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感染實驗診斷

病毒是一類非細胞型微生物,由一個核酸長鏈和蛋白質外殼構成,個體極小,可通過細菌濾器,需用電子顯微鏡才可觀察到。病毒僅含一種核酸作為遺傳物質,沒有代謝系統和酶只能在活細胞內寄生,以複製的方式進行增殖。人體各組織器官均可被病毒感染,所致疾病見於全身各個系統。由於病毒感染所致疾病臨床表現複雜多樣,快速、簡便、敏感、高特異性的檢測方法是實驗室診斷病毒感染的前提。

實驗診斷

1.顯微鏡檢查
(1)用光學顯微鏡直接檢查病毒包涵體,作為病毒感染的初步診斷。在普通光學顯微鏡下,胞漿或胞核內的包涵體呈現嗜酸或嗜鹼性染色,大小和數量不等。包涵體檢查可作為病毒感染的輔助診斷,不是特異性試驗,可配合組化染色技術進行診斷。
(2)用電子顯微鏡直接檢查高濃度病毒顆粒(≥107顆粒/mL)的樣品,數小時即可從病毒形態上作出明確的鑑別診斷。套用免疫電鏡靈敏度更高,低濃度病毒顆粒的樣品也可檢測,顯微鏡下可直接觀察到染色體後具有典型形態特點的完整病毒粒子。
2.血清學檢查
病毒作為外來抗原,入侵宿主被人體免疫系統識別後,可針對病毒的某些特徵抗原產生特異性抗體,抗原抗體特異性識別和結合的原理是血清學檢查的基礎,利用已知的抗原或抗體可檢測血清中是否存在特異的抗體或抗原。常用的病毒感染血清學診斷方法有中和試驗、補體結合試驗、血凝抑制試驗等。套用免疫學標記技術發展的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放射免疫試驗(RIA)及免疫螢光試驗(IF)等方法較之前幾種在臨床套用更廣。
3.分子生物學檢查
利用聚合酶鏈反應(PCR)、核酸雜交、基因晶片、病毒基因測序等直接檢測病毒的遺傳物質,除證實感染外,還可對病毒進行鑑定、分型、變異和耐藥位點監測等拓展研究,除病毒感染外,分子生物學檢查也可運用於臨床腫瘤、遺傳病中的致病基因的準確定位和克隆,加速了醫學檢驗事業的發展。
4.分離培養
從血液、尿液、骨髓組織及其他各種分泌物中分離培養出病毒是證實病毒感染的準確指標,針對不同的病毒選擇不同的培養方法和培養物。細胞培養、組織培養和動物接種較為常用,但並不是所用病毒都可以培養,其運用範圍較為局限,在臨床運用較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