痢疾桿菌病毒

痢疾桿菌病毒是一類革蘭氏陰性桿菌,是人類細菌性痢疾最為常見的病原菌,通稱痢疾桿菌。痢疾桿菌是一類沒有芽孢、莢膜,不能運動的桿菌。痢疾桿菌是菌痢(細菌性痢疾)的病原體。它生活在人體腸道內,靠吸收人體內營養物質來生活,進行寄生生活。痢疾桿菌往往使人得病。痢疾桿菌的致病物質有菌毛和內毒素,致病因素主要是菌毛的侵襲力和內毒素的毒性作用,有些菌株尚能產生外毒素。

簡介

痢疾桿菌革蘭氏染色陰性的兼性菌,不具動力。在普通培養基中生長良好,最適宜的溫度為37℃,不耐熱及乾燥,陽光直射即有殺滅作用,加熱60℃10分鐘即死亡;但耐寒能力強,在陰暗潮濕及冰凍環境下能生存數周,在蔬菜、瓜果、醃菜中能生存1~2周。對一般消毒劑如新潔爾滅、來蘇、過氧乙酸等抵抗力弱,可被迅速殺死。
根據生化反應與抗原結構的不同,分為4群。甲群為志賀氏菌群,有10個血清型;乙群為福氏菌群,有13個血清型;丙群為鮑氏菌群,有15個血清型;丁型為宋內氏菌群,僅有1個血清型。各群痢疾桿菌在菌體裂解時均釋放出內毒素,但產生外毒素的能力各種群差異很大,其中以志賀氏痢疾桿菌產生外毒素的能力最強,故臨床症狀較為嚴重。
痢疾桿菌的致病物質有菌毛內毒素,致病因素主要是菌毛的侵襲力和內毒素的毒性作用,有些菌株尚能產生外毒素。

分類

(1)侵襲力:菌毛是侵襲力的基礎,是痢疾桿菌致病的主要因素之一。此外,菌體表面的K抗原也與侵入人體上皮細胞的能力有關。痢疾桿菌隨食物進入胃部後,若胃酸分泌正常,可被胃酸殺死,即使細菌進入腸道,也可被腸道內的分泌性抗體(IgA)和腸道正常菌群所排斥。某些足以降低人體全身和胃腸道局部防禦功能的因素,如慢性病、過度疲勞、受凍、飲食不當及消化道疾患等,則有利於痢疾桿菌藉助菌毛粘附於迴腸末端和結腸黏膜上皮細胞上,然後進入細胞內生長繁殖,最後引起細胞破裂,導致腸黏膜損傷及潰瘍,引起黏膜炎症而致腹瀉。一般情況下,痢疾桿菌只在黏膜固有層內繁殖,並形成感染病灶,很少侵入黏膜下層。細菌侵入血流者較罕見。有毒力的痢疾桿菌對上皮細胞的侵入作用是致病的先決條件,是導致感染的重要原因。
(2)內毒素:細菌內毒素作用於腸壁,使其通透性增高,促進內毒素吸收。內毒素作用於中樞神經系統及心血管系統,引起發熱、神志障礙,嚴重者可出現中毒性休克等一系列症狀。內毒素能破壞腸黏膜,形成炎症,出現潰瘍、壞死、出血,在排出典型的膿血粘液便的同時,病原菌也隨糞便排出。內毒素還可刺激腸壁植物神經,使腸功能紊亂、腸蠕動共濟失調和痙攣,尤以直腸括約肌受毒素刺激最明顯,臨床表現為腹痛和里急後重症狀。
(3)外毒素:志賀氏菌屬A群1型和2型,可產生外毒素,稱志賀毒素。近年還證實B群2a型也可產生志賀樣毒素,具有神經毒性、細胞毒性和腸毒素的性質,可能與腹瀉有關,作用於中樞神經系統可引起昏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