低緯度、高海拔山區,氣候屬典型的北亞熱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具有明顯的立體氣候特點,年最低降雨量900毫米,最高降雨量1100毫米,年均降雨量1000毫米,適宜茶樹生長。白竹山茶,茶蓬平均高0.8-1米,樹冠1.5-2米,呈水平狀或弧型;茶葉成品條索緊實、勻整、有嫩莖、色澤微灰綠潤;開湯香氣清高、滋味濃醇、湯色黃綠明亮、葉底黃綠嫩勻。

2013年4月15日,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正式批准對“白竹山茶”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產品特點

品質特性

白竹山茶 白竹山茶

白竹山茶,茶蓬平均高0.8-1米,樹冠1.5-2米,呈水平狀或弧型;茶葉成品條索緊實、勻整、有嫩莖、色澤微灰綠潤;開湯香氣清高、滋味濃醇、湯色黃綠明亮、葉底黃綠嫩勻。

營養價值

白竹山茶內含茶多酚≥20.0%,咖啡鹼≥2.5%,游離胺基酸≥3.1%,茶氨酸≥1.5%。

產地環境

地質地貌

白竹山茶 白竹山茶

白竹山茶產地主要以白竹山為中心,區域內山高谷深,地勢東北低、西南高,最低海拔1800米,最高2350米,茶葉種植的海拔≥2000米,坡度≥25°的緩坡地;土壤類型為腐殖土、紫色土、黃壤土,pH值4.5-6.0之間,呈偏酸性;種植區屬於山區,周邊森林覆蓋率達88%以上。

水文情況

白竹山茶種植區域主要河流有紅栗河、九乾箐河、古木河,均向南匯集於綠汁江,屬紅河水系;產地周邊常年青山綠水,叢林中有多處泉水從山間噴流而出,灌溉水資源十分豐富。

氣候情況

白竹山茶 白竹山茶

白竹山茶產地為低緯度、高海拔山區,氣候屬典型的北亞熱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具有明顯的立體氣候特點,年最低降雨量900毫米,最高降雨量1100毫米,年均降雨量1000毫米;年最低氣溫3.5℃,最高氣溫26.7℃,年均氣溫15.2℃,晝夜溫差明顯;年平均濕度65%,空氣濕度大,年均霧天≥120天;年平均日照時數3255小時,全年無霜期270天左右。

歷史淵源

白竹山茶 白竹山茶

雙柏縣茶葉生產歷史悠久,據《民國摩芻縣地誌》記載:“摩邑宜茶之地甚多,如城外之蒼山,妥甸之老黑山,雨竜之土封山麓、白朮山麓,烏上法脿街附近各處,極適種茶”。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法脿人從景東縣引進雲南大葉種茶,在法脿鎮白竹山進行種植取得成功;《雙柏縣誌》記載:“明清時期,鄂嘉有零星種植茶樹,建國初期,各級人民政府積極倡導扶持發展茶葉生產。

1958年,法脿公社抽調一批青年開發白竹山種植茶葉,帶動了白竹山茶的生產發展”。

1999年3月,白竹山茶“碧螺春”、“白竹銀毫”被《中國雲南名茶大觀》收錄。

2000年4月,白竹山茶產地法脿鎮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實現了地方特色產品和特色文化開發的有機結合。

生產情況

白竹山茶 白竹山茶

2013年,白竹山茶種植總面積667公頃,年產量500噸。

產品榮譽

1995年11月,白竹山茶的“雲霧龍爪”參加了由國家科委、中國科學院和雲南省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中國昆明科技成果暨新技術新產品展覽交易會,榮獲銀獎。

2002年6月,雲南省第二屆茶葉交易會名茶評比中“碧螺春”榮獲金獎,“白竹銀毫、雲霧茶”獲得銀獎。

2000-2002年,連續三屆“雲茶杯”評比中“白竹銀毫、碧螺春”雙雙榮獲“雲茶杯”金獎,並認定為雲南名茶。

2005年,“白竹山”品牌被農業部、中國消費者協會評為優秀知名品牌。

2008年1月,白竹山“雲霧茶”被中國名優名牌產品推廣中心認定為中國名優產品。

白竹山茶 白竹山茶

2013年4月15日,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正式批准對“白竹山茶”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白竹山茶的地理標誌保護的區域範圍為楚雄州雙柏縣法脿鎮境內,產地範圍涉及法脿、爛泥、石頭、鋪司、六街、雙壩、者科哨、麥地、雨龍、法甸、古木、紅栗、折苴13個行政村。地理坐標為東經101°44′00″-101°50′00″,北緯24°26′00″-24°40′00″。

質量技術要求

•特定生產方式

(1)產地選擇:茶葉種植選擇海拔≥2000米,坡度≥25°的緩坡地,土壤類型為腐殖土、紫色土、黃壤土,要求土壤疏鬆,排水良好,年均降雨量1000毫米左右,空氣濕度大,日照充足的半山區和山區。

(2)品種選擇:是以優質的雲南大葉種茶為母本,培育出適宜該地種植的地方群體種。品種繁育主要採用有性種子繁育和無性扦插繁育兩種方式。種苗必須按GB11767—1989《茶樹種子和苗木》標準要求,進行苗木質量檢驗和植物檢疫,合格苗方可定植。

(3)生產過程管理

①合理定植:於10月-次年6月採用有性繁殖或無性系繁殖培育茶苗;7月份適時進行移栽,畝定植茶苗3500-4000株,種植規格為雙行單株,株行距25厘米×30厘米。茶園行間畝植覆陰樹10株(如華山松、旱冬瓜、香樟樹等)左右。每年進行淺耕3次,分別於2月中旬、7月中旬、8月上旬各一次,深度8-10厘米,11月-12月中旬深耕一次,深度大於15厘米。

②科學施肥:採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淺耕施追肥,深耕施基肥,科學合理進行施肥;追肥以氮肥和複合肥為主,每次畝施15-20公斤;基肥施有機肥,畝施油枯或商品有機肥100-200公斤,或畝施腐熟農家肥1000-2000公斤,在幼齡茶園和改造後的茶園茶行間種植綠肥培肥地力。

③茶樹修剪:在茶樹休眠期間進行,修剪後加強培肥管理。幼齡茶園定型修剪三次以上;投產茶園根據茶樹的樹齡、生長勢等適時進行輕修剪、深修剪、重修剪或台刈等;茶蓬高保持在0.8-1米,樹冠1.5-2米左右,呈水平狀或弧型。

④病蟲害防治:遵循“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針,按照“安全、高效、低毒、低殘留、無污染”的要求,優先採用農業防治,大力推廣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等綠色防控技術,化學防治嚴格按照GB 4285、GB/T 8321的要求控制施藥量與安全間隔期。

(4)產品加工處理

①鮮葉質量

A、鮮葉標準:鮮葉應保持芽葉完整、鮮嫩、勻淨,沒有褐變,無污染和其它非茶類夾雜物。

B、鮮葉採摘:根據加工要求,合理採摘名優茶和大宗茶的鮮葉,年採收期為3季,即春茶(3月-5月)、夏茶(7月-8月)、秋茶(9月-10月);加工名優茶的鮮葉為單芽、一芽一葉初展,確保鮮葉質量。

C、鮮葉裝運:採用清潔、無污染、通透性好的盛具,裝葉量以不影響品質為宜,防止鮮葉質變,杜絕混入有異味、有毒、有害物質。

D、鮮葉攤涼:鮮葉運回後及時分級攤涼,將鮮葉均勻攤放在攤涼架上攤涼,攤涼厚度15-20厘米,攤涼時間3-4小時。

②加工工藝

白竹山茶為炒青綠茶,加工流程為:鮮葉採摘→攤涼→殺青→揉捻→解塊→烘乾→足火→提香→篩選→分選分級→檢測化驗→包裝→成品→出廠抽檢→出廠。鮮葉殺青溫度180℃-220℃,要求殺透、殺勻、微量焦邊,無紅梗紅葉出現,保持茶葉色澤、湯色、葉底三綠,產品符合GB/T 14456.2—2008《綠茶》標準。

③加工環境

茶葉加工廠房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生法》的要求,加工環境符合GB 14881的規定。

(5)生產紀錄要求

認真記錄茶樹栽培管理至產品出廠時投入品的使用情況及加工茶類的工藝、數量、等級、時間等情況,並建立檔案,妥善保存。

•產品質量安全規定

白竹山茶產地環境按照NY 5020-2001《無公害食品 茶葉產地環境條件》執行;產品質量達到NY/T 5017-2001《無公害食品 茶葉》產品質量標準;生產過程控制按照NY/T 5018 -2001《無公害食品 茶葉生產技術規程》和NY/T 5019-2001《無公

害食品 茶葉加工技術規程》進行。

•標誌使用規定

(1)分級:根據鮮葉、加工技術、感官指標,白竹山茶分為名

優茶和大宗茶,名優茶和大宗茶又分特級、一級、二級、三級等4個等級。

(2)包裝:有袋裝和盒裝;標籤符合GB 7718—2011的規定;包裝用紙符合GB 11680規定。包裝儲運圖示標誌應符合GB/T 191規定。包裝材料為瓦輪紙盒和錫箔紙,要求具有良好的防潮、阻氧、避光和無異味,並有一定抗拉強度,能保護茶葉品質,便於運輸。

(3)標誌:嚴格遵守《農產品地理標誌使用規範》,實行公共標識與地域產品名稱相結合的標註制度。

(4)貯藏:貯存應在清潔、通風、避光、乾燥、無異味的庫房內,周圍無異味氣體污染;原料、半成品、成品應分開放置;嚴禁與有毒、有害、有異味、易污染的物品混存、混放。

(5)運輸:運輸工具應清潔、無毒、無異味、無污染;嚴禁與任何有毒、有害、有異味、易污染的物品接觸或混裝、混運;運輸中應防雨、防潮和防暴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