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柄嶺古道

簡介

在荔城區西天尾鎮北部山區與平原交界處,有一條人工鋪築南北走向石板山路,綿延穿越於九華山脈象峰與白沙澳柄峽谷之間,歷經風雨滄桑,史稱澳柄嶺古驛道。
澳柄宮碑刻記載,澳柄嶺古道自南宋紹興十三年(1143年)始建澳柄橋起,就成了交通運輸和人們出行要道;更因地理位置險要,成了歷代兵家爭奪要衝。上世紀三十年代,著名閩中紅軍207團就誕生於古道旁的澳柄宮;而素有“溪塹”之稱的澳柄橋,後來亦成解放莆田橋頭堡。

歷史沿革

歷史上,澳柄嶺古道以澳峰頭為界,分為南嶺和北嶺。南嶺舊屬莆田縣武化鄉尊賢里,今屬荔城區西天尾鎮;北嶺舊屬廣業里,現歸涵江區白沙鎮。驛道由石盤水庫為起點,經象峰棲隱亭,渡楓溪橋,過石厝,登澳柄嶺頭,延至澳柄古石拱橋,全部由石頭鋪築。嶺道崎嶇難行,自古民間就有“上爬十里,下走八里。”之說。位於嶺道哭洋三墩(古地名)的清乾隆四十三年(1777年)《鋪路功德碑》、《莆田水利志》等均有詳細記載。
澳柄嶺驛道是古代莆田通往福州幹線之一,歷經宋、元、明、清、民國各代,已有近900年了。特別是明代以來,屢屢修建,起於福州,經永太,越廣業、常太二里,終至莆田全境;並連線泉州、仙遊等地,是福建政治、經濟大動脈。而莆田山區蘊藏著豐富農副產品資源,也使位處驛道要衝的西天尾得益匪淺,成了南來北往乾鮮果品和土特產品集散地,客商雲集,“十日一墟,三日一集”,貿易興盛。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西天尾街道一蔡姓老人家中發現一份清末《霞梧院譜敘》手抄件,就記有宋代建隆年間霞梧墩(西天尾古地名)許吳二姓鄉民在烏厝頭開店經商歷史。到了清代鹹豐年間,象峰石盤村陳檀兄弟亦利用這條古驛道,經營興化名優特產,在福州和閩西等地創辦“德盛京果商號”,獲利頗豐,成為享譽閩省巨富。陳家致富後為家鄉修橋鋪路,並在古驛道旁興建“石盤書院”,培養眾多山里學子成才。如今,書院保存完好。其中由陳家裔孫收藏的一套12塊清末家譜木雕圍屏,已鑑定為國家三級文物,是莆田為數不多的近代名人藝雕珍品。
澳柄嶺古道沿線不但風景優美,而且寺廟眾多,如林泉古剎南少林寺、下土宅苦竹寺,唐代名僧妙應祖師創建的迎福院(今名紫霄寺)都很有名氣。到寺廟進香民眾常年不斷,廟會期間更是數以萬計,乃至形成以寺廟為中心的香道。抗日戰爭時期,莆田一中和許多政府機關團體,紛紛遷往新縣、白沙山區等地。於是澳柄嶺這條“黃金通道”上,除了汗流浹背的商販,又走過許多莘莘學子。
澳柄嶺古道,脈由九華山逶迤而來,與東向南少林寺的朱山相連,岡巒相接二十里,形勢險要,古為兵營要塞,亦為莆田平原北部主要屏障,至今嶺道最高峰頂仍完好保存著巨石壘砌的大武寨遺址。它曾作為莆田北部山區前沿重要隘口,明代就有重兵駐守,清代設守備負責沿線敵台防務,民國年間還成了國民黨當局斂財的重要稅卡。解放戰爭時期,位於下土宅嶺頭和象峰的幾個山頭制高點,則成莆田中共游擊隊與國民黨軍隊爭奪的前哨陣地。
如今,這條商賈行人曾經川流不息的古道,已經繁榮不再,有些路段甚至被荒草掩埋不見其跡。然而,它為古代莆田經濟社會發展立下的功績卻永載史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