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狂美麗都

《瘋狂約會美麗都》是由西維亞·喬邁執導,麥可·科什多、讓-克勞德·東達等配音的動畫電影。該片於2003年在法國上映。

基本信息

導 演: SylvainChomet
主 演: BéatriceBonifassi CharlesLinton
上 映: 2003年5月18日
地 區: 英國 加拿大 比利時 法國
語 言: 國語
時 長: 80 分鐘
顏 色: 彩色
聲 音: DolbyDigital
類 型: 卡通片 家庭片 喜劇片
[劇情簡介]
失去雙親的Champion自少與婆婆相依為命,
每天鬱郁不歡、苦口苦臉的,日日同忠心耿耿愛犬Bruno談心事,閒來陪婆婆對著古老公仔箱回味陳年殘片,最欣賞美麗都3美女的精彩表演。
唯一令小小Champion著迷的,是只得兩個輪的腳踏車,只要他一騎上腳踏車,整個人就生龍活虎起來。婆婆靈機一觸,決定投其所好、悉心裁培,讓他將來大個仔參加威盡歐洲的環法腳踏車大賽。
日子有功,Champion由小胖子鍛練成精鋼型運動健將,不過,奸人當道,法國黑手黨為控制賽果,竟然以惡毒陰謀阻止大熱門Champion出賽,派出兩名黑衣人綁架他。
婆婆同狗仔Bruno來個拯救Champion大行動,遇上曾經人見人愛、車見車載的美麗都3人組,芳華絕代的歌廳艷女郎,雖已鉛華盡洗,變成耆英樂隊,仍然義憤填膺、兩肋插刀,三個婆婆加埋六把刀,齊歡唱加入拯救行動,對抗黑手黨。
[幕後創作]
瘋狂約會美麗都》中的‘美麗都’(Belleville)雖然沒有點名說是美國,但從片中的一些蛛絲馬跡,觀眾不難發現‘美麗都’其影射的是美國。當Champion的外婆乘船來到‘美麗都’時,碼頭有一個類似自由神像的雕像;黑幫手下拍照留念,背景是山上寫著「HOLLYFOOD’,顯示是影射荷李活 (HOLLYWOOD)。自由神像和荷李活都是美國向外輸出的文化象徵,換言之,動畫中的‘美麗都’的生活就是Sylvain Chomet眼中的美國社會。
‘美麗都’很多人都是胖胖的,其中一個路人穿著一件‘I BIG’(我愛大)T-shirt,這其實是模仿美國人穿著的‘I NY’(我愛紐約)T-shirt。‘美麗都’胖胖的人,一方面是反映Sylvain Chomet眼中的美國人很多都體胖;另一方面,加上‘I BIG’,令人想起Michael Moore對美國社會‘乜都要大’的諷刺,直指美國人自我膨脹。中文譯名中的‘瘋狂’,可以說是Sylvain Chomet對美國社會的印象。片中當‘美麗都三人組’抓青蛙當晚餐時,隨手丟個手榴彈把青蛙炸上半空;筆者認為這種獨狂是一種黑色幽默,諷刺美國的處事手法滿是暴力。另一方面,動畫中的黑幫雖然來自法國,但他們的黑色西裝,讓人聯想美國電影中的黑幫(如《Some Like It Hot》)和特警(如《MEN IN BLACK》),不論Sylvain Chomet是藉助哪一種原型,都可以產生一種借法諷美的效果。動畫中的黑幫崇尚暴力,以武力解決一切,例如在地下賭場槍殺不能完成賽事的腳踏車手,是一種把人‘物化’的行為,都不無諷刺美國之意。
好萊塢電影般都會把本國的人描繪成英雄人物,把外國人──尤其是亞洲人──描繪成反派和恐怖分子,充斥著大美國主義 (American-chauvinism)。《瘋狂約會美麗都》的導演Sylvain Chomet雖然是法國人,但動畫中卻沒有充斥著大法國主義(French-Chauvinism)。相反,動畫中的反派黑幫首領卻是法國人,明顯和很多美國荷李活商業電影中把本國人描繪成必然的正派不同。另一方面,荷李活電影中的女性很多時都是被邊緣化或淪為花瓶的,她們主要的‘功用’是滿足男性,如瑪麗蓮.夢露以一個Dumb Blonde的形態出現。《瘋狂約會美麗都》衝著這個美國文化的性別定位,片中英雄人物是Champion的婆婆和‘美麗都三人組’,後者是美國1930至1940年代的女性形象,但她們卻不是花瓶,在電影中占據主導(active)的角色。筆者以為,這是藉著美國文化的表象,諷刺荷李活電影的父權意識形態(patriarchal ideology)。
[創作手法]
創作手法方面,《瘋狂約會美麗都》亦和美國主流動畫很不同。在迪士尼和華納動畫中,大部分(《Finding Nemo》除外)一開始就刻意營造一個美麗的幻想世界。《瘋狂約會美麗都》有點像《Finding Nemo》,一開始已營造了一個不完滿的環境:《Finding Nemo》的Nemo的母親早已死亡,而且有先天缺憾,有一邊魚鰭發育不健全;《瘋狂約會美麗都》的Champion父母雙亡,而且有自閉症,和他相依為命的外婆則有長短腳,他的狗Bruno則是‘棄嬰’。《瘋狂約會美麗都》開首已營造了一個‘兒童不宜’的世界,和美國大部分動畫的‘淨化’世界不同。另一方面,當美國動畫極力追求視覺感官,透過3D動畫吸引觀眾,《瘋狂約會美麗都》卻反其道而行,以簡單的線條勾勒人物,全片對白極少,仿佛向觀眾說明,除了大量輸出的美國文化外,觀眾還可以有另其他選擇。 
電影介紹:
巴黎,曾是西方世界的文化中心,當美國還是一片荒蠻的時候。它包容來自世界各地的文化形式,所有的名流藝術家們都來到那裡尋找自己的歸宿。法國人愛他們自己的文化,就像愛自己一樣,他們就像驕傲的公雞,總以自己的文化為榮。而二戰後法國的衰退以及美國的崛起,使美國的快餐文化侵襲全球,到處都是好萊塢的電影,到處都是迪斯尼的動畫。法國人像一個沒落的貴族維持著自己的尊嚴,絕不願像美國看齊,在法國人眼中美國就像一個暴發戶,機械的製造著大量的垃圾文化。
即使在卡通片上面,法國也不願意走像美國的路子。眾所周知,美國和日本是世界上最大卡通片生產國,並且在世界動畫電影的市場上,美國占據著主導地位,成為世界動畫消費的主流力量。美國的動畫,諸如迪斯尼,華納兄弟公司出品的大部分卡通片都越來越追求技術上精益求精,畫面日益完美,在視覺效果上幾近極致。而法國的動畫卻同它相反,對於畫面追求簡約,懷舊為主,相反更多地追求內容上的飽滿,就如同這部法國動畫的傑作《瘋狂約會美麗都》。
懷舊是影片《瘋狂約會美麗都》的一個特色,這裡面有對默片和黑白電影年代的緬懷,就如影片開首以黑白粗糙畫面呈現的美麗都三重唱的表演,詼諧而誇張,仿佛卡通片產生最初的米老鼠動畫,再如片中人物很少有對話,多以肢體語言代替了對話。在懷舊之下是一派唯美的寫意畫風,那幾片落葉悠悠掠過,樸素小鎮的動人意境油然而生,這不是精緻的描圖所能替代的。當然法國人肖凡並沒有一味的排斥科技,他在適當的地方還是運用了CG技術,比如海面的驚濤駭浪就運用了CG技術,但這也只是起到畫龍點睛之功效,並非全面的替代。因為法國人總是相信科技再發達,也是不能夠代替文化和藝術,不然只能淪為工業產品。
在影片當中處處充滿了嘲諷,裡面有著法國人對美國文化的鄙視和不屑。比如美麗都,也就是影射中的美國紐約,自由女神手中的火炬變成了冰琪琳,書本變成了漢堡包,而女神也變得肥胖異常,幾乎是物質世界的象徵(說回來自由女神還是法國人送給美國人的,打概法國人覺得給美國人讓她變味了)。好萊塢的單詞在片中由“HOLLYWOOD”變成了“HOLLYFOOD”,法國人的幽默感在這裡得以發揮,配以滿街的胖子市民,暗指美國快餐文化所締造的物質王國除了帶來肥胖的身體卻沒有仍何文化上的貢獻。而曾經紅極一時的美麗都三重唱的淪落仿佛也在說明文化藝術在美國這樣的物質世界中的最終下場,難以找到出路。
而影片的真正高明之處在於對親情的描繪上面,它不象《海底總動員》那樣無時無刻地表露親情,極度渲染,唯恐天下不知。由於沒有過多的語言對白,影片對親情的表現上幾乎達到了無聲勝有聲的境界。
片中失去雙親的男孩和奶奶生活在一起,男孩有些自閉,終日鬱鬱寡歡。奶奶為使他開心,給他找來一條小狗,但是短暫的喜悅後又是無盡的憂鬱。在無意中奶奶發現孫子的剪貼本,發現孫子對環法腳踏車賽的熱愛,於是便為他買回一輛腳踏車。從此以後開始訓練起孫子,打算幫他達成理想。這其中有不少的法國人誇張的幽默在裡面,比如奶奶以各自簡陋的工具幫助孫子恢復體力,控制飲食,保持體重。而最為誇張的是奶奶以小隻腳踏小船居然跟隨帶走孫子的巨輪飄洋過海來到美麗都,以一種不可能來表達出一種親情的極至。沒有錢的奶奶受到金錢至上的美麗都的排斥,最後流落街頭得到已經蒼老淪落的美麗都三重唱的幫助。在酒巴里她們以各種無用物件來演繹著動聽的音樂,似乎暗示著真正的藝術並不一定要依賴於物質,它可以憑藉各種形式得以表現。四位蒼老的女性最後憑藉著機智從賭場中救出了充當工具的腳踏車手孫子,在那段追殺中法國幽默再次誇張表現,讓這一過程妙趣橫生。
當影片即將落幕前的畫面中業已白髮蒼蒼的孫子對著身旁的空位說了一句:“奶奶,電視節目放完。”這一幕正是在呼應影片開首時的那一幕:奶奶問身旁的孫子:“電視放完了嗎?你為什麼不跟奶奶說。”而孫子卻悶聲不響的離去。當我看完最後一幕幾乎讓在眼眶中轉動的淚水奪眶而出,這就是法國人認為的藝術渲染力,一種不經意的流露。
在影片之中其實還有一個小小的插曲,小狗布魯諾為什麼整日衝著視窗外馳過的列車狂吠呢?是因為小狗小時候曾被玩具小火車碾過尾巴,疼痛記憶猶新啊。另一方面也是那條鐵路橫穿郊外,完全破壞了美麗郊外的整體風景,小狗的狂吠也是一種文明進程對自然和藝術化破壞的不滿的態度。
法國人的幽默誇張而尖刻,獨具超凡的想像力,用極簡的的方式來打造了一個極動人的親情故事,在極度抽象的畫面下卻蘊含著感動,這便是具有濃厚人文氣息的法國動畫。卡通片的形式也並非是單一的,這裡同樣充滿了不同的選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