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褐色腐敗病

番茄褐色腐敗病

番茄褐色腐敗病是一種植物的病種,防治方法為及時整枝,通風透光。

病害症狀

番茄褐色腐敗病病害症狀 番茄褐色腐敗病病害症狀

本病主要發生在植株下層未成熟的果實。病斑近圓形,褐色,邊緣不明顯,擴大後呈濃、淡褐色相間的大型病斑,可達半個果面。病部果皮光滑硬實,在濕度大的環境下,常長出白色棉絮狀菌絲體(孢子囊及孢囊梗)。後期果實腐爛。

發病規律

病菌主要以卵孢子隨病殘體在土中越冬,是第二年春天的初侵染源,卵孢子借雨水反濺到距地面較近的果實上。卵孢子萌發時,產生芽管從果皮侵入,繼而在病部產生孢子囊和遊動孢子,通過風雨進行再侵染。病菌發育適溫30℃,相對濕度高於95%,菌絲髮育良好。因此,本病在高溫多雨發生多。此外,早春雨季來得早,降雨次數多,雨量大,發病多而重。

防治方法

加強田間管理,及時整枝,通風透光,降低地面濕度。摘除病果,杜絕病菌蔓延。噴灑殺菌劑:25%甲霜靈可濕性粉劑800 倍液;58%雷多米爾錳鋅(甲霜靈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 72%克露可濕性粉劑500-800倍液;80%噴克可濕性粉劑500- 600倍液;78%科博可濕性粉劑500-800倍液。著重噴灑下部果實,每10天左右噴灑一次,共2-3次。

病原描述

病原為真菌,中文名:寄生疫霉(Phytophthora parasitica Dast.)和辣椒疫霉(P. capsici Leon),均屬鞭毛菌亞門真菌。菌絲白色,棉絮狀,無隔,分枝多,氣生菌絲髮達,病組織和培養基上易產生大量孢子囊。孢囊梗無色,纖細,無隔膜,一般不分枝;孢子囊無色或微黃,卵圓形、球形至長卵圓形,大小30-70×20-50微米;孢子囊頂端乳頭狀突起明顯,大小5.8×6.2微米。菌絲頂端或中間可生大量黃色圓球形厚垣孢子,直徑20-40微米,壁厚1.3-2.5微米,單生或串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