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漿化黃褐土
白漿化黃褐土又稱白散土、白黃土、崗白土等。它區別於黃褐土和粘盤黃褐土的重要標誌在於具有灰白色或灰色壤質表土和亞表土層(白土層)。主要分布在安徽、河南省,江蘇省也有分布。白漿化黃褐土耕作層質地輕,耕作性能良好,適耕期較長,也易納墒保墒,宜種性廣,只要水肥調節得當,重視適時中耕追肥,可以較快的培育成高產土壤。
土壤類型: 白漿化黃褐土
PH值 :6.5-7.5
有機質含量 :10左右
全N含量: 0.5-0.7
全P含量: 0.3-0.5
白漿化黃褐土又稱白散土、白黃土、崗白土等。它區別於黃褐土和粘盤黃褐土的重要標誌在於具有灰白色或灰色壤質表土和亞表土層(白土層)。表土層一般15-20厘米,濕時灰黃色,乾時灰白色,多為壤質土,土粒易分散沉結呈層片狀,往往夾雜銹色斑紋和較多鐵錳結核。心土層暗棕色或灰棕色,壤粘土至粘土,緊實,棱塊狀至稜柱狀結構,有大量暗色粘粒膠膜與鐵錳膠膜,偶見鐵錳結核。底土層為黃棕色或暗灰棕色,有大量褐色銹斑和鐵錳結核,有時裂隙中尚見白色矽粉。剖面為Ae-AB-B-Bt-C構型。全削麵無石灰反應,土壤呈中性,pH7.0-7.5。
成土環境
白漿化黃褐土面積約195.2萬畝,占黃褐土土類面積的3.42%。安徽、河南省所占面積最大,江蘇省也有分布。在安徽和江蘇主要分布在江淮丘崗地頂部或緩坡地段,其上多與黃褐土或粘盤黃褐土相接,其下與河谷水稻土互動共存。在河南白漿化黃褐土分布在信陽和駐馬店兩個地區部分縣、市下蜀黃土丘崗地頂部,其上高部位與黃棕壤相接,下與寬谷水稻土和砂姜黑土相連。白漿化黃褐土由於表土層質地較輕(粘壤土或壤土),耕性良好,絕大部分已墾為農地,墾殖利用係數0.9以上。
理化性質
白漿化黃褐土可發育於黃褐土和粘盤黃褐土,除上部土層的性態特徵有別外,其餘特性均近似。白漿化黃褐土的表土層細粉砂含量較高(>35%),粘粒含量低(<20%),質地較輕,粉/粘比1.2-1.5,而下部土層粘粒量多大於25%,質地粘重,Bt/A為1.2-1.5。土壤孔隙常因分散土粒堵塞,通氣透水性差。據江蘇資料,白崗土的透水性耕層為0.99毫米/分鐘左右,心土層增至3.74毫米/分鐘,而底土層只有0.16毫米/分鐘,因此,此類土壤遭水性極差。
利用與改良
白漿化黃褐土由於表(耕)層受到漂洗,粘粒和養分不斷移失,土壤粉砂化作用明顯增強,陽離子交換量降低(<15me/100g),結構變差,保肥性能減弱,土壤潛在肥力不高,地力後勁不足。大量耕層養分分析結果表明,土壤缺磷少氮,有機質和鉀素偏低,作物後期常顯脫肥早衰症狀。統計結果顯示,白漿化黃褐土有機質含量僅10克每千克左右,全氮0.5-0.7克每千克,全磷0.3-0.5克每千克,速效磷-10毫克每千克(多數<5毫克每千克),速效鉀90-120毫克每千克。部分漂洗嚴重的土壤通透性更差,雨後易沉板悶苗,不利作物早期生長。但是白漿化黃褐土耕作層質地輕,耕作性能良好,適耕期較長,也易納墒保墒,宜種性廣,只要水肥調節得當,重視適時中耕追肥,可以較快的培育成高產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