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嶺古道

白沙嶺古道

在瑞安、青田、甌海三地交界處,有一座名山叫奇雲山。山中有一條古今聞名的通道叫白沙嶺古道,它蘊藏了神秘的歷史:宋代,曾在嶺上築城防止方臘入侵;清代,太平軍將領白承恩曾帶兵越過此嶺去支援金錢會;民國時,33師殘部曾經由此嶺敗退出境。 白沙嶺古道,南起瑞安湖嶺芳莊侯垟村,北至青田方山阮大岙村,全長約20華里。

歷史記載

白沙嶺古道 白沙嶺古道

據《青田縣誌》載:“明清時,白沙嶺古道屬青田縣城通往鄰縣的六條古道之一。古道北起青田縣城,經平演、油竹、方山、白沙嶺,南至瑞安縣境(今湖嶺芳莊社區侯垟村),全長48華里。白沙嶺古道,寬1至1.5米,路面用鵝卵石、塊石鋪築,適當地段設定涼亭,供行人歇憩。”

沿途景觀

白沙嶺古道 白沙嶺古道

從湖嶺芳莊侯垟村出發,侯垟村因昔村後山上森林茂密,猴子成群,故名猴垟,曾稱後垟,後雅化為侯垟。該村是一個由謝、何、吳等3姓聚居的古村落,它是傳統手工造屏紙的專業村,現路邊、溪邊仍保留著紙碓、紙槽等造紙作坊群。

岩亭

白沙嶺古道 白沙嶺古道

徒步朝奇雲山拾級而上,一路上茂林修竹,柴草遮沒了古道。站在古道旁,手搭涼棚,鳥瞰南面山下,可攬侯垟古村全貌。上行至3華里處,路邊築有一座用岩石砌成既像拱橋形又像瓦窯洞的路亭,因純用岩石建成,故名 岩亭,亭內牆壁上嵌有石碑一方,石右方刻有“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歲次壬寅仲秋月吉旦”,建亭時間距今170多年。

船崖

繼續上行至2華里處,草叢中突現一塊巨石,此崖當地人稱繫船崖。崖高約4至5米,闊約3米,崖下方有一圓洞,洞貫通正背面。提起繫船崖,當地人都會唱牧歌:“金叮噹,銀叮噹……水滿溫州城門齒,船帶白山繫船崖啊—”;同時,當地人還會跟你講有關係船崖的傳說:早年,杭州“水仙洞主”與溫州“飛霞洞主”鬥法,因“水仙洞主”法力勝過“飛霞洞主”,興風作浪來洗劫白鹿城,大水滿溫州。“飛霞洞主”販陣後,只得駕一葉輕舟向白沙嶺背逃難。那塊系過“飛霞洞主”繫船纜的巨石,即今繫船崖。

古城牆遺址

從侯垟村往白沙嶺上行至7華里處,山坪上出現一座古城牆遺址,現只剩下重重疊疊油黑髮亮的岩頭,見證千年歷史滄桑。據《瑞安市志》“軍事·古寨堠”記載:“宋宣和二年(1120),瑞安知縣令王公濟,為拒方臘義軍,令境內築關隘10處,並在全縣徵集鄉兵4萬,分守。”可見,白沙嶺南坡這裡的古城牆遺址,就是宋宣和二年(1120),為防止方臘義軍入境,而事先建造的寨堠。

土地堂

過了這座古城牆遺址,不遠處(相距約1華里)便是土地堂,共有3間,堂外墻壁均為石頭累疊砌成,堂內梁、柱、橡都是木頭構築;土地堂內設佛龕、供奉土地公公等神像。

土地堂近處還留有驛站遺址。驛站遺址原是一座7間2層的石頭房子,現僅存殘牆斷壁,牆上的山岩猶如煙燻。古驛站刻寫著郵政歷史。椐《青田縣誌·郵電篇》載,青田明初就設驛站,清代改為鋪舍。驛站負責傳遞公文,供應過往官員食宿。白沙嶺驛站,是擔負轉送永嘉(今甌海)、瑞安兩縣的公文任務。

傳說,太平軍將領白承恩應金錢會義軍首領趙起之請,本應從縉雲桃花隘入境的。但因命患桃花,為避諱桃花的地名,故改從青田經白沙嶺驛站入境瑞安。

穿過驛站遺址,再朝青田方向行走,都是下坡山嶺了。在古道下坡時,轉向北往奇雲山行走2華里,便可看一座古老的娘娘宮。宮下,有一口深不可測的龍潭。

龍潭

關於龍潭,青田民間流傳著一個動人心弦的故事。傳說,龍潭裡住著龍母娘娘,她主宰著青瑞兩縣上空的行雲播雨。一年夏天,連續3個月奇雲山下沒下一滴雨,田地乾旱,顆粒無收,四鄉八村的百姓叫苦連天。為求雨,鄉親選派青年洪正覺到奇雲龍潭去求雨。洪正覺先後3次下龍潭向龍母娘娘苦求,娘娘很小氣不肯為凡間播雨。洪正覺見此,怒髮衝冠,把龍母娘娘浸薴盂里的水統統翻倒在地上,頓時凡間鬧洪水。因洪正覺觸犯天規,被龍母娘娘壓在奇雲山下。但洪正覺力大無窮,頭向上一頂,腳向下一蹬,頃刻沉落奇雲山,漲起江心嶼。後來,山下的百姓為紀念洪正覺為民求雨而獻身,將他奉為神靈來祭拜。

在龍潭四周,筆者還驚奇地看到罕見的36個坦(草坪)。這些坦里都長著綠油油的青草,草甸順山伸延著。每個草坪里嵌著1個湛藍的湖泊。這裡,是山下兩縣農民上山放牧牛羊的天然牧場。據《青田縣誌》載:“……春夏兩季,綠草叢生,年年春耕結束至中秋前後,約有五六百頭牛放牧坦上食宿,由2~3人輪流看管,白天牛群分散在山坡上吃草,吃飽後聚在‘湖’邊休息,晚間群宿在‘湖’邊”。

沿白山嶺古道進入青田縣境後,南側的山峰形態各異:有駝峰、仙人岩、望仙岩、大佛岩等,其景觀令人流連忘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