診療範圍
1.頭面部疼痛:偏頭痛,頸源性頭痛、肌緊張性頭痛等。
2.神經痛:三叉神經痛、肋間神經痛、坐骨神經痛、急性帶狀皰疹、帶狀皰疹後神經痛、中樞性疼痛、患肢痛、糖尿病性神經痛等。
3.骨關節痛:腰腿痛、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症、膝關節炎、足跟痛、顳下頜關節功能紊亂綜合徵、退行性骨關節炎等。
4.組織疼痛:急慢性腰扭傷、腰肌勞損、棘上棘間韌帶炎、腰背肌筋膜炎、梨狀肌綜合徵、纖維肌痛綜合徵、腱鞘炎、肩周炎、網球肘、軟組織損傷等。
5.癌性疼痛:晚期癌症疼痛、骨轉移性疼痛等。
6.無痛人工流產、無痛內鏡檢查。
7.非疼痛性疾病:急性面神經炎(面癱)、面肌痙攣、突發性耳聾、耳鳴,腱鞘囊腫、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等。
治療原理
1.阻滯痛覺的神經傳導通路。
2.阻斷“疼痛→肌緊張或小血管平滑肌痙攣→局部缺血→組織缺氧、代謝產物堆積→致痛物質增多→神經可塑性反應→疼痛加劇”這一惡性循環。
3.降低交感神經興奮性,擴張血管,改善血液循環和組織代謝。
4.抗炎症作用,消除局部非菌性和免疫性神經炎症。
5.改善患者的情緒,調整心理狀態,提高痛閾。
6.解除頸、腰椎間盤對神經的壓迫。
治療方法
脊神經和交感神經阻滯;病變區域或關節腔消炎鎮痛液注射;椎管內消炎鎮痛液注射;X線引導下的微創介入治療;椎間盤的膠原酶溶核術;穴位注射、中藥內服外用等。
治療注意事項
1.有時治療後局部可出現疼痛加重現象,此為藥物反應,一般在24小時內減輕至消失。
2.治療後局部及相應部位可出現麻木、發熱、出汗、感覺異常等反應。此為藥物之正常反應,幾小時後可消失。
3.治療後應遵醫囑休息30分鐘左右經醫生同意後方可離院。治療後48小時內不沐浴。
4.治療後應注意休息,避免過多、劇烈運動,保持注藥處皮膚48小時清潔乾燥。
5.患有糖尿病、高血壓和冠心病的患者,請主動告訴醫生。
存在問題
宣傳不夠
衛生部2012年10月31日發布的《2012中國城市疼痛調研報告》顯示,超過六成受訪者在疼痛時選擇忍耐,近七成疼痛人群發作超過3天后才考慮尋求醫生的幫助。現在幾乎所有的大醫院都有疼痛門診,可至今疼痛門診依然受冷遇,不為廣大市民所熟知,最多時一天才接診十幾個病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