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石鎮[湘潭市湘潭縣]

白石鎮[湘潭市湘潭縣]

白石鎮,自古出名人,如東漢名臣馬援。左圖為現今台灣當局領導人馬英九

基本信息

概況

白石鎮國土面積99.6平方公里,,轄26個行政村,331個村民小組,9329戶,農業人口37791人。有耕地面積35504.5畝,其中水田32522.5畝,旱地2982畝。全年實現工農業總產值34340萬元

歷史沿革

白石鋪馬家堰始名於清代,在光緒十二年被劃歸為九都。
民國初年白石鋪、馬家堰被劃歸東鄉東三區,區機關駐茶園鋪。
民國30年白石鋪、馬家堰並稱為花萼鄉,鄉公所駐花門樓,隸屬中路鋪區,區公所駐中路鋪。
解放後1953年白石鋪設立為區級鎮,轄18個鄉並設立馬家堰為鄉級鎮,隸屬白石鋪區。
1956年撤區並鄉時馬家堰鎮改為馬家堰鄉。
1968年湘潭縣恢復區的建制白石鋪、馬家堰劃歸中路鋪區。
1984年政社分開以後,在1985年,白石鋪、馬家堰正式定製為鄉,隸屬中路鋪區。
1995年撤區並鄉後,白石鋪鄉與馬家堰鄉和並為白石鄉,轄26個行政村,至此白石鄉正式形成。
2007年5月白石鄉撤鄉設鎮的請示得到湖南省政府的正式批准,由此白石鄉正式更名為白石鎮。

行政區劃

轄26個行政村,即:昭公、永安、金虎、湘河、龍鳳、紅石、潭口、堰湖、深溪、團山、黃毛、友愛、煙墩、湖田、白石、田橋、新河、新橋、水口、譚家壠、杏花、尹家沖、廣橋、蓮花、天平、象形。

風土人情

湘潭縣白石鎮位於湘潭縣東南部,東臨株洲、衡東兩縣,湘江蜿蜒流經這片孕育了世界文化名人齊白石大師的土地,這裡還是馬鶴凌先生的祖籍地,可謂人傑地靈。
白石鎮幅員面積99平方公里,總人口3.78萬,其中少數民放人口90人。全鎮轄26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331個村民小組,耕地面積35552畝,其中水田32522畝,旱地3030畝。素有“中國湘蓮之鄉”、“民眾文化藝術之鄉”、“保溫防腐之鄉”的美譽。
白石鎮人文薈萃,旅遊資源豐富,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齊白石故居,跟107國道僅500米,齊白石於1864年1月1日出生於此,並在此生活了38年;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尹氏宗祠,處於群山環繞之中,占地4000餘平米,四合院落,飛檐畫棟,雕木圖壁,是齊白石早年的掛斧之作;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還有寺門前碼頭,在白石鎮潭口村,距離107國道7.2公里,江邊立有石碑,上撰文記載:清鹹豐年間,馬朝彩等鄉賢在此設義渡,修建寺門前碼頭,這個碼頭至少有150年以上的歷史;南嶽七十二峰之一的蓮花寨,雖海撥不高,低成本山勢陡峭,且山上常年樹木蔥鬱,吸引不少遊人前來登高望遠。
白石鎮是湘蓮的發源地和主產區,這裡的蓮子恰好三顆一寸,故稱“寸三蓮”,舊時是皇宮的貢品,如今每到種植季節,田間呈現一片“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美景。
白石鎮的經濟主業還有西瓜種植,家禽、牲豬飼養,竹木加工,保溫防腐勞務輸出等等。

名人齊白石

我國傑出的藝術大師,世界文化名人齊白石,取名純芝,字渭清,後改名璜,字瀕生,號白石,另號借山吟館主者、寄萍老人等.系湖南省湘潭縣白石鄉人。
齊白石於1864年1月1日出生於湘潭農村一貧苦農民家。8歲時,跟其外祖父入私塾,讀書僅半年,爾後在家砍柴、看牛、自學繪畫。15歲開始學木工雕刻和繪畫。27歲後成為當地著名木匠和畫家。27歲開始,他正式棄斧學畫、習文,參加詩社雅集活動。37歲時,他的詩、詞、書畫、篆刻齊頭並進,成為一代畫家和詩人。
齊白石一生中創作書畫3萬多幅,詩、詞3千多首,金石雕刻數千顆之多。1956年9月1日,齊白石獲得世界和平理事會授予國際和平獎,為近代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
齊白石的一生,跨清代、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三個歷史時期。57歲之前,基本在湘潭農村度過。1919年春,齊白石正式定居北京。1957年9月,因病辭世,享年94歲(自述97歲)。
齊白石一生經歷數十載艱苦奮鬥,以其天賦才情、頑強不懈的進取精神,熔詩、書、畫、印為一爐,集花鳥、山水、人物為一家,匯文人藝術和民間藝術為一體,步入文人畫的奧堂,屹立於近代國畫藝術之顛。他是20世紀最富有創造性和影響力的唯一被選為世界文化名人的近代中國藝術家,是我國人民寶貴的精神財富,也是全人類璀璨的藝術寶藏。

名人馬英九

馬英九1950年7月13日出生於舊英殖民時期香港九龍的廣華醫院,祖籍湖南省衡山縣,1952年隨家人移居台灣。1967年加入中國國民黨。1972年台灣大學法律系畢業。後赴美留學,獲美國紐約大學法學碩士、哈佛大學法學博士學位。他是中國國民黨黨內戰後世代的代表人物。他自美國哈佛大學畢業後,即返回台灣並逐漸於台灣政壇嶄露頭角,擔任過的主要職務計有台灣地區法務部門負責人、台灣地區大陸事務主管理部門副負責人、台北市市長及中國國民黨主席等。馬英九於2008年台灣地區領導人大選中,以中國國民黨籍候選人身分參選選舉並當選,於2008年5月20日正式就任。

名人馬鶴凌

馬鶴凌(1919~2005),東漢開國功臣、新息侯、著名軍事家馬援之後。祖籍湖南省衡東縣(原衡山縣)德圳鄉馬家壠村,七歲喪父(其祖輩17代從衡東縣德圳鄉遷往衡東三樟鄉的寺門前馬家堰<1971年劃歸湘潭,至今的馬家堰馬氏族譜沒有馬鶴凌一家的記錄>,其父馬立安後來在寺門前開有鑄鐵鍋廠,1926年去逝,英年早逝。)1926年,其父馬立安逝世後,得劉岳峙資助,舉家遷往衡山縣(現在的衡東縣三樟鄉新湖村),馬鶴凌就讀三樟鄉油麻完小。

孤寡母親帶領子女們相依為命,度日維艱,後來在國民黨政府湖南省軍法處長馬敬先生(馬立安老先生的堂弟,同為衡東縣德圳鄉馬家壠族人)的大力資助下,一切費用均由馬敬先生負擔,舉家遷往衡山縣城白石巷2號居住(此事一直銘心刻骨在馬鶴凌先生的心中),才渡過艱難。

1935年2月至1940年12月,在岳雲中學初45班、高23班就讀,成績優異,酷愛體育,曾任校籃球隊、排球隊、田徑隊隊長,初二時奪得省運會萬米長跑冠軍,後在省、市運動會上多次獲400米、800米、1000米、1500米、10000米長短跑冠軍。

1941年考入重慶南溫泉中央政治大學第11期,1944年從軍,曾任蔣介石侍衛官,後在蔣經國的“救國團”任中校。

1949年去香港,1951年秋去台灣,歷任國民黨陽明山黨部書記、台北市黨部第二組和第三組組長、公路黨部設計委員、中央委員會秘書處秘書、知識青年黨部書記長、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第四組主任、台北市黨部副主任委員、中央考核風紀股長會副主任等職。

1992年退休,籌組“世界華人和平建設協會”及全球12個重要地區總會,期盼兩岸團結合作,以高度的同胞愛化解兩岸敵意。

1995年5月,偕夫人秦厚修、女兒、女婿一行回大陸走訪省親。

2005年4月,組團到馬氏祖源地河北省邯鄲尋根祭祖。

為紀念岳雲中學原體育主任楊一南先生,捐贈1萬美元設立“一南體育獎學基金”。並設立何炳麟獎學基金,聯絡部分旅台校友,寄來數百萬台幣,以振興校譽、嘉惠青年學子。

精勤奮進,剛直不阿,善於演講,口若懸河。

熱愛中國傳統文化,詩詞、書法造詣頗深,創作詩詞1000多首,與海內外詩友瑤草惠賜,交往甚密,享譽台、港、澳及泰國、新加坡等地。

2005年11月1日晚7時15分病逝台北國泰醫院,享年86歲。

育有四女一子,子馬英九,台灣地區領導人。

馬鶴凌遺囑

餘生逢亂世,七歲失怙,在家憂國難中成長,幸有我父遺澤、我母德教與師友恩義之引導匡持,七十餘年來,尚知自勉,仰事俯畜無虧。

大局丕變,率家來台,歷盡艱險,得以目睹我母晚年安樂,以八三高齡在兒孫孝敬中壽終內寢;四女旅美、孝友賢良,婚姻美滿,子女上進,並義務教授中文多年,為親友所稱道;我兒英九潛心學養,有九思之德,九如之身,九經之志,立身行道,國人期許方殷,此乃余此生最大安慰。

惟為興革治平,夢想風馳五十年,冒險犯難,奮不顧身,徒勞無功;叩闕陳辭,不斷建言中樞,力行中山遺訓、遺囑,策動黨人,「為民前鋒」,「喚起民眾,共同奮鬥」,「迎頭趕上民主先進國家」,「以建民國,以進大同」如此要務,乃竟不為主其事者重視,以致國人至今不知自主,而為謊言欺騙,暴力威脅,利益收買,終為奸宄所乘,陷入當前政治混亂、經濟崩潰、社會沉淪、民不聊生之悲慘局面,此乃余此生最大遺憾!

幸退休後,有自由之身,奔號海內外,結志同道合之士,籌開世界華人和平建設大會八屆;籌組世界華人和平建設協會及全球十二重要地區總會,推廣開創華人和平建設世紀之理念與構想。主張我兩岸政要正視漢滿融合、中蒙並存史實,在國內化獨漸統,團結合作,全面振興;在國際化敵為友,協和歐美,共進大同。十二年來,鍥而不捨,反覆論證弘揚,已見成效。此乃天下國家必由是而治之大道,繼續努力,必能救國救世。

惟余今年已年逾八旬,且有痼疾在身,自知朝不保夕,特立遺囑,寄望我兒英九繼志述事,適時全力以赴。會內同仁隨余義務工作十二年,各總會發起人皆熱愛國家民族與世界人類之志士仁人,均應爭取合作,以收眾志成城之效。

至余之後事,務必從簡,不發訃文、開弔、勞動親友,登報周知、火葬我母墓旁即可。遺著夢想風馳文選及吟草,可供同道參考欣賞。世亂方殷,人生苦短,此願得酬,亦無憾矣!

馬鶴凌的骨灰罈題有“化獨漸統、全面振興中國”、“協強扶弱、一起邁向大同”兩句話。馬鶴凌教誨後人留言“惟天下之至誠能勝天下之至偽惟天下之至拙能勝天下之至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