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鸚鵡螺
異鸚鵡螺殼薄而輕,呈螺鏇形盤卷,殼的表面呈白色或者乳白色,生長紋從殼的臍部輻射而出,平滑細密,多為紅褐色。整個螺鏇形外殼光滑如圓盤狀,形似鸚鵡嘴,故此得名“鸚鵡螺”。鸚鵡螺已經在地球上經歷了數億年的演變,但外形、習性等變化很小,被稱作海洋中的“活化石”。外殼由許多腔室組成,內約分36室,最末一室為軀體所居,即被稱為“住室”的最大殼室中。其他各層由於充滿氣體均稱為 “氣室”。外套位於外殼內。各腔室之間有隔膜隔開,室管穿過隔膜將各腔室連在一起,氣體和水流通過室管向殼外,生物體由此控制浮力。鰓2對;具63~94隻腕,但無吸盤,雌性較雄性多。眼簡單,無晶狀體;無墨囊,漏斗兩葉狀,具運動功能。
基本信息
- 中文學名:異鸚鵡螺
- 別名:硬殼鸚鵡螺
- 外文名:Crusty Nautilus
- 拉丁學名:Allonautilus scrobiculatus
- 界:動物界
- 門:軟體動物門
- 綱:頭足綱
- 亞綱:四鰓亞綱
- 目:鸚鵡螺目
- 科:鸚鵡螺科
- 命名者及年代:Lightfoot, 1786
物種概述
鸚鵡螺有近於脊椎動物水平的發達的腦,循環、神經系統也很發達,眼構造簡單;無墨囊;心臟、卵巢、胃等器官生長在靠近螺壁的地方,保護的很好。雌雄異體,有著很大的卵。
分布範圍
分布於巴布亞紐幾內亞。
發現情況
1984年,美國華盛頓大學生物學家彼特·沃德和同事布魯斯·桑德斯一起,第一次發現了異鸚鵡螺。
2015年年8月初,彼特·沃德前往巴布亞紐幾內亞,試圖再去尋找異鸚鵡螺的蹤跡。沃德和同事們找到了它們,在海底拍到了其活體狀態的數字圖像,還成功設定了跟蹤裝置,這將有助揭開一些關於異鸚鵡螺生存的最古老和最深邃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