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墅寺

歷史上白墅寺構制恢弘,寺僧眾多,香火旺盛。 白墅寺名氣很大,文化含金量高。 1951年戴村區以寺名鄉,曾設“白墅鄉”。

白墅寺已有1400多年歷史,清史家郭倫在《石峽村記》云:“白墅,不知始何名,梁平北將軍白敏之別墅也。大同間,敏與魏人戰於淮上,喪其元。武帝賜金元以葬。當時,武帝好佛,敏子中書郎白珩奏墅為寺,而祀父於其別宮,此寺之所由始也。”敏子舍宅為寺,初名淨土院。會昌年間(841—846)廢,鹹通九年(868)重建,祥符元年(1008)改額“白墅寺”。後歷經修葺,至20世紀60年代被拆除。原有二進三間,側屋各4間。正殿很深,供奉釋迎牟尼、觀音菩薩等塑像,還有一尊騎白馬的威武將軍像,便是白敏。今舊址僅存3根倒伏的方石柱,一方一圓2口古井及1水潭(見《井泉》章)。
歷史上白墅寺構制恢弘,寺僧眾多,香火旺盛。寺僧常去四鄉募化,為方便出入,在永興河上建造一座橋,俗稱“和尚橋”。後村以橋名,諧音河上橋村。白墅寺名氣很大,文化含金量高。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蕭山縣有孝梯鄉白墅里建制。1951年戴村區以寺名鄉,曾設“白墅鄉”。1958年設“白墅管理區”。歷史上許多名人雅土到過白墅寺。如:明代進士、湖廣按察使倪朝賓,與白墅寺和寺僧結下不解之緣。他寫有五律《白墅寺》:“蛇徑穿丹峰,龍宮鎖白雲。山空無剝啄,野趣有耕耘。古樹秋濤落,新篁綠竹紛。者僧飛錫去,憫悵對斜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