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賽村

發賽村隸屬宣威市倘塘鎮,地處倘塘鎮西南邊,距倘塘鎮政府所在地8公里,到鎮道路為土路,交通方便,距宣威市城42公里。東鄰舊堡,南鄰三岔,西鄰龍潭,北鄰鋪子。轄6個村民小組11個自然村。

簡介

該行政村隸屬宣威市倘塘鎮,地處倘塘鎮西南邊,距倘塘鎮政府所在地8公里,到鎮道路為土路,交通方便,距宣威市城42公里。東鄰舊堡,南鄰三岔,西鄰龍潭,北鄰鋪子。轄6個村民小組11個自然村。現有農戶 1345戶,有鄉村人口5184人,其中農業人口5184人,女性2447人,占鄉村人口的47.2%;勞動力2422人,占鄉村人口的46.7%,居民以漢族居住為主,少數民族占鄉村人口的22%,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1661人,占鄉村人口的32.04%。 該村國土面積13.49平方公里,海拔1860米,年平均氣溫13.5 ℃,年降水量980毫米,適合種植蕎麥 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8829.5畝,人均耕地1.74畝,林地7273.4畝。2006年全村經濟總收入380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804元。該村屬於絕對貧困村,農民收入主要以煤炭、生豬為主。

自然資源

該村國土面積13.49平方公里,海拔1860米,年平均氣溫13.5 ℃,年降水量980毫米,適合種植蕎麥 等農作物。該村有耕地總面積8829.5畝(其中:水田453.3畝,旱地8376.2 畝),人均耕地1.74畝,林地7273.40畝,荒山荒地2624.90畝,水面面積234.50畝,其他面積1272.70畝。無養殖、草地面積。主要種植玉米、馬鈴薯、水稻等作物。礦產資源有煤炭,但近年來的深層開採,難度增大。

基礎設施

截止2007年底,該村已實現通電、通路、通電視、電話,但受經濟制約,無路燈。沒有通自來水的農戶,占農戶總數的100.00%,有1345戶飲用井水,占農戶總數的100%,有1345戶通電,有548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644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37.74%和43.53%);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372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407戶(分別占總數的27.65%和30.2%)。 該村到鄉鎮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0.1公里,未建集貿市場。全村共擁有汽車33輛,拖拉機1輛,機車300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450畝,有效灌溉率為5.10%,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45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09畝。 到2007年底,全村沼氣池,太陽能,小水窖,“一池三改”都尚未建設。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50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占農戶總數的3.53%);有118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占農戶總數的8.34%);有1238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占農戶總數的87.49%),還有9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7年農村經濟總收入4094.2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626萬元,占總收入的15.29%;畜牧業收入709 萬元,占總收入的17.3%(其中,年內出欄肉豬 8380 頭,肉牛300頭,肉羊24頭,禽類5300隻);林業收入7萬元,占總收入的0.17%;第二、三產業收入2531萬元,占總收入的61.8%;工資性收入200萬元,占總收入的19.2%。農民人均純收入3315.25元,農民收入以 工資性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51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147 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主要是自產自銷、自給自足的傳統產業,無特色產業發展。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1345戶,共鄉村人口5184人,其中男性2737人,女性2447人。其中農業人口5184人,勞動力2422人。該村以漢族為主。到2007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87人,占人口總數的1.17%;參加農村合作醫療4667人,參合率91.98%;享受低保150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鎮衛生院,衛生

所面積為 100平方米,有鄉村醫生4人,該村距離鄉鎮衛生院8公里。該村無公廁,無垃圾集中堆放場地及生活排水溝渠設施。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6所,校舍建築面積2034平方米,擁有教師26人,在校學生712人,距離鎮一二中學8公里。目前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1072人,其中小學生712人,中學生360人。

人文地理

該村今存400餘米古驛道;古絲綢之路穿境而過,保存有中國工農紅軍第十軍軍長周建屏將軍故居;“雲南十九怪”倘塘黃豆腐。歷史文化深厚;風土人情濃郁。

新農村建設

該村已通通村公路、閉路電視、移動或固定電話信號,但道路等級低,農電網改造率低,水利化程度低,學校危房面積大,嚴重製約該村的發展。下步將抓住新農村建設的機遇,積極爭取各級的支持,加大基

礎設施建設力度,增強發展後勁;發揮比較優勢,調整產業結構,做強做大煤炭、畜牧、水乾果等產業,努力增加農民收入。

發展重點

發展問題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存在主要問題和困難:人畜飲水困難,電網未改造,公路未完善,學校危房面積大。 (一)基礎設施薄弱,農業生產投入嚴重不足,農業生產水平低。 (二)缺乏配套資金,新農村建設難以開展。 (三)經濟來源單一,主要以家庭種養為主。 (四)科教文衛事業發展滯後。 (五)自然條件差,土地貧瘠,乾旱缺水。 (六)人畜飲水困難,水質未達標。鄉村農戶用電線路老化,地處山區,道路為土路,晴通雨阻。

發展思路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發展思路及發展產業:發展生豬養殖,商飲服務及交通運輸,轉移勞動力每年100人,加強科技種糧,到“十一五”期末力爭使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06年的1804元增加到5000元。 (一)積極爭取上級支持,爭取項目資金,力爭全面電網改造,基本實現通村公路主幹道硬化。 (二)調整產業結構,結合村情實際,擴大種養規模,中指優質馬鈴薯3000畝,養生豬5177頭,肉牛出欄100頭,肉羊出欄150隻,家禽3400隻。儘量做到種植科學化、養殖規模化、產品優質化。 (三)搞好勞務輸出,增加勞務收入,年轉移勞動力379人。 (四)多方籌集資金,發展科教文衛事業,建文化活動室1個,圖書室1個,購買圖書資料,豐富民眾 業餘文化生活。 (五)改善農村居民生產生活環境,建沼氣池20個,太陽能50個,小水窖100個,農戶“一池三改”率80%。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