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北京服裝服飾史話

當代北京服裝服飾史話

《當代北京服裝服飾史話》是當代中國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宋衛忠。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當代北京服裝服飾史話》通過多方位、多層面、全視角的史實敘述,展現了自19世紀40年代到當代的北京服裝服飾的總體狀態。它大量採用這一時期與北京服裝服飾相關的回憶和記錄,針對現存物象進行深層挖掘和分析,在客觀、完整地記錄北京服裝服飾面貌的同時,從服裝服飾這一角度,完成對北京這個古老城市文化特徵的反映。

《當代北京服裝服飾史話》用幾個時期作刻度劃分,描述北京服裝服飾1個半世紀的歷史。

目錄

第一章 令人目眩的近代北京服飾

第二章 新中國的服飾理念與樣式

第三章 大變革時代的審美碰撞與服飾多樣化趨勢

第四章 蔚為風氣的多樣化、個性化服飾

序言

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新中國定都北京,於今已近60年了。六十年,一個甲子,共和國的人民、北京市的人民,在創造自己新生活的過程中,親歷了多少成功的喜悅、順利的舒暢,以及挫折的傷心和迷惘。然而,我們都已走過來了,我們畢竟取得了巨大的成績和進步!我們的人民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付出了辛勤的勞動,才會有今天的收穫。我們撫今憶昔,怎不激動和感奮!

當代北京編輯部用幾年的時間,策劃、編輯了這套《當代北京社會生活史話》叢書。這套叢書屬於當代北京編輯部組織編寫的《當代北京叢書》中的史話系列,它的目的是記錄和宣傳北京在新中國成立後,與老百姓密切相關的社會生活各方面的變化、發展和進步,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巨大成績;以民眾喜聞樂見的形式,普及當代北京史的研究成果,幫助大家了解時代的進步、社會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思想觀念的變化,同時,為迎接20(]8年奧運會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向世人展示當代北京的成就和風貌。這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

歷史是需要用文字、圖片等記錄下來的。記錄的方式很多,黨史、國史、地方志以及紀實文學等等都是。這套史話叢書,則是既體現“史”的宗旨,即以真實的史料為依據,注重完整性、科學性、知識性,縱向脈絡清晰,橫向展現充分;又具有“話”的特點,即力求敘述的通俗生動和議論的簡潔明了,使老百姓願意讀、喜歡讀。這個努力是否取得了一定的成功,這就需要請讀者來做出評判了。

我想,我們是否可以說,歷史至少是人民民眾參與創造的。人民民眾參與創造了歷史,自然也有權了解歷史。從這個意義來說,當代北京編輯部的這套叢書是這樣一個嘗試,即幫助人民民眾了解歷史,或者具體說主要是幫助有一定文字閱讀能力的老百姓了解當代北京的歷史。我認為,這是一個好的嘗試。

文摘

二、同等遭遇、命運迥異的牛仔服

這一時期,和喇叭褲一起進入北京的還有牛仔服。和喇叭褲一樣,牛仔服起初也受到了抵制,但獲得社會承認以後,得到了廣泛傳播,成為改革開放後,北京人乃至全中國人的日常服裝之一。

牛仔服的起源,可謂是“又紅又專”。它的發明純粹是勞動的需要,是美國礦工、鐵路工人、拓荒者和牛仔的服裝,後來才慢慢進入時裝的行列。

19世紀40年代末,美國加利福尼亞發現金礦,掀起了淘金熱。一個名叫利維·史特勞斯(Levi straHSS)的德國布商也來到了舊金山。不久,他聽說淘金工人的棉布褲極易磨破,大家叫苦不迭。1850年,他用隨身攜帶的厚實的棕色帆布,照德克薩斯牧童的緊身褲樣式,製成一批低腰、直褲腿、窄臀圍,並在門襟和貼袋採用銅質拷鈕的新式工裝褲,並以美國西部傳奇英雄“牛仔”的名字命名。由此,牛仔服裝誕生了。新褲子大受淘金工的歡迎,在美國加利福尼亞礦區就銷售一空。獲得鼓舞后,他開始大量生產這種服裝,並銷售到美國各地。牛仔服讓利維·史特勞斯大賺了一筆,從此發家,並於1871年申請專利,成立了“利維·史特勞斯公司”。由於這種褲子結實耐用,穿上顯得精幹利索,博得牛仔們的喜愛,很快就在他們中問流行起來,從此便成為牛仔們的特色服裝。1872年,利維·史特勞斯又和一個從內華達州瑞諾來的裁縫雅各布·戴維斯合作,用銅鉚釘代替口袋角的縫線,以使那些受力較大的部位更牢固。次年,原本棕色、灰色的牛仔服變成了靛藍色。此後,無論牛仔服的面料顏色如何變化,靛藍色永遠是它的本色。

1917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牛仔服開始作為軍隊服裝,第一次突破了工裝的限制。1925年,世界上第一條“拉鏈牛仔褲”誕生。20世紀30年代,在美國經濟大蕭條的時期,牛仔服開始從鄉村流行到城市。華爾街股市的暴跌,美國經濟的不景氣,導致大量的城市失業人員回歸田園。來到農村的城市人被牛仔服的外觀和耐磨性能所吸引,當他們再回城市時,牛仔服也被帶回了城市,從此牛仔服開始步人流行時裝的行列,演繹為一種時髦的現代服裝模式,成為“美國文化”的標誌。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牛仔褲成為美國海軍正規軍裝以外穿著的日常服裝生產下班後的制服,並伴隨美國士兵進入歐洲。戰爭結束後,美國剩餘物品商店繼續銷售這些軍需品,這種牛仔褲也在其中,而且需求量越來越大,甚至出現了黑市交易,牛仔褲徹底征服了歐洲並流行下去。從20世紀30年代開始,牛仔服也成為女士服裝,只不過起初美國婦女還不能接受褲子的拉鏈像男裝那樣開在前面,於是,拉鏈就被移動到側縫處。50年代後又“言歸正傳”,從側身改至中間,在社會上引起很大反響和爭議。同樣在50年代,牛仔服在美國的大學校園裡流行,但正規大公司和整個上層社會被禁止穿用,認為是屬於“無業游民”的服裝。60年代,美國出現了“嬉皮士”,英國出現了“朋克”,這些玩世不恭的青年賦予牛仔裝以遊戲精神和叛逆色彩。年輕人利用緊身牛仔褲來宣稱獨立、炫耀青春,表達有些頹廢的自我,美國西部的牛仔文化從此正式成為現代青年表現自我的中介物。60年代末期,牛仔褲又有新發展,出現“石洗”牛仔褲。即把新褲連同小石塊一起放在洗衣機內揉搓,使新褲變成“舊褲”,而更加軟和貼身,這種“舊褲”比新褲還貴。服裝不再單純為了美,更為彰顯個性。70年代,牛仔褲文化成為主流,貴族與社會名流也將之收藏於衣櫃中,不再對其有階層的偏見。拜“貓王”艾爾維斯·普雷斯利和馬龍·白蘭度等明星所賜,牛仔裝成為炙手可熱的全球性集體潮流。無論是工人、職員,還是經理,甚至總統都對其“愛不離身”。YSL的高級成衣展、皮爾·卡丹的服裝發布會,都開始接納牛仔裝的身影。這時期的牛仔褲外觀發生了較大變化,最明顯的特點是傳統的瘦身裁剪褲管演化為喇叭造型,即牛仔喇叭褲,褲管的闊度前所未有。因此,當時是由強調體形的瘦窄的大喇叭褲管型牛仔及彩色牛仔唱主角。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