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朮白絹病

白朮白絹病,俗稱“白糖爛”。此病在南方多雨地區發生普遍,危害較重,發病率往往達20%左右。

簡介

白朮白絹病,俗稱“白糖爛”。此病在南方多雨地區發生普遍,危害較重,發病率往往達20%左右。

危害症狀

主要發病部位在植株根莖部,多見於成株期。植株染病後,莖基和根莖出現黃褐色至褐色軟腐,葉片黃化萎蔫,頂尖凋萎,下垂而枯死。根莖腐爛有兩種症狀:一種是在較低溫度下,被害根莖僅存導管纖維,呈“亂麻狀” 乾腐;另一種是在高溫高濕下,蔓延較快,白色菌絲布滿根莖,並潰爛成“爛薯”狀濕腐。後期受害植株地上部分逐漸萎蔫死亡。
當溫濕度適宜時,根莖內的菌絲穿出土層,向四周土表蔓延,並產生許多油菜籽大小的菌核。菌絲呈白色絹絲狀,具光澤。菌核初為乳白色或米黃色,後變為茶褐色。

發生特點

此病由真菌半知菌亞門齊整小核菌Sclerotium rolfsii Sacc.侵染所致。病菌寄主範圍很廣,除白朮外,玄參、芍藥、桔梗、太子參、菊花、附子、地黃、黃連、絞股藍、丹參、黃芪、紫菀等藥用植物都可受其危害。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或附著在病殘體上越冬,也能以菌絲體在種栽或病殘體上越冬。菌核可在土壤中存活5~6年,且仍具有較強的侵染力。因此,多年連作會加重白絹病的發生。菌核隨水流、病土或混雜在種子中傳播。帶菌種栽栽植後發病,發展成為田間中心病株。菌絲能沿著土壤縫隙蔓延危害鄰近植株。病菌喜高溫、高濕的環境,高溫多雨易造成病害流行。最適發病溫度為30~35℃,通氣好、低氮的砂壤土發病重。在浙江常年於4月下旬開始發病,6月~8月高溫多雨季節為發病盛期。

防治方法

農業防治主要是播種前應選用地勢高燥,地下水位較低的砂壤土進行種植白朮。整地前畝施石灰30-40公斤,進行土壤消毒。應選用顏色新鮮、籽粒飽滿,無病蟲危害的健壯種子進行種植為佳。白術苗應選擇頂端芽頭飽滿健壯,表皮細嫩,密生柔嫩細根的為好。有條件的地方,最好在高山育苗,再運到低山種植。這樣可提高白朮的抗旱,抗澇,抗白絹病的能力。播種或移栽時,不能施用未腐熟的人畜糞肥,以防肥料帶病菌浸染。同時要做好清溝排水,遮陽降溫工作。在生產上一般可採用套種春玉米遮陽或6月初上山採集樹枝葉,鋪於株行距之間。這樣既可保水保肥,疏鬆土壤,又可散熱排濕,防止發病。如果發現有中心病株應及時拔除燒毀。病穴也要用生石灰進行消毒。在病穴內灌施50%多菌靈或50%甲基托布津1000倍藥液也有效果。
栽種前,白朮種套用50%甲基托布津800倍藥液浸種10分鐘,土壤也要每畝用1000克五氯硝基苯 進行殺菌處理,或將雜草鋪於地面放火焚燒也可以。消毒殺菌後既可播種。採用上述辦法,不但能有效地預防白朮白絹病的發生,而且對預防白朮白枯病和根腐病也有較好的效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