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白沙鎮位於石阡縣西南部,距縣城38千米,總面積129.81平方公里,地處北緯27°28′,東經108°01′東與龍井鄉、國榮鄉相接,南與聚鳳鄉、甘溪鄉接壤,西與本庄鎮為鄰,北與思南縣瓮溪鎮相交,久銅公路穿鎮而過,是縣內經濟發展重鎮之一。
1993年1月,白沙鎮由撤區並鄉建鎮前的白沙區白沙鄉、均田鄉、琵琶鄉合併建制而成,除黨委、政府班子健全外,人大、政協、紀委、人民武裝部機構已建立,內設黨委辦公室、政府辦公室,工會、共青團、婦聯、社會事務辦、人口和計畫生育辦公室、經濟發展辦公室等民眾團組織,1994年黨委辦公室、政府辦公室合併為黨政辦公室,轄區內共有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35個。設三個管理區並建立了黨的工作委員會,白沙管理區轄8個村1個居委會,均田管理區轄6個村,琵琶管理區轄9個村。2003年,全鎮撤管理區並大村,將23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157個村民組合併為5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157個村民組。2005年全鎮6883戶,26288人,其中農業人口25600人,勞動力16811人,其中少數民族12679人,占48%。人口較多的少數民族有侗族、苗族、彝族、土家族和仡佬族,土地面積129.8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9110畝(田14115畝,土4995畝)。
鎮內糧食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馬鈴薯、紅薯、小麥,主要經濟作物有烤菸、油茶、辣椒,主要經濟林木有茶葉、水果、五倍子、山茶、漆等。主要礦藏資源有重金石、馬蹄花大理石、鐵、鈾、汞、銅等,尤以重金石品位較高,礦藏集中豐富已探明儲量500萬噸。儲量豐富的馬蹄花大理石,加工成各種藝術品和建材後,深受世人青睞。自然條件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平均氣溫15℃,年降雨量1100—1250毫米,無霜期286天,地形以丘陵及河谷地帶分布,海拔高度在600—1365米之間,森林覆蓋率為34%。
1986年—1992年先後由李子江、梁興貴、楊純、史勛良、候守堯任區委書記,唐德勝、楊純、謝常飛任區長,唐福州任人大聯絡員,周來勝任政協聯絡員。1993年—2005年先後由謝常飛、扶文元、廖益奎、陳長均、申尚文任鎮黨委書記,扶文元、趙江、魯朝明、申尚文、甘德清任鎮長。
主要產業
糧食:全鎮以農業為主,有耕地面積1274公頃(田941 公頃、土333公頃)。種植業以水稻、玉米為主,小麥、馬鈴薯、紅薯為輔,1980年以來,先後引進雜交水稻、雜交玉米和脫毒馬鈴薯等良種,推廣兩段育秧、旱育淺植和玉米肥球育苗等先進技術,耕地面積雖有減少,但糧食年產穩步增長,1986年全鎮糧食產量為10530噸,2002年,受氣候影響,水稻較大面積絕收,2005年全鎮糧食產量11228噸,人均糧食為425公斤。
烤菸:烤菸是鎮內主要經濟作物,全鎮85%的耕地適宜種煙,1985年前,烤菸由供銷社發展、收購,當時生產水平低下,品種雜劣,所占經濟比例地位不高。1986年以後,隨著產業結構調整,菸草行業成立專門的生產、收購機構,生產水平不斷提高,種植面積逐年增大,品種不斷最佳化。到1990年,烤菸已成為全鎮農民增收,財政收入的主要財源。1996年,全鎮種植面積達6600畝,在當年遭受特大洪災的情況下,仍然實現產量137萬斤,產值604.5 萬元,完成特產稅89.3萬元,有著與糧食生產等同地位。但由於收購政策不穩定,烤菸種植出現起伏現象;2005年,烤菸生產已從過去的零星種植向集中連片轉移,小戶種植向大戶、專業戶轉移,生產水平進一步提高,烤菸生產步入良性循環,烤菸已達到煙興財政興,煙衰財政衰的地位,烤菸成為鎮內不可取代的經濟支柱產業。
茶葉:1965年,為了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由當時的大隊分成小組開荒,建大岩、新山、岩上茶場,總面積500畝,當時用茶種直播,茶苗長出後管理技術跟不上,產量很低,1970年,大岩村120畝茶葉產量1000公斤,畝產只有8.3公斤。1980年土地承包到戶,其三個茶場基礎承包到私人,由於管理不善,岩上茶山逐年減少至今全無,大岩、新山茶場面積也逐年減少。2005年,縣大力發展茶葉產業,全鎮茶園面積1650畝。
林業:1997年10月,國家長江防護林工程在白沙全面實施,2000年8月,國家“天保”工程全面實施,實現專人管護,2002年1月,全面實施退耕還林工程,到2004年,全鎮面積達6541.5畝, 2004年8月,退耕還林林權證發到農戶手中。2005年,全鎮森林面積4315公頃。
畜牧業:80年代前,畜牧業發展相對落後,牛主要以勞役為主,由於缺乏養殖技術、飼料,豬的品種老化,生豬發展緩慢,居民吃肉靠食品站統一供應。1980年土地承包到戶,農戶開始大量養豬,但每年必須向國家交售“毛豬”任務。到1986年全區牛存欄11053頭,豬存欄23232頭。 1998年,畜禽商品市場流通,全鎮大規模發展養殖,引進優良種豬大約克豬,引進優良牧草紅三葉、黑麥草。2000年,引進優良種豬杜洛克豬和優良種羊波爾山羊1隻。2001年4月,實施訂單畜牧業,在琵琶溝村、小岩村大力發展瘦肉型商品豬,被貴州日報登載。2002年4月,實施牲畜掛免疫標識。2004年4月,牲畜防疫首次用“三聯苗”防治。2005年,全鎮大牲畜存欄6885頭,豬存欄19805頭,羊存欄11365頭,實現牲畜產值2497萬元。
基礎設施建設
集鎮建設:1985年前,集鎮內只有一條長600米,寬4.5-5.5 米的泥沙路面街,雨天稀泥淋漓,用電只能靠月亮岩小型發電站每天下午8點至晚上12點供電,煤油燈是家庭必備用品,少數富裕的家庭購有黑白電視機,通電時也只能看到貴州一台,鄰居好奇前來觀看,室內擁擠不堪。除久銅公路外,只有琵琶溝至三塘和白沙至均田兩條公路,雨天車輛無法通行,集鎮自來水經常中斷,遇到天干時,人畜飲水困難。1993年撤區並鄉建鎮後,白沙被列為全省“雙百”小城鎮建設之一,首屆黨委政府立即請專家及當地有識之才一起商討,共同規劃白沙發展。1996年動工雙橋街,長160米,寬14米,混泥土路面。到2001年建成,共投資16.5萬元,其中國家投入11.8元,鎮直機關單位籌助4.7萬元。2002年,國家投入40萬元,硬化文筆山—各林溝千米省道路面,11月鎮人民政府與勞少紅廣東品中元(集團)股分有限責任公司貴陽分公司邱澤寶簽約,引資開發文筆街,投資285.24萬元,開發區點地面積20000平方米,征地15407平方米,征地補償41.8萬元,拆遷民房8戶,拆遷補償32.5萬元。開發區2002年9月動工至2005年,完成投資185萬元,街道兩旁已建民房8幢,磚混結構,二至三層不等,建築面積2190平方米,投資86.4萬元。全鎮1995年至2005年間,建磚混結構公共建築房屋13幢,建築面積13223平方米,建磚混結構民房70幢,建築面積16800平方米。
農田改造:1986年至2005年,實施坡改梯面積1170畝,國家投入15.7 萬元,1993年,實施均田村均田壩冷爛銹排澇工程,國家投入18萬元,實施河堤改造600米,其中:集鎮河堤改造250米。
能源建設:1986年至2005年,全鎮共建沼氣池545口,國家投入87萬元。
交通:1986-2005年,通過國家投入30萬元,部門資助10萬元,民眾集資20萬元和投工投勞,共修建通村、通寨公路38條,152千米,基本結束民眾肩挑背駝的歷史。
水利:1980年12月,黑山溝水庫工程完工。1988年修建乾渠8千米,開始實施灌溉,灌溉面積1600畝。1992年修建左右支渠17千米並投入使用,灌溉面積5000畝。2003年12月,全縣水利體制改革現場會在白沙召開,對鎮內大堰塘、糠家溝塘等4口小山塘進行現場拍賣。2004年,國家投入360萬元對黑山溝水庫進行除險加固,附帶修建16萬元看管房1幢,並投入20萬元改造乾渠。
1999年建自來水廠,取犀牛洞水為水源,建高位水池1座,容積74立方米。2004年進行擴建,國家投入28萬元,引大岩響水洞水源,在糧管所後面改建儲水池,容積為114立方米,供集鎮機關單位、學校、居民4384人生產、生活用水。到2005年,全鎮農村民眾集資及國家補助45萬元建簡易自來水128處,可供16500人飲用。
電力:1994年12月崎峽岩和月亮岩兩個水站站併網,裝機容量300千瓦,基本解決集鎮照明用電,1997年10月,35KVA變電站建成,用上國家電網。2000年全鎮農村電網實施改造,由供電局實施,國家投入70萬元。2003年實現全鎮最後一個村寨筆架山與琵琶交界處的河底下通電。2005年,全鎮用電量達成195.6萬千瓦時。
通訊:1986年鎮內各公社有磁式電話(手搖電話)10部,1997年,國家投資200萬元開通程控電話,當年裝機76門。1999年分設郵政支局與電信支局,電信支局開通無線尋呼。2001年7月,建移動通訊信號發射塔,開通行動電話。2005年4月,開通ETS網路,當年裝無線電話200門,年末共建移動通訊發射塔5座,總投資580萬元。
社會福利保障
1993年,成立鎮民政民族股,主要負責婚姻登記、受災及貧困人口的救濟供應和五保戶的供養。到2005年,全鎮得到社會救助6000人次,救助金額為60萬元,民政建房21戶,金額為10萬元。2004年,成立鎮勞動保障所。開展各種專業技術培訓350人次,處理拖欠農民工工資3起,涉及金額4500元。
非公有制經濟
1986年以來,非公有制經濟逐步發展,2004年,貴州省五礦(石阡明美有限責任公司)與縣人民政府買斷經營權,投入1500萬元,並建加工廠在白石龍開挖。到2005年全鎮有自辦酒廠3個,預製廠2個,沙石廠4個,個體工商戶256戶,營業額達1000萬元。
文化、教育、衛生
教育:白沙在清朝就辦起私塾和國小堂,民國時期開辦過女子初級國小、國民國小、中心國小和保校。從1950年開辦完小起,出現過村辦校(點)、村級完小設國中班、公社完小設國中班、高中班的辦學熱。1972年,成立石阡縣第二中學。1982年起白沙國小開辦學前班,以後幾年完小陸續開辦。1984年,石阡第二中學與白沙中學合併為白沙初級中學。1985年,白沙中學11個班,646名學生,2001年,將1992年底的19個完小,9個教學點,調整為6所完小,12個教學點。2005年,全鎮有7個學前班、學生395人,國小83個班、3241名學生,中學23個班,1297名學生、1986年以來,白沙鎮獲得“兩基”攻堅,省地危改,“貧四”,“義教”,“黨建扶貧”,“希望工程”引資、集資經費460.95萬元,自籌95萬元全部用於辦學設施的改建。
廣播電視:1972年,白沙區廣播站建立,1976年全區始建有線廣播,各公社配備專職廣播員,1978年全區實現戶戶通喇叭。1983年起,在大坪坡、大岩頭兩處建電視差轉台,收轉貴州電視節目。1990年電視差轉台從大岩頭移建在區政府後面小山上,收轉衛星電視節目,1992年有線電視開通,傳輸3套電視節目,1995年電視節目增至6套。2000年實施“村村通”工程,石牛寨、桃子坪、化塘三個點落成。次年阡口站落成。2003年11月,實施“村村通”工程模擬數字工程;2005年,全鎮有地面接收器3200個,電視機3500台。
文化:白沙鎮有優良的文化傳統,區鄉組織過湘戲、京劇、地方戲曲參加過地縣匯演,併到鄉村巡迴演出,電影隊曾在六七、八十年代活躍在村寨放映,花燈、茶燈、龍燈、獅子燈鬧元宵連年不斷,山歌、玩燈說唱、婚喪等紅白事樂曲演奏蘊含著豐富的文化。1992年,石牛寨村的王維忠隨師傅進京表演“上刀山、下火海、殺鑠”的武戲。
衛生:1973年8月,白沙區8個鄉、53個大隊全面建立起農村合作醫療,1998年10月,新增300毫安照光機1台、分析儀等醫療設備,2002年,改建面積768平方米,總投資78萬元的白沙醫院門診、住院綜合樓,內設病床35張,開展下腹部手術、兒科、婦產科、內科、外科等常見病及多發病的診治。2005年,中心衛生院有職工15人,中級職稱2人,全鎮有村衛生室23個,醫生25人。
財政金融
1992年撤區建鎮,同時建立鎮財政所,負責鎮財政的收支管理,並負責農稅的徵收工作。2005年農業稅全免後,財稅來源逐年減少。
金融:1960年,農村“三社”成立,白沙信用合作社隨之成立,主要負責存款、貸款及代收代繳業務。1996年與農行分開獨立開展業務,1986年存款餘額12萬元,貸款餘額20萬元, 2005年末有存款餘額960萬元,貸款貸款餘額1350萬元;白沙郵政支局儲蓄餘額為1180萬元
新農村建設
2003年起,白沙全面啟動新農村建設,農村面貌發生巨大變化,特別是2004—2005年柿坪村瓦窖嘴、琵琶溝村的樓房、白沙村的小岩四組,國家投資7萬元,民眾投勞,將房屋全面進行改造,連戶路面硬化,家家戶戶修建沼氣池,使過去貧窮落後的面貌煥然一新。
旅遊資源
月亮岩、崎峽岩風景
月亮岩、崎峽岩位於白沙鎮西南方向的筆架山村,距集鎮10公里。月亮岩、崎峽岩所到之處,皆有山水相伴,險山、淨水、怪石、森林融為一體。
在月亮岩大穿洞和崎峽岩黃金樹中兩個地方有兩個工堰,在這裡70年代曾有月亮岩、崎峽岩水電站,景區遠看一線天,俯看是深淵。峽岩、險灘,堪稱月亮岩一絕,兩面險峰森林密布,谷底怪石嶙峋、激浪拍石、浪花飛濺,遠處一條白練飛瀉而下,身臨其境時,山、水、人是那么的自然、和諧,令人樂不還歸。特別是春耕插秧之後,周圍有不少好垂釣者到此垂釣,每天都收穫不少、興盡而歸。
黑山溝水庫風景:黑山溝水庫風景區位於白沙鎮南面的柿坪村,距白沙集鎮11公里,水庫始建於1958年,歷時30多年於90年代初才建成,水庫壩高28.5米,壩頂長227米,水庫積雨面積13.63平方公里,最大庫容量172萬立方米,水庫群山環抱,庫區植被豐富,森林覆蓋率達85%以上。 交通十分方便,水庫邊是有名的老雷坡林場,同樣有一條3米多寬的鄉村公路從白聚公路通往林場縱深,林場內時有野雞、野兔等野生動物。景區清山綠水、風景秀美、四季分明、雨熱同季,是一處遊玩、野炊、垂釣、休閒、避暑為一體的風景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