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文 名: 白棘眼紋吊
俗名別名: 杜氏吊
英 文 名: Eyestripe Surgeonfish、Dussumier
拉丁學名: Acanthurus dussumieri
地理分布 分布在印度-太平洋的珊瑚礁海域,分布範圍包括西起東非洲(包括馬斯克林群島,Mascarene Islands),東至夏威夷群島和列島群島(Line Islands),北至日本南部,南至羅雷淺灘(Rowley Shoals)、大堡礁南部和豪勳爵島(Lord Howe Island)一帶海域。在中太平洋的大部分海域中不見其蹤跡。
氣 候 帶 熱帶,北緯30度和南緯35度之間
瀕危狀態 不在IUCN紅皮書中
繁殖方式 配對產卵型
食性 藻食性
白棘眼紋吊生物特徵
形態特徵
背鰭鰭棘(總數):9條 背鰭軟條(總數):25-27條 臀鰭鰭棘:3條 臀鰭軟條:24-26條
成魚體呈橢圓形而側扁。頭小,頭背部輪廓明顯凸出,成魚越是明顯。口小,端位,上下頜各具一列扁平齒,齒固定不可動,齒緣具缺刻。背鰭及臀鰭硬棘尖銳,各鰭條皆不延長;胸鰭近三角形;尾鰭彎月形,隨著成長,上下葉逐漸延長。成魚體黃灰色,頭部藍色而具黃色蠕紋,胸腹部藍色不具斑紋;緊貼著眼睛後方具一不規則之黃色斑塊及眼前具一黃色帶橫跨眼間隔;鰓蓋膜黑色。背鰭及臀鰭黃色,軟條部末端藍色,基底和鰭緣各具藍色帶;尾鰭藍色,具許多紫黑色小點,基部接近尾柄處有一黃弧帶;胸鰭和腹鰭藍色,具黃色緣帶;尾柄棘溝緣為黑色,而尾棘則為白色,因此得名“白棘眼紋吊”。幼魚和成魚的區別在於,幼魚體灰白色泛紅,臀鰭和尾鰭偏紫色,眼睛前方和後方不具黃色帶。白棘眼紋吊和環尾吊(Acanthurus blochii)、黑棘眼紋吊(Acanthurus mata)以及黃鰭吊(Acanthurus xanthopterus)較為相似,與環尾吊的區別在於尾鰭、尾棘和眼帶,後者的尾鰭不具紫黑色斑點,尾棘藍色,而兩眼之間不具黃色斑帶;與黑棘眼紋吊的區別在於尾棘,後者的尾棘為黑色;與黃鰭吊的區別在於尾鰭,後者的尾鰭為黑色。
註:白棘眼紋吊曾被列入有毒之珊瑚魚行列,後被證實無毒
體形尺寸 最大體長54cm
習性 棲息於面海珊瑚礁區和岩礁區水深4-131米之間的水域。幼魚通常於礁盤上方活動,成魚則常成群洄游於9米以下的中層水域。主要以附著性藻類、綠藻和藍綠藻的藻膜、硅藻以及有機碎屑為食。進入繁殖期,成魚配對產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