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白沙鋪又叫白沙鎮,屬於湖北省孝昌縣。白沙鋪的傳說
這座古鎮就叫白沙鋪。白沙鋪的得名,有一段美 麗的傳說。相傳西漢末年,劉秀討伐王莽之初,有一次大敗,只剩下單人匹馬,落難在一座山崗下一個姓楊的小灣里。後來劉秀被王莽的一個部將發現,王莽便領一彪人馬殺了過來,劉秀慌忙向南逃奔。後面的追兵高喊:“那騎白馬,穿白袍的就是劉秀,快追,抓住他有重賞!”王莽的軍隊眼看就要追上劉秀,忽然,狂風大作,從河邊吹來漫天白沙,如煙如霧,遮天蔽日,追兵看不見劉秀的白馬白袍,劉秀就趁機策馬向西逃跑。白沙飄落之後,追兵又攆劉秀。劉秀情急之中見一小街旁有口古井,就棄馬跳下井去。追兵至井口向下看,這時,井內已結滿了一層層的蜘蛛網。追兵又急轉向沙子崗的大路上追去。白馬看到追兵離開了,就從塘里跑出來,奔至井邊,馱起主人向西疾馳,劉秀一路歷險,好不容易逃進一座古城,關上城門,拉起吊橋,這才平靜下來。劉秀登基之後,敕命將歷險之地為出馬崗楊、白沙鋪、義井鋪、望安鋪、得安府等。
白沙鋪的古代構造及地理位置
白沙鋪憑藉東面那條河為 依靠,在南、西、北三面築成丈把高的土石牆,形成一個大半圓將白沙鋪圍住,人們叫它“寨子”。正東、南、西、北四門都有三層樓高的門樓。門樓底層左側是土地堂。門樓門的頂額青條石上,是用陰文紅漆寫成的某門樓三個顯目大字,門兩側的青石柱上,也是陰文紅漆寫成的對聯,每個門樓前都有一對高大的石獅子相對,各門的門樓都顯得古樸而壯觀。緊挨著寨牆的是壕溝,只有門樓前才有路與外面直接相通,這壕溝就是人們通常說的“護城河”。鬧匪盜時,各門樓的頂層有人守衛,以保全鋪人的平安。白沙鋪的正街,是標準的 “十”字形,從交叉處分為東南西北門、四條街。民國時期,總人口三千左右,大多數人是半農半商。
白沙鋪之西是綿延起伏的 丘陵,人們稱為“崗”,河之東則是一馬平川,人們稱為“畈”。河西岸的白沙鋪憑著它特有的地理位置,便成為崗、畈兩地不同出產物的交易中心。白沙鋪出西門,有條古驛道直通德安府城,人們叫“大驛路”。白沙鋪是這條大驛路的第一站,也是“五里一店,十里一鋪”的第一個鋪。既然是大驛路,那當然有馬、馬車、驢車、獨輪車等來來往往。白沙鋪東面的那條河,水清、味甜。與上游三十里的古鎮——花園比起來,這兒河床寬得多,深得多。所以河中往來的船、停泊的船也比花園多得多。河上曾有兩隻大渡船,每隻船長四丈多,寬將近一丈,是澴水上的渡船之最。儘管如此,每日上午過渡船的人還得排隊等候過河。
曾經的繁華
由於白沙鋪水陸交通便 利,使白沙鋪成為河西一帶(包括應山南端、德安東部)與漢口聯繫的橋樑和紐帶。河西方圓百餘里的農產品,如稻穀、齊米(穀殼未礱盡的)、皮棉、紗線、蠶繭以及豆麥雜糧等,被源源不斷地運至白沙鋪,然後裝船運到漢口等地,漢口的輕工產品和生活日用品則被商人們用船運到白沙鋪,然後賣給西部丘陵的各村莊。夏秋兩季,是白沙鋪最熱鬧的季節。幾條大路上,肩挑的,推車的、趕車的,絡繹不絕。在河中撐篙的,揚帆的,來往穿梭。嘎吱嘎吱的車輪聲、噼啪噼啪的行船聲,嗨唷嗨唷的搬運工人的號子聲、討價還價的叫賣聲混成一片,到處呈現出繁忙的景象。乾隆年間,白沙鋪有十大 封建地主。最出名的是余義和、陳元記,這兩家曾是孝感出北門數一數二的大地主。有一年,余義和的一個千金髮嫁到小河。送親的轎子有二十多台,騎馬掛刀的有十餘人,抬箱籠嫁奩的不下三百人。一路鳴鑼響銃,好不風光!他家還有炮樓、保全隊。陳元記家的房子有百餘棟,從東門樓直至十字街口,黑壓壓一片,幾乎占據了東門整條街!在南門,還有給“七姑”、“九姑”等人的幾棟房子。陳元記家幾個房頭的小妾、丫頭和長工有一百多人,真的是鐘鳴鼎食之家。
十九世紀中葉,封建地主 開始衰落,逐漸被一些工商資本家所取代。工廠在這兒悄悄興起,除一些鐵、木、竹等手工作坊外,還有印染、絲織、釀酒、磨粉等小工廠。最具盛名的是胡興順、徐同發、黃國泰三家碾米廠,劉義興、李隆盛兩家磚瓦廠。還有一些大商鋪,如劉大有、蔡大興、陳和順等雜貨鋪,彭興盛、陳煜記的綢緞紗布莊,唐春和、唐順和、曾天順等大米行,楊隆聚、楊天和、徐同康、仁聚堂等大藥房,以及蔣昌泰、葉益興、陳茂興等的大酒館、飯店、茶樓。這時的白沙鋪是一河兩岸、方圓百餘里聞名的工商業大集鎮。
每當夜幕降臨,正街的夜 景,便成了一道靚麗的風景線。一些商家門前的燈籠“紅”了起來,映得朱字招牌紅光閃閃,十多家的大氣燈也亮起來了,照得金字招牌熠熠生輝。最熱鬧的是十字街,稍有錢的人都來這裡吃夜霄。什麼乾子酒、糊辣湯、燴豆皮、米酒湯圓、炸花生粑、清燉牛排……這裡香氣四溢,讓你直流口水。還有唱小曲的,演皮影戲的,打鼓說書的。只要你肯來這兒坐一坐,轉一轉,一天的疲勞便會自消。
白沙古鎮
白沙鋪雖無斐然的名勝, 卻也不乏古蹟和美好的傳說。那“百步兩座橋,一里三座廟”、“一磯挑雙潭,三龍戲二水”,便是人們的美談。從南門口順河走一里多路, 有兩條相匯入澴河的壕溝——大堰溪和小堰溪。從西流來的叫大堰,從北流來的叫小堰。在兩堰相距百步處,架起兩座石板橋。橋面都是用長七尺、寬一尺、厚八寸的長條麻石鋪成的。大堰橋長十丈、寬八尺,中間的橋墩高一丈五六。小堰橋長七丈、寬八尺,中間橋礅高一丈二三。橋下是幹活的人歇息,小孩嬉戲的好去處。這百步的“兩座橋”相傳是明代的幾個行僧用多年化緣來的錢修的。自那以後,白沙鋪的南部交通大大便利了。正如童謠所唱: “大堰橋,小堰橋,全靠和尚化元寶,元寶變成橋,南門生意好。” 大堰橋的南端東側,有座 玉皇閣高聳於河岸。人們說,玉皇閣是個“簸箕地”,發大水時,這地能隨水漲,如同“水漲船高”一樣。至於它是否能隨水漲,人們只是口耳相傳,不得而知。但是發大水時,周圍是一片汪洋,而玉皇閣卻像湖心的一隻小樓船,從未被淹垮過,這確是事實。南門正街的西側有座“善 堂”。善堂的二樓頂有個亭子,人們叫它“黃金樓”。南門街的生意火爆,但南門卻年年發火災,人們都說這與黃金樓有關。鬧“長毛”那年,有位單身老者,人稱“五老頭”,走到善堂前,忽然全身發燥,眼冒青煙,看見黃金樓頂火球一閃,便一縱身跳上去,拆了黃金樓。人們看到一道紅光起,卻不見人下來。於是,便有了這樣的歌謠:南門的五老頭,拆了黃金樓;一道青煙起,人隨青煙走!然而有人說,五老頭自那天后,投奔長毛去了。西門樓北角有個火神殿,每 年天干物燥的初冬,人們都齊集到這兒,舉行盛大的跪拜儀式,以求一年的煙火順遂。
寨牆外東北角,距河邊半 里處有座觀音廟,廟前有幾排柳樹。人們說觀音菩薩灑淨水,用的是就是這種柳條,所以這兒的柳樹葉至冬季也不枯落,只是顏色變淡而已,人們認為這是菩薩顯靈的緣故。每年正月間玩龍燈,人們要先在玉皇閣飾燈(龍燈是高置於閣的後殿的,請出龍燈時,要將它裝飾一番),然後到觀音廟“開光”。因為觀音菩薩的慈悲誨育,白沙鋪人皆忠厚善良;因為有觀音菩薩的保佑,白沙鋪一直祥和平安。 這三座廟幾乎成正菱形, 相距皆一里左右,故曰“一里三座廟”。
出東門沿河上行一里處, 有個石頭磯。此磯立於河中西部,周圍亂石林立。據說白沙鋪的這條河,原先本是一條港,叫“貓兒港”,港窄且深。一次,一個道人路過此地,見水黑如墨,阻滯不暢,再細察看,見港底上端有道石埂橫臥。於是,顯其道法,辟開此石。只聽見“砰”的一聲巨響,一股青煙從水中衝起,在空中旋了一圈,向東邊大山方向飄去。道士說:“這石埂是黑莽精所化,現已逃回東山去了。”此後,原在楊家河拐彎的澴水,便筆直奔瀉向南。原先的港,便成為河。之後,便有“打開貓兒港,現出乾大河(肖港那邊原先的河變成了大沙灘)”之說。
白沙鋪南五六里,有葉河 潭;北七八里,有太公潭。故曰“一磯挑雙潭”。葉河潭廣集水族之眾。每年深秋“開河”之日,先拜祭河神,舉行盛大的典禮儀式,然後千條漁船爭發,萬把漁網競撒。岸上人聲鼎沸,驚嘆之語不絕。第二天,白沙鋪的鮮魚壓滿街,買魚的人比肩接踵。十天半月之後,各家懸掛一串串大臘魚,皆笑盈盈地說,年年有魚(余)啊!然而,北邊的太公潭則幾乎無魚。人們說,那是魚被姜太公釣怕了,才跑到葉河潭去的。太公潭雖則少魚,但太公崖壁立於綠潭之東,其景之雄奇瑰怪,讓人驚嘆。崖之背處有“虎飲澗”,一塊巨石突起于山之腳,猶如張開大口的虎頭,口中之長“舌”伸進山澗邊,其狀像虎飲狀,景觀十分逼真。
白沙鋪的西邊和北邊,有 龍家崗、獅子港、廣家崗、豬王灣、孟家崗。三條崗嶺起伏蜿蜒如三條游龍,夾攜著曲曲彎彎的兩港水,引著這二水入注澴河。匯聚處,一在鋪之南,一在鋪之北。故人們稱之為“三龍戲二水”。獅子港邊有獅草果,人們常採摘它用來治傷風感冒。豬兒(後改為朱爾)港中蝦鮮草、竹葉漂特多,是豬的好飼料,豬子吃了肯長膘。由於兩港水草繁茂,港中的花紅蝦特別多,人們伸手下去,就能抓一大把。用這種蝦炒的青菜,色艷味鮮。做成的蝦片和蝦醬,都是人們最喜愛吃的。
由於白沙鋪地理位置優 越,物產豐富,交通便利,生意興隆,所以,在明清時代,此地就有“魚米鄉”、“小漢口”的美稱。(摘於龍金堂同志的 《鄉村教師金桃傳·第一部苦難年華第一節白沙古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