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簡介
番禺縣建置沿革番禺縣建縣之初,境域廣闊。北隔洌江與中宿(今清遠)相鄰,東與博羅(今博羅、惠陽一帶)相接,西與四會(今四會、鶴山一帶)相連,南止於濱海之地,相當於現縣境的十多倍。
自漢建安六年(201年)至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的近1500年間,先後析出增城、東官(東莞)、懷化、熙安、南海、從化、花縣等,並由這些縣再析出龍門、香山(中山)、新安(寶安)、順德、三水等縣以及香港、澳門地區。在歷史上番禺兩度併入南海計有110年,三度成為南越、南漢、南明的小國之都,共148年。
自1686年(清康熙二十五年)析地建花縣後,至1921年廣州建市的235年間境域基本沒有變動。
以當時縣學宮(今廣州農講所)為中心,正北48里(華里)至花縣界,正南35里至順德縣界,正東51.5里至增城縣界,正西1.5里至南海縣界,東北70.5里至從化縣界,東南75里至東莞縣界,西北2里及西南3.5里至南海縣界。
1949年建國後,分數次將禺北、禺東一帶劃入廣州市區。1959年,原屬中山縣的大崗、萬頃沙、南沙、黃閣、珠江農場劃歸番禺。 番禺縣歷史上的轄境,由於政區的調整而不斷縮小;但現縣境處於珠江出海口,不斷擴展的灘涂,使可耕地日益增多,現縣耕地80%是近1000多年來沖積而成的,建國後新圍墾的耕地亦近10萬畝。
表
春秋
公元:前770~前477年
置廢移改及縣治:百越之地
戰國
公元:前475~前221年
置廢移改及縣治:楚國、揚越、陸梁、賁禺
隸屬及縣稱:《山海經》作“賁禺”、“賁隅”
秦
始皇三十三年
前214年
略取嶺南,設桂林、象郡、南海三郡。南海郡治番禺
南海郡番禺縣
番禺建縣自此始
漢
高祖三年
前204年
南海尉趙佗自立為南越武王,後稱南武帝,定都番禺
南越國番禺
據出土文物,漢初書作“蕃禺”
元鼎六年
前111年
漢軍平南越。番禺城毀於火。復置南海郡,治番禺。
南海郡番禺縣
《讀史方奧紀要》載:由於趙佗城夷為平地“漢築番禺城於郡南六十里為南海治,今龍灣、古壩之間是也。”據考,不確
元封五年
前106年
置州。南海郡屬交趾州。交州治廣信(今廣西梧州)
交(趾)州南海郡番禺縣
建安六年
201年
析番禺、博羅地置增城縣
建安二十二年
217年
吳交州刺史重建番禺城。交州治所從廣信移番禺
三國吳
黃武五年
226年
劃合浦以北為廣州,轄南海等四郡。廣州州治及南海郡治均設番禺
廣告同海郡番禺縣
“廣州”之名自此始
東晉
鹹和六年
331年
析番禺、博羅地置東官(東莞)郡
東晉
隆安四年
400年
析出懷化縣
懷化,略同今之從化,宋齊有縣,梁陳無考
隋
開皇九年
589年
置廣州總管府,廢郡
廣州總管府番禺縣
開皇十年
590年
撤番禺縣改為南海縣
廣州總管府南海縣
南海建縣,一說在南朝梁天監六年(507年)
仁壽元年
601年
改廣州為番州
番州南海縣
大業三年
607年
罷州復置郡
南海郡南海縣
唐
武德四年
621年
復置廣州總管府、復置番禺縣、移治江南洲
廣州總管府廣州番禺縣
一說於長安三年(703年)才復置番禺縣。江南洲在今廣州河南
武德七年
624年
置廣州都督府
廣州都督儲廣州番禺縣
嶺南45州分屬廣州、桂州(桂林)、容州(北流)、邕州(南寧)、安南(今越南河內)5個都督府。五府皆隸廣州
貞觀元年
627年
置嶺南道
嶺南道廣州都督府廣州番禺縣
長安三年
703年
置嶺南五府經略使,由廣州刺史兼,總管嶺南五府
嶺南道南海郡番禺縣
至德元年
756年
改經略使為節度使
嶺南道廣州番禺縣
鹹通三年
862年
嶺南分東、西二道
嶺南東道廣州番禺縣
嶺南分東、西北此始
乾寧二年
895年
改嶺南東道為清海軍
清海軍廣州郡番禺縣
五代南漢
乾亨元年
917年
改廣州為興王府
興王府番禺縣
宋
開寶四年
971年
宋平南漢,改興王府為廣南東區
廣南東區廣州(都督)府番禺縣
開寶五年
972年
再廢番禺併入南海縣
廣南東區廣州府南海縣
至道三年
997年
改置廣南東路
廣南東路廣州府南海縣
皇祐三年
1051年
復析南海縣地置番禺縣,縣治在城東紫泥港(巷)
廣南東路廣州府番禺縣
廣州東城為番禺地,西城為南海地
祥興元年
1278年
改廣州府為翔龍府
廣南東路翔龍府番禺縣
元
至元十七年
1280年
元軍占廣州後改稱廣東道。縣治在東城內
江西行省廣東道廣州路番禺縣
至元三十年(1293年)曾改為“廣東道上路”,九年後恢復原稱
明
洪武二年
1369年
置廣東行省
廣東行省廣州府番禺縣
洪武九年
1376年
置廣東布政司
廣東布政司廣州府番禺縣
弘治二年
1489年
廣東布政司廣州府番禺縣
析番禺、增城地置從化縣
清
順治四年
1647年
清軍占廣州後設兩廣總督。地方政區分省、道、府、縣四級
(兩廣總督)廣東省廣肇羅道廣州府番禺縣
康熙二十五年
1686年
(兩廣總督)廣東省廣肇羅道廣州府番禺縣
從番禺、南海等縣析地置花縣
析出番禺獅嶺司五堡
民國時期
民國元年1912年
裁府。全省劃為六道。粵海道轄廣州府、肇慶府羅定州屬三十縣。省、道治均設番禺
廣東省粵海道番禺縣
粵海道又名廣肇羅道。1920年撤道
民國7年1918年
廣州設市政公所
10年
1921年
廣州正式建市
縣轄的捕屬(廣州東片)及河南市區劃入廣州市
14年
1925年
7月,在廣州成立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廣東省政府改組。全省劃為6個行政區。番禺屬廣州行政區
廣東省廣州行政區番禺縣
6個政區為:廣州、北江、東江、西江、南路、海南
21年
1932年
12月,縣治從廣州遷至新造
原縣署在德政北路口
25年
1936年
廣東設9個行政督察區,番禺屬第一區
26年
1937年
7月,縣屬公和鄉、敦和鄉、瀝滘鄉、彬社鄉(今海珠新滘)、崇文二十四鄉(今芳村區)、龍洞堡、石牌堡、冼獵揚、車陂堡(今天河黃埔區)劃屬廣州
抗日戰爭期間,為動員民眾抗日,左列各鄉於1938年10月暫歸番禺管轄。勝利後,1946年12月,復歸廣州市
27年
1938年
11月,廣州、番禺先後淪陷。縣政府流徙於鍾村、靈山、北興及沙坪、三水一帶
28年
1939年
廣東省政府遷韶關。全省劃為9個行政督察區。番禺屬第一區
廣東省第一行政區番禺縣
29年
1940年
汪偽縣政府成立。偽署一度設南村,後移至廣州東山
廣東省番禺縣
汪偽縣政府接管原劃歸市屬各鄉,並一度代管花縣
民國
34年
1945年
8月,抗戰勝利。9月,縣署移至市橋
廣東省第一行政區番禺縣
縣署初設先鋒巷祠堂,1949年初移至市橋海傍路
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
10月23日,番禺解放。成立軍事管制委員會於市橋
廣東省珠江三角洲軍事管制委員會番禺縣
1950年
置珠江行政公署,治中山縣石岐。4月,成立番禺縣人民政府,治市橋
廣東省珠江行政公署番禺縣
禺北的北興鄉劃歸花縣。南海縣的上恩洲鄉劃入番禺。禺東十五屯級劃東莞縣。禺南九如鄉沙亭、南涌、烏洲劃歸順德縣。禺北嘉禾鄉的江夏、陳田和佛嶺鄉的蕭崗、黃田及新市劃歸廣州市
1953年
改隸粵中行政公署(治江門)
廣東省粵中行政公署番禺縣
禺東的茅崗、員村、新塘、觀音約、珠村、石宦龍、車陂、棠下、長、沙浦、雙崗、文沖、橫沙、邏崗、東圃、魚珠等村及禺南彬社鄉的長洲島劃歸廣州
1956年
改隸佛山地區
廣東省佛山地區番禺縣
1958年
9月,成立番禺人民公社。一縣即為一社。12月,番禺、順德合併為番順縣,縣治設大良鎮
廣東省佛山地區番禺人民公社。合縣後為:廣東省佛山地區番順縣番禺人民公社
1月,禺北禺東的南崗、蘿崗、黃陂、石井、江村、嘉禾、神山、崗樓、鴉湖、蚌湖、同文、太和、龍歸、良田、竹料、鍾落潭、九佛等17鄉劃歸廣州
1959年
6月,復置番禺順德二縣。番禺沿治市橋。撤銷番禺禺人民公社
一度改隸廣州,不久,仍隸佛山地區
7月,中山縣屬的大崗、黃閣、南沙、萬頃沙、珠江農場劃歸番禺
萬頃沙、南沙在建國前屬東莞
1975年
1月,改隸廣州市
廣東省廣州市番禺縣
縣屬新造公社的深井大隊劃歸廣州市黃埔區
1992年
5月,撤銷番禺縣,設立番禺市,由省直轄。省委託廣州市代管
廣東省番禺市
2000年
5月,番禺撤市改區,成為廣州市轄行政區
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
2005年
4月,經國務院批准設立廣州市南沙區,將番禺區南沙街、萬頃沙鎮、橫瀝鎮、黃閣鎮,靈山鎮的廟南村、七一村和廟青村的部分區域,東涌鎮慶盛村、沙公堡村、石牌村的各一部分區域劃歸南沙區。以上行政區域於10月12日正式交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