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公村

留公村位於灕江下游岸邊,屬陽朔的普益鄉,已有350多年的歷史。在陸路交通不發達的過去,各類貨物流通只能依靠灕江水路實現。因此,留公村在舊時曾經是商賈雲集,商品交流的集散地。斗換星移,如今留公古渡尚存。而留公村過去的繁華只能在古建築班駁的磚牆上找到印記。 這裡的房屋挑檐出閣,雕樑畫棟,極富明清遺風。北伐戰爭時,孫中山先生率師溯江而上,看見留公建築,曾泊舟觀賞。

基本信息

簡介

得月樓——往事知多少棄舟登岸,沿著光滑的青石板台階拾級而上,抬頭便可見到一座古色古香的四方小樓,上書三個拙樸的大字---得月樓。聽當地居民說,這裡舊時是戲台,逢年過節對岸的居民都會坐渡船過來留公這邊看桂劇,由此可見留公過去的繁華。得月樓建於清同治年間。分三層,第一層是一個寬約三米,高近四米的拱門,是為過道。凡乘船到留公的人,須經此過道進村。現在已另闢有一過道了。二層建成封閉式。開了花窗透氣。四角有挑檐。因年代久遠,瓦背上已長出青苔和野薑,正隨風搖曳。樓上是四角小亭。周邊圍著藕節木欄桿。小亭為木結構,單薄的四根木柱撐起了工藝複雜的厚重屋頂,它現在的巍然屹立消除了人們的擔心。亭頂四個挑檐各塑有一條游龍回首,可惜靠河邊的兩條已毀掉,後面的兩條仍依稀看出模樣。屋脊正中有一顆寶珠。風雨剝蝕已不見往日的渾圓了。得月樓上望下的美景自不可勝收,讓人直想撫琴弄月附庸風雅一番。我們去時看到得月樓下已經被改造成了一家餐廳,裝飾得簡約時尚。餐廳里有許多很不錯的英文書籍,如果能靜下心,一杯咖啡,足以讓人在這裡消磨掉不少時光,留公古屋探險

這裡的古建築,沿襲著中國的傳統風格,白牆青瓦片,青石板門檻,門窗等都是木質結構,共同構築成了一道獨具明清桂北民居的村鎮風貌,也許是這裡比較偏遠,所以保存得較為完好。村口有一處老宅,門破舊古樸,虛掩著,我們推門而入,院子裡都是荒草,“有人嗎?”問話得不到回應,在黑黢黢的空屋裡迴蕩,槅子上供的“天地宗親師”的牌位落滿了灰塵;用木棍捅開裡間的屋門,裡面除了一些舊物外,牆上掛的兩張黑框的相片已經歪斜了。“真瘮人,像鬼片裡的場景”,尾隨我進來的一個剛認識的“騎友”邊後退邊說。留公村里像這樣的荒宅還有幾處,是不錯的“古屋探險”的場所。留公古屋探險我們來到留公渡口旁的一家餐館的小閣樓上吃午餐,面對著留公村如畫般的渡頭風光,在山水間用餐,愜意也!秋日的和風吹過對岸的鳳尾竹林,拂過平靜的江面,送來縷縷柔和慵懶的秋日陽光。江面上是一群群歡快的雪白的鴨子,還不時有白鷺掠過江面,江岸是洗衣的村婦,岸邊還有隨意停靠著的竹筏,竹筏上的魚鷹到處張望,常在畫中出現的風景真實地出現在我們的面前。最難忘留公村裡的農家飯,很久沒有吃到這么香的土雞肉了,還有那金燦燦的土鴨蛋和那檳榔紋清晰的很粉的芋頭,哈哈,吃完還不忘跟飯館的大姐買了兩斤土鴨蛋帶回去。留公三寶有幸得到村里一位熱心的老大爺帶我們去看了留公村現保存著三樣村人引以為榮的歷史文物:祠堂匾,夾石,義渡碑。在村子中間有一個黎姓祠堂,這祠堂是宗族議事,祭祀祖宗的地方.祠堂大門兩側牆上各有兩個槍眼.據說是為防匪患專門摳出來的.祠堂大門上仍可看到"永享祠"這塊匾,此匾石制,為光緒年間所立,乃留公第一寶。據說這個祠堂里還挖出過金子呢!是舊時地主埋在這裡的。村里老人協會後面的巷子裡,現仍完整無損地豎立著兩塊一組,相距約五米,約一人高的四塊條石,上刻有"同治壬申年"和"稟貢生黎振炎"等字樣.字型為正楷.條石頂端有三個半圓,一大二小,中間有方,圓洞各一.洞口飾有花邊.村人說這叫"夾石",就等於現在炙手可熱的的文憑,在大門口有"夾石"的人家,表示這家有人讀過書.上刻的字樣表示學位等級和獲有者的名字.與這"夾石"不遠的河邊台階旁,可以看到"義渡"兩個遒勁的大字.義渡碑並不鮮見,在沿灕江,遇龍河邊的渡口處也可找到,但義渡碑與義渡碑記共四塊連在一起且保存完好的,恐怕別的地方不易看到.<新建留公義渡碑記>生動地記錄了建渡原因和樂捐建渡人的名字,此碑豎於民國八年,無論書法及內容均不可多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