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灰斑病

番茄灰斑病

番茄灰斑病,中文別名:番茄褐斑病,英文名稱:Tomato grey spot,病原中文名稱:番茄殼二孢菌,病原拉丁學名:Ascochyta lycopersici Brun,拉丁異名:Dipiodina lycopersici Holl,本文介紹了此病的原因過程和防治。其會使番茄葉片呈現灰色的斑點,長期患病植物會枯萎死亡。

基本信息

簡介

番茄灰斑病 番茄灰斑病

病原拉丁學名: Ascochyta lycopersici Brun

拉丁異名: Dipiodina lycopersici Holl

病原分類地位:半知菌亞門

病害類型:真菌

主要寄主:番茄

危害部位:植株地上面所有部位

傳播因子:病殘體、土壤、雨水、氣流

防治指標:不詳

檢疫地位:非檢疫對象

危害症狀

葉片病斑圓形或橢圓形,直徑1—10毫米,灰褐色,病斑中央略凹陷,變薄,有光澤,病健交界明顯,較大病斑表面可出現輪紋,高溫高濕時可產生黃色至黑褐色霉層。果實病斑圓形,初期水漬狀,表面光滑,後期病斑變乾 ,凹陷,主漸變為藍黑色硬疤狀,常出現輪紋,表面霉層黑色。葉柄、果炳和莖發病,病斑多為條狀病斑,長短不一,病部凹陷,灰色,並有黑色霉層。

病原形態特徵

Brun.稱番茄殼二孢菌,屬半知菌亞門真菌。分生抱子器球形,褐色,先埋生於表皮下,後露出葉面,直徑100一250µm。分生孢子近圓形,雙胞,分隔處溢縮,大小(4.5-15)

µm×(2.5一5)µm。適溫20 ℃以上。

浸染循環

以分生孢子器隨病殘體在土壤內及地表越冬,翌年遇雨及灌溉水放射出分生孢子,侵染寄主,經在田間的不斷繁殖,積累病原,引起病害的發生和流行。病菌主要靠雨水和氣流傳播,當保護地氣溫上升至20℃以上易發病。

發病因素

1、種植密度大,株、行間郁敝,通風透光不好,發病重,氮肥施用太多,生長過嫩,抗性降低易發病。

2、土壤黏重、偏酸;多年重茬,田間病殘體多;氮肥施用太多,生長過嫩;肥力不足、耕作粗放、雜草從生的田塊,地下害蟲嚴重的田塊,或地下害蟲嚴重的田塊發病重。

3、種子帶菌、肥料未充分腐熟、有機肥帶菌或肥料中混有本科作物病殘體的易發病。

4、地勢低洼積水、排水不良、土壤潮濕、含水量大,易發病;溫暖、高濕、多雨、日照不足易發病。

農業防治

1、移栽前或收穫後,清除田間及四周雜草,集中燒毀或漚肥;深翻地滅茬、曬土,促使病殘體分解,減少病源和蟲源。

2、育苗的營養土要選用無菌土,用前曬三周以上;

3、和非本科作物輪作,水旱輪作最好。

4、選用抗病品種,選用無病、包衣的種子,如未包衣則種子須用拌種劑或浸種劑滅菌。

5、育苗移栽,播種後用藥土覆蓋,移栽前噴施一次除蟲滅菌劑,這是防病的關鍵。

6、適時早播,早移栽、早培土、早施肥,及時中耕培土,培育壯苗。移栽時汰除病、弱苗。

7、選用排灌方便的田塊,開好排水溝,降低地下水位,達到雨停無積水;大雨過後及時清理溝系,防止濕氣滯留,降低田間濕度,這是防病的重要措施。

8、土壤病菌多或地下害蟲嚴重的田塊,在播種前撒施或溝施滅菌殺蟲的藥土,

9、施用酵素菌漚制的堆肥或腐熟的有機肥,不用帶菌肥料,施用的有機肥不得含有本科作物病殘體。

10、採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適當增施磷鉀肥,加強田間管理,培育壯苗,增強植株抗病力,有利於減輕病害。。

11、及時防治害蟲,減少植株傷口,減少病菌傳播途徑;發病時及時清除病葉、病株,並帶出田外燒毀,病穴施藥或生石灰。

12、高溫乾旱時應科學灌水,以提高田間濕度,減輕蚜蟲、灰飛虱危害與傳毒。嚴禁連續灌水和大水漫灌。澆水時防止水滴濺起,是防止該病的重要措施。

13、嫁接防病,用野生水茄、毒茄或紅茄作砧木,栽培茄作接穗,採用劈接法嫁接,確有實效。

化學防治

露地栽培發病初期噴施:

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

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1500 倍液

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

36%甲基硫菌靈懸浮劑500倍液

50%克菌丹可濕性粉劑500倍液

77%氫氧化銅可濕性粉劑400一500倍液

50%混殺硫懸浮劑500倍液

1:1:200倍式波爾多液,

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600倍液

50%異菌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

80%大生可濕性粉劑800倍液

40%多硫懸浮劑400倍液

45%噻菌靈懸浮劑 1000倍液

隔7~10天左右1次,連續2一3次。

棚室栽培發病初期噴撒:

5%加瑞農粉塵劑

7%防霉靈粉塵劑

5%滅霉靈粉塵劑15kg/公頃

15%克菌靈煙霉劑3kg/公頃熏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