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禺大嶺村

番禺大嶺村

番禺大嶺村,位於廣州市番禺區石樓鎮西北面。這個有著八百多年歷史沉澱的小村莊,因為出了1個探花、34個進士、53個舉人和100多個九品以上的官員而聞名。如今,這個村莊不只以產出了數量眾多的大學生而聞名,而且亦因它分散在小村落中的古塔、祠堂、蚝殼牆等而散發出悠悠的古香。

村莊介紹

沿著村子裡那條貫穿全村的玉帶河,深入到村子里,可以發現大嶺陳氏十世祖祠——顯宗祠,又名凝德堂,亦被村民們稱為“橋頭祠”,建於明嘉慶年間(公元1522年)。整個顯宗祠坐東向西,前臨大嶺涌,為三楹三進結構,頭門四層蓮花斗拱,硬山脊,飾以灰雕,山牆有磚雕,樑柱以木雕裝飾。大門左側的石雕鐫有西洋兒童像,是縣裡古建築所罕見的。村裡有祠堂除了陳氏顯宗祠還有陳氏大宗祠,即柳源堂,建於宋朝;兩塘陳公祠,建於明朝永樂年間(公元1403年);朝列大夫陳公祠,建於明萬曆年間(公元1573年);進士公祠、佑江公祠、近灣公祠等等。

此外,大嶺村裡有五條白石街,建於清光緒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上街由五板白石砌成,全長400餘米,將原來的紅石改砌涌邊下街並築堤630餘米,戊戌年(公元1898年)秋告成,建築耗銀一千二百餘兩。走在石板街上,剛好是雨後,路面的石板乾淨地泛著青光,偶有水珠從屋檐處滴下,敲擊在石板上,珠碎四濺了。常常是在走過幾間小洋樓後,便會看見這個古村一些歷史的痕跡或大自然的一角,比如一片破落的無人居住的老屋,有一種隔世的孤獨;比如屋頂上的青青狗尾草,在風中輕輕擺動著毛茸茸的尾巴;比如某間平房的窗欞上,悄無聲息地出現的一隻小貓。

景點介紹

推薦景點] 大魁閣,三還廟,沙井氣,菩山第一泉

大魁閣

大魁閣塔即村民所講的“文昌閣”,坐落在大嶺村龍津橋西堍南側,福建林兆聲先生擇地,於大嶺村的西北角太虛建此,可以“催官”。這座三層閣式磚塔,坐乾向巽兼辰戌三分,清光緒十年(1884年)開工,大魁閣塔平面呈六角形,雙隅水磨青磚牆體,塔基由花崗岩白石砌成,底層面上鑲花崗岩白石額刻“作鎮菩山”四個陰文正楷大字,落款“光緒十年三月李文田”。塔剎豎琉璃葫蘆,已經被颱風吹斜了,傾向西南。

這個塔曾做過村裡的廣播站,現在已經荒廢了。沿著塔內的年久失修的木樓梯拾級而上,空氣中是塵封許久的味道,揚起點點塵土,仿佛是久遠的歷史在迴響。

三還廟

在“貞春之門”左面山腳有三還廟,供奉洪聖公、天后、文武二帝、觀音、錦帛星君等。在上世紀50年代拆除作為他使用。1992年由鄉親捐資重建三還廟。

重修三還廟碑記:三還廟為表彰姑婆貞節,勿忘其恩典,流芳百世而建,並供奉洪聖、觀音,文奎菩薩,供村民參拜,以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因年代久遠失修而殘破不堪。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拆去,時至今日,旅港同胞倡議重建,以悼念深恩,以慰之念也。

沙井氣

沙井氣位於大嶺穎源里內,沙井氣建於清乾隆丁酉年(公元1777年)。

用白麻石砌成,井深3.3米,水深約2.5米,井水源源不斷,取之不盡,可供附近幾十戶人家飲用。因水出如氣,故名“沙井氣”。村民平時叫“沙井起”。井水水質清澈,泡茶甘香,用沙井水煮飯,即使大暑天時,隔夜飯也不變質。但附近其他井水就完全不同。

菩山第一泉

菩山第一泉位於大嶺村後,後岡東北方山腳下。原是自然的沙濾山泉,水質清洌。過去的富戶人家或文人多拿來烹茶,茶味甘香。因為離村子裡比較遠,一向村民使用較少。但近年由於地下水污染嚴重,於是村民又興起飲用泉水。清光緒十七年(公元1891年)辛卯科進士陳維湘在山泉旁岩石斜坡上題字刻石,稱此泉為“菩山第一泉”,此泉因而得名。

★出遊TIPS

自駕車:從廣州到大嶺村,自駕車的話,可從洛溪大橋或華南快速幹線,到迎賓路,轉向石碁鎮方向,再到石樓鎮,向著蓮花山的方向,就可以看到大嶺村的路牌。

汽車:如果是坐汽車,在文化公園有到蓮花山的巴士,在大嶺村村口有站停。或者從廣州任何開往蓮花山的車,都會經過大嶺村,只要在村口下車就可以了。也可從廣州市區坐車到番禺市橋,再轉車前往大嶺村。

(註:如果不塞車的話,大約四十分鐘就可以從廣州市區到達大嶺村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