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1952年畢業於上海同濟大學醫學院。
1955-1959年在前蘇聯列寧格勒醫學院學習,獲副博士學位。
1959年回國,開始在北京協和醫院內科工作。1962年學習中醫兩年,在湖北中醫醫學院師從名老中醫張夢龍等。以後,在北京協和醫院心、腎科工作,長期將中西醫的理論和思想方法套用於臨床。
1972年,在中美未建交前,受國務院指派,任首屆我國常駐聯合國代表之一,擔任代表團醫療等工作。
1976年回國,1980年在北京協和醫院創建腎臟病科。
曾任中華醫學會理事、名譽理事。是中華醫學會腎臟病學會創始人之一,任第1屆常委和2-4屆副主任委員、曾任中華內科、中華老年雜誌編委。現任國外醫學泌尿系分冊副主編,臨床腎臟病雜誌名譽主編,中華實用內科等雜誌編委、美國Geriatric Nephrology and Urology(國際老年腎臟病雜誌)編委。為北京老年醫藥衛生工作者協會知名專家委員會委員。
研究方向
對繼發性腎病包括狼瘡性腎炎、乾燥綜合徵腎炎、糖尿病腎病的診斷和治療,以及腎移植等內科問題均進行了不少臨床和研究工作。
主要貢獻
1984年,在我國最早報告IgA腎病。最早倡導對慢性腎衰竭進行早期防治,提出非透析的綜合治療。對防止慢性腎功能進行性惡化,在早、中期防治做了系列性研究,其中對中藥大黃等治療作用,作了臨床嚴謹觀察和效果的肯定,並證明中西醫結合治療有延緩慢性腎功能衰竭惡化作用。曾用中、外文發表論著多篇,有較大影響。對慢性腎衰竭患者營養問題,首先研究和套用我國自製的多種必需胺基酸治療腎功能衰竭,配合低蛋白飲食為該病營養治療奠定了基礎。還研究證明了中西醫結合治療老年慢性腎功能衰竭,對部分老年病人能延緩惡化甚至部分病人可以好轉(中華老年雜醫學雜誌,1995,21:89)。此外,對各種繼發性腎病包括狼瘡性腎炎、乾躁綜合症腎炎、糖尿病腎病,老年腎臟病的診治等均進行了不少臨床和研究工作。曾先後三次受國家政府派遣,帶領中西醫治療小組為國外政要人士治病。
曾發表論文、著作百餘篇。曾參加編寫中國大百科全書醫學部分等。
2003年主編“慢性腎功能衰竭—臨床防治和理論基礎”一書,由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出版。
畢增祺教授是我國腎臟病學奠基人之一(獲得中華醫學會腎臟病分會傑出貢獻金獎),數十年如一日,工作在腎臟病防治的第一線,參與並指導協和醫院腎臟內科的臨床、教學、科研及高幹保健工作。
在我國,1986年,由國家直接指定成立了博士點,率先開展了慢性腎功能衰竭的非透析治療,首先研製了必需胺基酸製劑和腎衰竭的營養療法,探索了中西醫結合在慢性腎衰非透析治療中的意義;首批開展經皮腎活檢,在我國最早報告了IgA腎病(中華內科1984年),開展了相差鏡下尿紅細胞形態的研究。近年來,對老年腎臟病做了一些研究。
曾發表文章百餘篇,主編“慢性腎功能衰竭防治和理論基礎”。作為醫學教育家,畢增祺教授於1986年被國務院首批直接授予為博士生導師。
獲獎記錄
1994年參加方圻教授主編的現代內科學編寫,任編委,該書已獲國家級二等獎。
科研成果在上世紀80年代獲中國醫學科學院科研成果獎。1952年在上海立二等功、1991年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1999年中央保健委員會授予榮譽證書。
1996年,被中國科協評為為“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先進工作者”。
2007年,中華腎臟病學會授予卓越貢獻獎,2009年北京協和醫院傑出貢獻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