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大橋[浙江建德新安江上白沙大橋]

白沙大橋[浙江建德新安江上白沙大橋]

白沙大橋,位於浙江建德縣城南新安江上。為青石大橋。建於1960年 。 該橋長362米,高24米,面寬11米,正橋六孔,主孔各跨50米,略成弧形。欄桿上雕有大小石獅二百五十六隻,神態各異,栩栩如生。橋堍有迎客亭,亭中“白沙橋”三字漢白玉石碑為郭沫若題。此橋建築技術總結了我國古代趙州橋和盧溝橋的結構特點而有所創新,輕巧明快,氣勢雄偉。

建造過程

白沙大橋 白沙大橋

1959年9月1日,白沙大橋動工,墩台施工的重點是搶建基礎。當初建設的時機是最好的,因為新安江大壩已經截流,而下游的富春江大壩還未合攏,所以新安江的水位很淺,水面下不到3米即達基岩。水淺流量小,又是枯水季節,河床暴露,白沙渡船停渡,中間用幾條船拼成浮橋,運輸材料的車輛可直接沿浮橋過江,工程進展得非常順利,42天即順利完成了6個橋墩的基礎工程,至12月,橋墩台身就已經全部砌到頂。橋墩建好以後的工程進展就要順利得多。

白沙大橋 白沙大橋

當初建設白沙大橋的造橋工人都是來自全國各地的能工巧匠,因為這是當時建造的全國最大的一座石拱橋,在建設的時候,大家風餐露宿,日夜奮戰。這些能工巧匠們真是名不虛傳,建設中他們充分發揮了勤勞和智慧,在當時缺乏大型施工設備的前提下,想出了許多技術革新的好點子,使工程又快又好地進行。比如說一塊重500公斤的拱石,要送到20多米高空,在沒有機械設備輔助的情況下,要做到安全吊運到位,難度相當大。工人在普通手拉車車架前端底下再裝一個軸座,上邊裝一個A形帶掛鈎吊架,利用槓桿原理吊運拱石,只需一人搬運,很省力。吊運石料沒有行車,技術人員就設計了木輪的土行車,解決了拱石吊運的定點就位問題。應天時,順地利。得人和,白沙橋主體施工即快速又安全,砌拱最快的一孔,僅用了3天半時間。這在當時沒有大型機械設備的條件下,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蹟。1960年5月2日,交通部在建德召開了“全國大跨徑石拱橋快速施工現場會”。會上我們還介紹了施工安全經驗。全橋用石1萬多方,從開採、加工、運輸、架橋全過程中,未發生一起死亡事故,甚至連重傷致殘事故也未發生。

1960年春開始輔助設施的建設,有人提議在橋頭和欄桿望柱上安裝石獅,這個建議得到了大家的贊同。除了南北橋頭兩對大石獅在外地加工外,其他的石獅全部由工地上的石工雕刻而成。造橋的石工來自全國各地,石工對雕刻石獅的熱情很高,中飯後不休息,晚上挑燈夜戰,沒有額外報酬,夜餐就是一碗青菜面。為了保證質量,指揮部派專人對石獅作品進行評定驗收,不合格的拒收。石工們很在意自己的作品能否入選,人人精雕細刻,個個精益求精。雕刻的260隻大小石獅,形態各異,或蹬或躍,或臥或戲,石質不同,栩栩如生,為白沙橋增色不少。在以後各地橋樑專家來考察驗收的時候都對這些石獅子讚嘆不已,“北盧溝,南白沙”也是他們的稱讚之詞。

人文歷史

白沙大橋的建成,從此結束了新安江“走遍天下路,難過白沙渡”、“隔江如隔海,渡江似登天”的歷史。全國人大副委員長郭沫若為“白沙橋”題寫橋名,1961年在橋南端小獅山上新建六角形“迎客亭”,中立郭老題名“白沙橋”,背為“白沙橋碑記”,橋亭石柱上刻有省交通廳高級工程師王家騮所作、方葆燕老師書寫的“姿若虹霓為河山增秀色,固如磐石與歲月競久長”的楹聯。

如今,白沙大橋已走過50年的風雨歷程,它曾經接受過新安江水電站6次泄洪的考驗。1976年富春江水電站,從法國進口水輪機,主部件重達150噸,要通過白(沙)——七(里瀧)線,水電部撥款150萬元,對沿途40座橋樑,進行加固和改建,唯白沙大橋安全通過,絲毫無損,真有固如磐石與歲月競久長的壯健雄姿。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